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研究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13236852
  • 作      者:
    作者:杨晓华|责编:提文静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运用实证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协同理论及相关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探究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路径。 本书可以作为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1章 核心概念阐释、理论分析框架
1.1 社会责任感的核心概念
1.1.1 责任、责任感相关概念辨析
1.1.2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1.2 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及特征
1.2.1 基本要求
1.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征
1.3 协同理论在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应用
1.3.1 协同理论的基本内容
1.3.2 协同理论基本方法及运用
1.4 相关理论的应用
1.4.1 道德教育理论
1.4.2 社会学习论、建构主义理论
第2章 社会责任感培育历程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教育实践
2.1.1 校内思想政治教育
2.1.2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2.2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2.2.1 改革开放后的初期发展
2.2.2 市场经济下的纵深发展
2.2.3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全新发展
2.3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实践活动
2.3.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3.2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3章 价值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意义
3.1 宏观层面
3.1.1 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3.1.2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诉求
3.2 中观层面
3.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心所在
3.2.2 高校发展的使命所赋
3.3 微观层面
3.3.1 强化家庭责任
3.3.2 增强“公民”身份
3.3.3 促进全面发展
3.4 价值导向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逻辑关联
3.4.1 责任感的培育与价值导向目的相契合
3.4.2 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第4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之究
4.1 现有的研究结果
4.2 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4.2.1 调研问题设计
4.2.2 调查过程
4.2.3 现状分析
4.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
4.3.1 道德观念与责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4.3.2 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担当
4.3.3 大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
第5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培育主体未形成合力
5.1.2 责任行动教育有待加强
5.1.3 社会实践亟须重视
5.1.4 评价体系不完善
5.1.5 文化元素融入不足
5.2 制约因素
5.2.1 注重工具理性,忽略价值理性
5.2.2 缺乏系统性评价机制
5.2.3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5.2.4 大学生自身因素
5.2.5 社会不良环境影响
5.2.6 家庭教育弱化
第6章 国内外经验启示
6.1 国内经验启示
6.1.1 坚持党的领导
6.1.2 多部门协同创新
6.1.3 坚持与时俱进
6.2 国外经验启示
6.2.1 美国、德国、新加坡责任感教育特色
6.2.2 域外国家教育共性:注重社会责任文化教育
第7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7.1 基本原则
7.1.1 理论教育与实践培育相结合原则
7.1.2 普遍性和差异性相结合原则
7.1.3 开放性和与引导性相结合原则
7.1.4 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7.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要求
7.2.1 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7.2.2 引领与渗透相结合
7.2.3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
7.2.4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教育
7.2.5 强化社会道德责任教育
第8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践路径
8.1 激发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教育
8.1.1 发挥主体作用
8.1.2 增强自我意识
8.1.3 强化自我教育
8.1.4 实现自我建构
8.2 优化培育内容
8.2.1 明确认知
8.2.2 促进认同
8.2.3 达成行为
8.3 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8.3.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8.3.2 践行核心价值观
8.3.3 民主法治为价值遵循
8.3.4 净化网络生态
8.4 优化培育方法
8.4.1 完善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情境
8.4.2 延伸教学场域,创新培育载体
8.4.3 健全培育制度,强化宣传力度
8.5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8.5.1 充实活动内容
8.5.2 拓展实践场所
8.5.3 完善活动形式
8.6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8.6.1 夯实家庭基础性作用
8.6.2 筑牢学校主渠道作用
8.6.3 坚持社会导向性作用
8.6.4 健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教育合力
8.6.5 优化运行保障机制
8.6.6 贯穿价值引领、“知行合一”的衔接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