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犹太史概述
从人数上看,犹太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是很小的一个分支,当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约有1400多万,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但就影响力而言,犹太人却是一个非凡而卓越的民族,与其人数极其不成比例。在圣经时代,犹太人的祖先所创造的“希伯来文明”,被誉为哺育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进入大流散时代,犹太人不仅没有为外部强加的迫害、驱逐、杀戮所屈服,反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到了启蒙时代,犹太启蒙思想家们力倡变革使犹太人投入到现代化的洪流之中,推动了犹太社会的成功转型;19世纪末以来,犹太人开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终于在1948年奇迹般地实现了近两千余年的复国梦。
犹太人不仅贡献了辉煌灿烂的元典文化,而且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现代奇迹。犹太民族中间涌现出的许多伟人,为人类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概述三千多年的犹太历史发展进程,不仅仅是为了勾画历史线索,也力图展示这个弱小民族在疆域缺失、民族离散的复杂环境中,如何建构历史、谱写历史、延续历史,如何在保持元典特色的同时不断调适自我、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如何频频迸发惊人的能量、屡屡创造惊世的奇迹。需要指出的是,本章把犹太史划分为“圣经时代”“大流散时代”“启蒙与解放时代”和“犹太复国主义时代”几个时期并非学术界的固定分期,而是为了方便把握犹太历史发展的脉络与线索。
一、 圣经时代(约公元前2000—公元135年)
有关早期希伯来人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希伯来圣经》的叙述。《圣经·创世记》的开篇前10章描述了上帝的创造、人类的犯罪与洪荒时代,后40章反映的是希伯来人的迁徙、繁衍、内政与纷争。由于《圣经》本身是一部史实与传说彼此交融、历史与文学相互夹杂的文献,因此,希伯来人的民族起源显得极为朦胧。直到20世纪中叶,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与人类学家都试图根据《圣经》提供的线索为希伯来族长时期断代,但一直分歧很大,用历史学家赫舍尔·尚克斯的话来说:确实无法为族长时期断定准确的日期,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来佐证《创世记》,而且通过推理不难发现,《圣经》中的许多地方是相互矛盾、不合情理的。因此最多只能把族长时期笼统地断为公元前20世纪到前17世纪之间。
(一) 族长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约前17世纪)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伯来人开始游牧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与周围的其他一些部落被统称为“闪米特人”。为了寻找水源与牧草,希伯来人开始从阿拉伯半岛向北移动,迁徙到了土地肥沃、绿色遍野的两河流域,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名城吾珥(根据考证在今伊拉克南部巴士拉附近)居住下来。此后,希伯来人接受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尤其是巴比伦人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模式。公元前1800年左右,由于不堪忍受古巴比伦国王的宗教压迫政策,他们在族长亚伯兰(后尊称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的带领下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广阔的巴比伦平原,沿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商道继续向西北方向迁移。他们先来到了商业城市哈兰,这里是阿摩利人居住的中心,然后辗转于叙利亚地区,最后进入迦南地(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并定居下来,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他们被当地的迦南人称为“哈卑路人”,意即“渡(幼发拉底河)河而来的人”,后来逐渐转音为“希伯来人”。
在希伯来人的记忆中,先祖亚伯拉罕被视为完美精神与卓越品质的象征。传说亚伯拉罕年过半百才生了儿子,取名以撒。他死后,以撒担任族长。以撒生了两个儿子,取名以扫和雅各。以扫和雅各虽是孪生兄弟,但两人的性格迥异,雅各骗取了父亲的祝福,获得了长子继承权,成为希伯来人的族长。根据《创世记》第32章的记述,雅各威武勇敢,曾与天使在雅博渡口角力并获胜,天使祝福他,并赐名“以色列”(Israel,意为“与神摔跤者”),因而在随后的年代里,希伯来人也被称作“以色列人”。雅各共生子12人: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迦、西布伦、玛拿西、便雅悯、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这12人的后代后来发展成为以色列人的12个支派。
(二) 散居埃及(约公元前17世纪—约前1230年)
公元前17世纪,处于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786—前1567年)的埃及王权衰落,国家分裂,来自西亚的闪族部落喜克索斯人乘机入侵,在三角洲东部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时迦南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许多人开始逃亡埃及,其中就包括希伯来人。西迁埃及的希伯来人定居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歌珊地区,在这里平静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在喜克索斯人确立统治后不久,埃及第十七王朝建立,王子们不甘心向喜克索斯人称臣纳贡,经过多年的交锋,最后于公元前16世纪推翻了喜克索斯王朝,驱逐喜克索斯人,使埃及终于获得了独立。阿赫摩斯一世(前1570—前1546年)建立第十八王朝,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统治埃及的新王国法老并不喜欢希伯来人,把他们贬为奴隶以满足埃及对劳动力的需求。公元前13世纪,埃及处在拉美西斯二世(前1290—前1224年)的统治之下。拉美西斯二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法老,他为了征服亚洲,把包括歌珊在内的尼罗河三角洲作为东进的军事基地,并大兴土木,希伯来人完全失去自由。拉美西斯二世为了限制希伯来人的繁衍,甚至制定了一条极其残酷的法律:凡希伯来人的新生男婴必须溺死。在希伯来人面临生死存亡的非常时刻,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与宗教领袖人物——摩西。摩西(意为“从水中拉出来”)出生于尼罗河畔,作为希伯来人的后裔,他对埃及的压迫与奴役政策十分不满,他秘密地组织希伯来人,使他们回想起在“上帝的应许之地”——迦南的那种独立自由的生活,动员他们以集体迁移的方式反抗法老的暴政。约公元前1230年(一说为前1250年),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逃出埃及,开始了重返迦南的艰难历程。关于希伯来人出埃及的事件在埃及历史中并无记载,但《圣经》对此有许多传奇式的描述,并记载出埃及的人数有60万,这显然是非常夸大的数字。
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从尼罗河三角洲的东北端启程,跨越红海,进入西奈旷野,在沙漠中颠沛流离近40年,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西奈山下。这时有些人对前程失去信心,有的开始了偶像崇拜。为了借助神的力量威慑人心、团结民众,摩西以先知的身份向希伯来人展示了上帝赐予的两块法版,上面刻着著名的“摩西十诫”,其中心内容是:
第一,不可叩拜别的神;
第二,不可雕刻偶像;
第三,不可妄称上帝的名
第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
第五,当孝敬父母;
第六,不可杀人;
第七,不可奸淫;
第八,不可偷盗;
第九,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不可贪婪别人的妻子、房屋、田地、牛驴、仆婢及其他东西。
“摩西十诫”的前四条强调宗教信仰的唯一性,禁止以色列人对他神的崇拜;后六条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目的在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除“十诫”之外,传统犹太教认为,摩西接受的启示中还暗含了上帝晓谕的613条诫律。在这些诫律中,除了对圣殿、献祭及宗教礼仪做了规定之外,其内容还涉及犹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神职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平民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财产所有权、债务处理、婚姻与家庭、卫生风俗、起居饮食、犯罪与刑法、审判机构与诉讼等等。此外,还包括如何处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等主要宗教节日。
“摩西十诫”的创立不只是标志着犹太一神教的产生,表明希伯来人已开始摆脱宿命论的束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希伯来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出埃及”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在犹太民族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还成为人类摆脱奴役、走向光明的一种象征。后世的历史学家通常把它看作是民族和社会获得解放的标志。
据说摩西活了120岁,临终之际选中约书亚作他的继承人,继续进占迦南。在约书亚的率领下,以色列人成功征服了迦南,从《圣经》的记载来看,这场征服经历了一系列争战才得以完成。约书亚凭借着自己的机智与勇敢战胜了对手,完成了摩西未竟的事业,率领希伯来人重返故土迦南定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