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改变了美国人阅读生活的奇女子的故事——
女性版《天才捕手》《天才编辑》
美国百年老牌名社——克瑙夫出版社的灵魂人物
终其一生,出版图书荣获25个诺贝尔文学奖、60个普利策奖,以及30多个美国国家图书奖
旗下作者:加缪、纪德、萨特、波伏娃、弗洛伊德、托马斯·曼、雷蒙德·钱德勒……
折射出20世纪美国文学的辉煌,其中不乏文学名家的各种奇闻逸事
一百年的出版味道,由此开始
布兰奇·克瑙夫,优雅,高度敏感,未得到应有的承认,并且长期在婚姻生活里忍受着孤独。也正是这份孤独,赋予了布兰奇在事业上展示才华的机会。
她是高明的编辑,她是作家的贴心读者。书在哪里,布兰奇就在哪里,二战的战火也未能阻挡她的寻书之旅,无论是战事正酣的伦敦,还是法西斯阴霾笼罩下的南美洲。她以大胆而独到的眼光,挖掘出版了无数文坛大家的皇皇巨著,帮助硬汉侦探小说修成文学正果,推动了加缪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她的一生,一直在被诋毁和受崇拜、脆弱和不可战胜、自由不羁和被桎梏之间来回切换。
传奇出版人的“符号资本”
——《带猎犬的女子》译序
这本传记的副标题称布兰奇·克瑙夫为“文学品味的定调者”。这句话,与其说是对传主作出的赞赏性评价,不如说它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定有不少人是因为前年(2016年)那部热门电影《天才捕手》才开始关注出版人——文学天才们背后的推手这一群体的,布兰奇,在那个年代的纽约出版圈子里,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她都处于鄙视链底端。她如何能够为“文学品味”“定调”?
作为女性读者,很自然地,我对传主的女性身份有着本能的关注。在当时那个白种男人掌握了全部话事权的天下,她如何施展?事实上,一直到1965年,她依然未能加入仅限男士的“出版人午餐俱乐部”。1950年,当她为推广巴西文学作出重要贡献而被巴西政府授予南十字勋章时,《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的相关报道标题为:“巴西政府为克瑙夫太太授勋:出版人的妻子成为南十字勋章骑士”,她依然只是“出版人的妻子”。此后的那些年里,出版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秘书,女文案作者,女审校,女编辑,甚至一些大出版商的童书分部也有了女性负责人,然而布兰奇·克瑙夫一直只有一个。无论是在她签下兰斯顿·休斯和薇拉·凯瑟的20年代,还是50年代当她为加缪奔走呼吁直至庆祝其获得诺奖,同时主持翻译出版波伏娃的《第二性》之时,都再没有哪一位女性能够在这个领域获得如此成就。她所遇到的障碍可想而知。
性别之外,还有种族。出版行业一向被视作绅士的业余爱好,这一条不成文的的准入门槛,是摆在克瑙夫出版社眼前的两重障碍。一是绅士,当然还是以盎格鲁白人基督徒,所谓WASP为主,而克瑙夫夫妻二人都来自东欧犹太人家庭,在二十世纪初的纽约以及新英格兰一带,瞧不上他们的,除了非犹太的名门望族之外,德国犹太裔也比他们要高级一层。其次,布兰奇丈夫阿尔弗雷德的父亲塞缪尔·克瑙夫(书中简称山姆)是推销员出身,这恰恰是与绅士头衔相去最远的一种身份,尽管他几度在出版社遭遇危机时引入资金,甚至必要的社会关系,然而,他作为克瑙夫出版社创办出资人的事实,却从一开始就为公司的血统定下了基调:他们只是出版界混进的一个不入流的攀附者。
所以,克瑙夫在通往文学声望以及风尚订立者地位的路上全无捷径可走。
声望,往往是我们在谈论文学时不可避免的东西,讨论文学声望由什么决定,一直是文学批评家和学者的重要活动之一。要解释布兰奇或者说克瑙夫出版社是如何积累并获取了他们在文学界的声望,法国社会学大师、哲学家皮耶尔·布迪厄的“符号资本”概念最合适不过。按这个学说,“符号资本”进行的单独某一项投资,通常是不期望获得直接回报的,回报往往是通过操作者所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来取得所希望达成的效果。该理论尤其适用于与文化相关的领域。
记住了这一点,或许你就会明白本书作者克拉利奇在尽力渲染布兰奇那些华丽的派对,身上的巴黎高定时装,显赫的朋友圈,甚至她几乎睡遍了的顶级音乐大师时的用心,因为这些通通可以看作“符号资本”,是它们合力成就了布兰奇。克拉利奇不遗余力地在为布兰奇挣一个当代出版业巨子的名分。
克拉利奇笔下,布兰奇的故事非同凡响。她身上所蕴蓄的能量,关于文学的和关于性的,都像旋风一般,所到之处,无人能够抵御。出版25个诺贝尔文学奖,60个普利策奖,以及30多个国家图书奖这样的成就,使得她和克瑙夫出版社最终稳稳当当地端坐文学鄙视链顶端,成为文学品味的标志,这一切似乎都在觥筹交错,衣香鬓影间,来得不费吹灰之力。
阿尔弗雷德向来认为布兰奇选书的直觉强过他,他在很多场合提到这一点,看似褒奖,实则透露出一种男性的优越感,暗示使得他妻子得以慧眼识别哈莱姆文艺复兴诗人、硬汉侦探小说、法国先锋剧作家以及时政记者作家的,并非她身上真材实料的学问,只是女人与生俱来的小天赋罢了。当然,他乐于为这一天赋投资,他希望克瑙夫这个名字成为品质的象征。后来成为公司标记的俄罗斯猎犬,正是为了纪念奠定他们文学声望的最初那几本俄国文学。通过撰写这本传记,我们可以看见同为女性的作家克拉利奇,怎么在为布兰奇竭力争辩,克瑙夫的一切成就当更多地归功于布兰奇,而非阿尔弗雷德,尽管布兰奇的名字到了也没有出现在公司的招牌上。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遗憾,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读者,满怀希望地想要知道布兰奇那些独到的判断和选择究竟是怎样做出来的,而书中很奇怪地鲜有提及。按理克拉利奇十分喜欢引用史料文献中出现的对话、评论、书信节选,却偏偏从未有过任何布兰奇对新作者、新作品从文学角度给予的评论,或者她为什么倾向于A而非B的论述。书中唯一出现过一次专业上的细节,却还不是她的,而是克瑙夫一位高级编辑与詹姆斯·鲍德温之间的几轮书信往来,就鲍德温颇有争议的作品《高山上的呼喊》中涉嫌“淫秽”字眼的修改和删节的一些争论。
当然编辑细节的不足,有华丽而宏大的文化圈大图景描绘进行了弥补。在这个大叙述中,我们可以读到当今读者熟悉的所谓“圈子”在布兰奇事业中所起到的作用,许许多多的优秀作者都是通过一些非正式“星探”的引荐而加入克瑙夫麾下。在这件事上,克拉利奇尤其对大记者亨利·门肯以及社交明星兼小说家、摄影师,更重要的哈勒姆白人使者卡尔·范·韦克藤二位着墨最多,在他们二位“探星”的过程中,爵士年代的纽约文坛、文化圈画卷得以在我们眼前出现,仿佛一场盛宴,对名人轶事,社交网络,毒舌金句有兴趣的读者定会大呼过瘾。
美国的书评界往往将这部传记归入畅销史书类,那么比之早一两年,还出现过一本研究类型的专著,名为《声望的艺术》(The Art of Prestige, Amy Clements)。抱着上述疑问,我在翻译这本传记的同时拜读了此书,遗憾的是,技术性的答案同样没有找到。除了布迪厄的“符号资本”,我依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原因来解释他们的成就。他们举办了最适当的派对,跟最适当的人交往,穿了最正确的衣服,雇了最正确的设计师来装饰他们的书……他们在很多作者的眼里,就是最恰当的把自己的书托付出去的人。说到底,出版就是这么一门综合艺术,而布兰奇是一位传奇艺术家。
目 录 Contents
前 言 001
第一部
1. 渴望冒险 011
2. 爱书人 028
3. 第三个克瑙夫 056
4. 她的门外有一个新世界 066
5. 疯狂的成功 090
6. 二十世纪之书 117
第二部
7. 哈莱姆 131
8. 门肯 143
9. 孤独的深井 151
10. 自己的女人 160
11. 情人 170
12. 从此自由 177
第三部
13. 钱的问题 185
14. 战争的凶兆 198
1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托马斯·曼及其他 212
16. 她一个人的男人 225
17. 去海外 239
18. 战争结束了 256
第四部
19. 战争终究还有更多 273
20. 第二性 286
21. 一场婚礼以及更多绶带 300
22. 新疆域 322
23. 儿子的背叛 337
24. 再无交易 357
后 记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