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玩石指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119664
  • 作      者:
    俞莹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 本书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本书既按照国家颁布的《观赏石鉴评》,对各类观赏石的主要特征和鉴评要素做了具体分析,又对已经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赏石艺术做了详细介绍。对新入门的人具有指南作用,对藏家有帮助“掌眼”的借鉴作用。


  ☆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非常专业的介绍

  本书作者浸淫石界二十余年,收藏有品,著述甚丰,既具有详赡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国观赏石一级鉴评师(首批)、高级观赏石价格评估师。书中,作者理论结合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典型实物和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观赏石收藏和鉴赏的有关实用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发掘观赏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 

展开
作者简介

  俞莹,资深媒体人。上海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理论科普专委会副主任。从事观赏石收藏与研究二十余年,著述甚丰。现为中国观赏石一级鉴评师(首批)、高级观赏石价格评估师。

展开
内容介绍

  《玩石指南》主要介绍以天然岩石类为主的观赏石的收藏与鉴赏,是观赏石爱好者、收藏者和鉴赏者不可不读的一本入门读物。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石之体,第二章石之玩,第三章石之赏,第四章石之藏,分别从质地为主的石头本体、景观为主的石头画意、意韵为主的如何赏析以及鉴识为主的如何收藏入手,全面具体地介绍了如何玩石。附录里收录了《观赏石鉴评》,便于读者掌握国标。

展开
精彩书摘

  精彩章节(一)

  造型石主要着眼点在于其外形轮廓,原则上应该以优美自然、没有断裂伤口为佳,整体造型以瘦秀不显臃肿为美。造型石类虽然与雕塑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不像雕塑(包括根雕)作品那样需要特别注重细节特征的勾勒,而是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天然本质。所谓画龙不点睛,但这丝毫不会减弱其艺术感染力。

  造型石的内部结构以孔穴为比较突出的呈象方式。孔穴实际上也是皱褶的一种表现。皱褶较深而石体单薄或是石质疏松的地方,久经风吹日晒或是酸性土壤和流水的侵蚀,容易穿透,形成孔穴。它可分为不通透(又称涡洞)和通透(又称石眼)二种。通透的石眼具有透风漏月的独特表现效果,给人以实中有虚、虚实皆备的感觉,这与中国画中特别讲究透气和留白的原理是一样的,也是古典赏石之中的漏和透的具体表现。石眼也有讲究,最好是稍有曲折,避免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在一些古典园林可以时或发现,有的古代置石的孔洞是笔直的,其实这都是无中生有经过人为加工的。石眼的大小与石体也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过大过小乃至过多都不好。

  有孔洞的观赏石往往特别受到青睐。比如灵璧纹石少变化,极难出孔洞,当地石农流行一句顺口溜:“纹石带洞,价格要命。纹石象形,价格连城。”灵璧纹石有上层纹石与下层纹石之分,早期挖掘的灵璧纹石多为上层石,由于处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纹路分布均匀,纹理凹凸感强,石皮光润,变化较大,易形成孔洞。下层纹石多产自深土中,由于受到酸雨作用的侵蚀较多,纹路较乱,造型单一,变化较小。

  在评鉴观赏石的造型结构难度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区别不同石种的形成难度。如太湖石、灵璧石之类的碳酸岩类山石,由于容易受到酸性土壤和流水的侵蚀,常会出现透漏孔洞,而硅质岩类水冲石就很难出现孔洞。同样是水冲石,质地的不同,其形成难度也有差别,如同出广西红水河大化岩滩的大化石和摩尔石,前者属硅质岩,后者属砂岩,从造型变化的角度看,摩尔石明显易出形,包括孔洞之类,而大化石则出形的难度要大得多,两者不能同日而语。

  总体来说,观赏石形状的奇巧程度,往往是与质地的优劣相关。一般来说,石质硬度在4度左右的,软硬适中,最易出形。所谓过犹不及,太硬则不易出形,太软则容易破碎。如贵州盘江石以形取胜,往往多见景观山形,有形有景,成山成瀑,意境深邃,独具特色,是最易出形的石种之一。其石质以石灰石、沉积岩石为主,石质软硬适中,硬度约4度,如果说,艺术品的价值可以不以材质好坏而定的话,那么,观赏石的材质佳良与否,既是判断其形成难度的一个因素,同时也是判断其价值高下的一个方面。从地质学的角度讲,硅质岩要好于碳酸岩,一般优质水冲石和风砺石多为硅质岩,山石类则多为碳酸岩。

  形状是为主题服务的。观赏石之所以具有观赏价值,正是因为其形状的似与不似,亦奇亦美。奇与美,有时候两者可以统一,有时候也会分立。所以说,观赏石名称的外延比起奇石来要更广一些。大凡观赏石精品都有鲜明的主题。人们常说,赏石是一门发现的艺术。当人们在欣赏和观察一方观赏石的时候,往往搜肚刮肠、费尽思量,由现实世界乃至虚拟世界、上至天文乃至下至地理,一句话,由此及彼产生一种联想,比作成自然万物或是人类作品。当然,观赏石并不一定都有特定的主题,甚至许多观赏石缺乏表现对象的细节。特别像古典赏石类型的抽象题材,有别于“发现的艺术”,因为它既无现实世界的对应物,也与艺术不相像。它虽然有瘦皱漏透的形似要求,却并非是客观对象的摹拟。这是一种另类审美。

  观赏石与其他艺术品(包括雕塑、绘画等)的最大区别,还在于它是自然造化,所谓常在意料之外,不在情理之中,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像。如果要将它视作艺术品,便会发现不少观赏石精品与艺术是如此的不相像。特别是观赏石作品的主题表现,我们往往是凭着自己的经历、阅历在“发现”与其相同或是相似的对应物。但是,观赏石的表现力却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像力,宋代诗人欧阳修就有“万象皆从石中出”的佳句。比如广西摩尔石,它的形象更多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如果说有主题的话,也不过是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雕塑的翻版。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并非抽象石或是意象石,而是具象石,是像摩尔雕塑的奇石。先有摩尔雕塑,后有摩尔石(这与形成时间先后无关,而是与人的观念的先后有关)。我们在评判它的优劣的时候,更多还是参照和借鉴了摩尔雕塑的主题和样式。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摩尔雕塑的诞生在前(摩尔雕塑大部分代表作品创作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么今天的摩尔石(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还会这样炙手可热吗?也就是说,随着人类的艺术创作和想像的不断丰富进步,类似提升观赏石作品身价的“发现”还会源源不断。只要人类的发明和艺术创造永无止境,那么我们对于观赏石主题的崭新认识也将不会穷尽。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赏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


  精彩章节(二)

  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总结道:“美的形体无论如何复杂,大概都含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衡或匀称,这在自然中已可见出。”而古典赏石与之背道而驰。所谓透、漏以表现的孔穴,对于石(实)体来说其实是一种残缺和破相;至于瘦与皱,虽然环肥燕瘦,各有所爱,但毕竟“瘦”是一种病态,而石体表面的凹凸褶皱也与光滑饱满形成了一种强烈反差,是一种非常之态。瘦与皱其实还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极容易使人联想到饱经沧桑、风烛残年的老者。瘦皱漏透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便是丑。所以,古典赏石并不符合形式美学所提倡的均衡、匀称、节奏、韵律乃至黄金分割等诸多原理,与形式美学是完全格格不入的,也是一种反形式美,包括唐宋以来历代著名诗人如白居易、苏东坡等,均认为是一种“丑”,清代画家郑板桥在题《石》画跋中称:“东坡又曰:石文而丑(应为“石丑而文”)。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近代刘熙载在书论专著《艺概•书概》中对此作了终极意义的总结:“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古典赏石类型的抽象题材,虽然也有瘦皱漏透、云头雨脚的形似要求,却并非是客观对象的摹拟,而是一种抽象的程式化审美,有别于“发现的艺术”,更像是一种“观念的艺术”——这里面包含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哲学、艺术等意识观念。如古典赏石所强调的透漏感,与古典建筑空间美学和绘画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表现为透风漏月、曲径通幽,后者表现为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古典赏石的空灵结构和抽象造型,体现了一种亦刚亦柔、有形无形的矛盾结合体,堪称古典朴素唯物辩证法的一种表征。美国已故著名古典赏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长期以来从事室外雕塑艺术创作。在他看来,西方雕塑艺术都是从外形轮廓的变化来创造有限的物象,而中国“文人石”(现代西方学者称中国古典赏石为Scholars' Rocks,即文人石)的生命是从内在生成。比如漏透的太湖石是洞中有洞,让人感觉到天地之中有天地,在有限中创造出无限的空间,代表了一种新锐的哲学观念。他编著的名作《Worlds Within Worlds》(《天地中的天地》)的书名便由此而来。

  古典赏石以丑为美,所谓丑其实也与抽象相关。案《说文解字》,“丑”(醜)本意是可恶如鬼。鬼怪虽然可恶,但毕竟是虚构之物,这也说明古典赏石所独具的那种超乎人们想象丰富而又难以捉摸的表现力,这是一般人为的艺术品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在唐宋诗人心目中,这种丑状也是和鬼神直接相联系起来的:“厥状复若何,鬼工不可图”(唐•皮日休《咏太湖石》),“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唐•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奇应潜鬼怪,灵合蓄云雷”(唐•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巉顽累叠百千状,人兽鬼魅相仿佛”(宋•金君卿《怪石》),等等。

  古典赏石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抽象之态,过去人们往往以天上变化莫测的云彩以命名奇峰怪石,诸如古典园林中的著名置石瑞云峰、冠云峰、皱云峰等等。一方面,古人认为,云“触石而出”,故称石头为云根,云与石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另一方面,云是不断变化而非定型的抽象物,以云来命名也就意味着古典赏石造型上的不可捉摸性,也就是一种抽象美。古典赏石都属于山石类碳酸岩,容易风化腐蚀百变结构造型,当代赏石以水冲石、风砺石类硅质岩居多,虽然不易形成瘦漏透皱结构抽象造型,但也偶有所见此类经典造型,弥足珍贵。

  其实,瘦皱漏透不但是一种相石之法,也更像是一种画石之法。对此,历代画家都有揭橥。如近代《三希堂石谱大观》指出:“画石之法,不外曰皱曰瘦曰透曰丑,……石之为物…宜奇丑,宜老硬,宜空灵”。有意思的是,宋代以后有关赏石审美标准的评判,大都是书(画)家总结得出的,包括许多书论中的见解,都可以移作赏石审美观。

展开
目录

石之体

一、质地/3

(一)硬度有讲究.............................................3

(二)玉石皆有别.............................................8

(三)皮壳很重要...........................................14

二、色彩/20

(一)黑色为上选...........................................20

(二)古今有分别...........................................24

(三)色彩讲寓意...........................................27

三、形状/32

(一)尺寸皆有度...........................................32

(二)主题是关键...........................................38

(三)正反须分明...........................................41

四、纹理/44

(一)纹理分凹凸...........................................44

(二)图像特征多...........................................50

(三)化石数另类...........................................54

石之玩

一、景观/61

(一)山形是首选...........................................61

(二)景观类别多...........................................65

(三)皴理重画意...........................................69

二、象形/74

(一)形神须俱佳...........................................74

(二)人物为上选...........................................78

(三)物以稀为贵...........................................81

三、抽象/85

(一)抽象分古今...........................................85

(二)古代讲瘦透...........................................87

(三)当代重形式...........................................91

四、画面/94

(一)图纹分两类...........................................94

(二)构图多讲究...........................................96

(三)主题是灵魂.........................................102

石之赏

一、意韵/109

(一)特点多样性.........................................109

(二)发现是艺术.........................................115

(三)意韵待表现.........................................119

二、命题/124

(一)画龙要点睛.........................................124

(二)诗情求画意.........................................129

三、配座/134

(一)配座如裱画.........................................134

(二)木座是主流.........................................139

(三)创意更添美.........................................142

四、组合/146

(一)组合是创作.........................................146

(二)小品更常见.........................................150

(三)题材很讲究.........................................152

(四)鉴评有法度.........................................155

石之藏

一、鉴识/161

(一)古石有特征.........................................161

(二)精品有标准.........................................165

(三)作伪须识别.........................................172

二、收藏/176

(一)斋无石不雅.........................................176

(二)收藏分专题.........................................182

(三)石种选主打.........................................188

附录一:二十四石品/194

附录二:全国各地观赏石一览表/219

附录三:观赏石鉴评/221

后 记.........................................................23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