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9922707
  • 作      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百年畅销经典《自卑与**》的姊妹篇,更适合当下普通人阅读、更具指导意义的心理学经典之作。

★《人性的弱点》作者卡耐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思考的技术》作者大前研一均深受此书中阿德勒心理学的启迪。

★ 专业译者,堪称信达雅典范的精当译本,金句叠出,给你如母语写就般流畅的阅读体验,让你彻底遗忘掉这是本外版书。

★ 版式疏朗有致,重点语句加粗显示,单页印刷书中充满坚固柔情的金句,助你在焦虑的空心时代,安放灵魂,找到澄净如水的自我。

★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心理学博士·作家许皓宜、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作家王浩威、台湾治愈系新天后·作家邓惠文 勇气推荐。


深谙普通人人性的大师阿德勒带你抚慰孤独、迷茫的现代灵魂,给你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光明人生。


展开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并称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巨擘。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无法进行强烈的体育活动。上学时表现不佳,被老师评为顶多只能成为鞋匠。他的父亲鼓励他说,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了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于突破,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成就。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自卑与**》《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性》等。

吴书榆

台湾大学经济学学士、英国伦敦大学UCL经济学硕士。曾担任研究、企划与行销有关工作,目前为自由文字工作者。译有《让顾客主动推荐你》》《猎杀巨人》《上下管理,让你更成功》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被认为是比作者阿德勒另外一本作品《自卑与**》更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全书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原型、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出发,论道说理,所呈现的人文观点,极具启发性与前瞻性,有待你慢读细思,咀嚼出字句背后丰沛的底蕴与真义。故事即人生。他的不完美哲学、生活之道、人性省思,澄明如镜,深入每一个人、每一段人生、每一个故事的内在,照出更真实的一面。

该书由台湾地区学者吴书榆倾心翻译,译文流畅,金句叠出,带来母语般流畅的阅读体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七讲 梦与梦的解析

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为什么有人从不做梦?

为什么人会重复做一样的梦?

为什么梦境往往很难解释?

如同我们先前所解释的,就个体心理学来说,意识与无意识构成了一个单一的整体。在前两讲中,我们以个人作为整体,来解读意识面向的记忆、态度以及行动。现在则要将同样的解读方法用在无意识或半意识的人生面向,意即“梦境人生”。我们之所以使用同一套方法,是因为梦境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和清醒时的状态相较之下,两者比例相当。其他心理学派的追随者一直努力想找出关于梦境的新观点,但是人对于梦境和所有整体心理活动(体现在表情与行动上)的理解,都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发展。

我们先前谈过,充满优越感的目标会决定一个人清醒时的人生,而这个目标一样也会决定梦境。梦境必是人生风格的一部分,而梦境与人生原型也互有关联。事实上,你必须先理解人生原型与某个特定梦境之间的关系,才能确定自己全然理解这个梦。同样的,如果你很了解某个人,十之八九可以猜出他的梦境具有哪些特色。

整体来说,人类都是懦弱的。从这个一般事实(general fact)出发,我们可以预测大部分的梦境都与恐惧、危险或焦虑有关。因此,如果我们很了解某个人,知道他的目标是逃避人生的问题,即可推论那人常会梦到自己跌倒。这样的梦就像是在警告他:“别继续往前走了,不然你会一败涂地。”做梦的人用“跌倒”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看法。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人都做过“跌倒”的梦。

学生在考试前一天晚上所做的梦便是具体例证。我们认识一名动不动就轻言放弃的学生,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可预测的:考试前一天,他一定会整天忧心忡忡,无法专心读书,最后则会自我安慰:“准备考试的时间太短了。”他内心希望考试延期;他做的梦也一定跟“跌倒”有关。这反映了他的人生风格;他必须做这种梦,才能(在梦中)达成他的目标。

现在来看看另一名学生的例子。这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于是培养出勇气,不再害怕,也从来不找借口。我们也可以猜到他会做什么样的梦。考试之前,他会梦到自己去爬一座高山,登顶后欣赏到的美景让他赞叹不已时,他就醒来了。这反映的是他目前的人生,从梦里也可看出他想追求的目标。

此外,还有一个学生则是能力有限,只能进步到某种程度。这种人的梦境会和“限制”有关,梦到自己无法逃离人群与困境,在梦里也常常被人追逐、猎杀。

继续讨论其他类型的梦境之前,我们要先重申,就算个案的说法是:“我没办法告诉你我做了什么梦,因为我一个梦都记不得了。不过,我倒是可以编一些梦出来。”心理学家也不会气馁。因为我们心理学家知道,幻想并非凭空捏造的,而是操之于一个人的人生风格。不论是捏造的梦或真实记得的梦,都一样有意义,因为想象、幻想也会表达出某人的人生风格。

为了表现人生风格,幻想不一定要复制当事人实际的行动。比方说,我们会发现有一种人的人生以幻想成分居多。这种人在现实世界中胆小怕事,在梦里就非常勇敢。但我们总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显示出此人其实并不想克服万难完成手边的任务。就算是在他大无畏的梦境里,也有类似迹象可循。

梦境的目的,必是铺好路以备当事人完成充满优越感的目标。举凡症状、动作和梦境,对人而言都属于训练方式的一种,能带领人们找出“主要的目标”(dominating goal),例如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作威作福,或是逃避。

梦境在表达其目的时,既不合逻辑,也不真实。梦境的存在,是为了引发某种感受、心情或情绪。想完全揭开梦境的隐晦面纱,并无可能。不过(在这一点上),梦境和清醒时的人生、行动只有程度之差,而非分属不同类别。一个人的内心会如何回答人生的问题,和他的人生计划(scheme of life)有关,不过计划的答案并不符合默认的逻辑框架;因此为了促进当事人与社会互动,我们的目标必须不断琢磨,促使这些答案能逐渐符合此框架。一旦我们不再用绝对的观点来看待清醒时的人生,梦境就不再神秘。其实,梦境不过是进一步表现清醒人生中也有的相对性,以及事实与情绪的组合。

综观历史,原始人类认为梦境十分神秘,他们通常会透过预言的方式来解读梦境。一般人都认为梦境可以预示未来会发生的事;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梦境确实是一座桥梁,把做梦者遭遇的问题和他想达成的目标串联起来。从这个观点来说,梦境常常成真,因为做梦的人在梦中也在自我磨炼,做足准备,只等待梦境应验。

换句话说,各种事物之间互相联结的关系,在梦境或清醒时的人生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敏锐而睿智,无论他分析的是自己的清醒人生还是梦境人生,都可以预见未来。他所做的分析就是一种诊断。比方说,如果有人梦到某个熟人过世,而对方后来也真的过世了,但这不代表他的预知能力比医师或对方的近亲还要厉害。这其实意味着,相较于清醒之时,做梦者反而较常在睡觉时思考事情。

因为梦境的一半是事实,如果把梦当作预言看待,就叫作迷信。一般来说,同时有其他迷信的人才会坚持“梦是预言”这种想法。不过,想借由营造预言家形象来拉抬地位的人,也会支持此想法。

为了打破“梦是预言”这种迷信,并抹去梦境的神秘感,我们必须解释为何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的梦。原因很简单,因为即便是清醒时也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很少人拥有找出前进方向的自我反省剖析能力,而且就像我们之前提过的,分析梦境是比分析清醒行为更复杂、困难的任务。无怪乎,分析梦境并非多数人能力所及之事;也无怪乎,大多数人会因不知道梦境指涉的意义,而求助于江湖术士。

如果我们把梦境的逻辑,与相信私人道理的特定人士相比(详见第二讲、第三讲),而不要直接和正常人清醒时的行动比较,将有助于我们厘清梦境的逻辑性。请读者们回想与罪犯、问题儿童、精神病患的态度有关的叙述:他们会创造出某种感受、脾气或心情,以说服自己相信某些事。像是谋杀犯会替自己辩驳:“这个人不见容于世界,所以我必须杀了他。”由于犯人内心一直强调这个世界容不下被害者,而创造出某种感受,最终埋下杀机。

这种人也可能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别人有漂亮的长裤,可是我却没有。将个人的价值观放到了所遭遇的情境里,因而产生了羡慕的心理。他们追求的优越感目标变成拥有一条漂亮的长裤。我们或许会发现,他做了一个梦引发了某种情绪,引导他完成这个目标。事实上,研究知名人士的梦境便能看到许多类似的例子。比方说,《圣经》里的约瑟(Joseph)梦到万事万物都在他面前下跪。而这个梦很契合现实:在现实中,约瑟的父亲特地为他做了一件彩衣,兄弟们则排挤他。

另一个知名例子是古希腊诗人西莫尼德斯(Simonides)所做的梦。他受邀到小亚细亚(Asia Minor,即今日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演讲,内心却非常犹豫,即使船只已在港口等他,还是不断把旅程延后。友人试图催促他动身,却都无功而返。后来他做了一个梦:碰到一位亡者出现在他面前,该亡者是他从前在森林里遇过的人。亡者对他说:“你很虔诚,而且你在森林时很照顾我,所以我前来警告你千万别去小亚细亚。”西莫尼斯德起床后便说:“我不去了。”然而,西莫尼德斯在做此梦之前早就倾向不要去了。他只是创造出某种感受或情绪,替他已经做出的结论背书,只不过他并不了解自己的梦境。

真正了解梦境的人,就会明了这一点:人创造出某种幻想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欺骗,而自欺又会在当事人身上引发他所期待的感受或情绪。通常这就是我们对于梦境的记忆。

细想西莫尼德斯的梦,我们也碰到了一个问题:解读梦境的程序是什么?首先请各位谨记一点:梦,是个人创造力的一部分。西莫尼德斯在做梦时,运用了他的幻想,并建立了一个先后顺序。他选择一位亡者作为引子。为什么这位诗人在众多经验中挑选了和亡者有关的故事?显然是因为他很在意死亡这件事,其实每当他想到要搭船就会恐惧不已。在当时,走海路确实很危险,因此他迟疑了。这是一个信号,代表他害怕的不仅是晕船,也担心可能会沉船。由于死亡的念头已先入为主萦绕他的心头,因此他的梦境选择了一段与亡者有关的故事。

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来思考梦境,梦的解析就不那么困难了。我们应牢记,梦境所选择的画面、记忆和幻想,在此都指向做梦者心之所向。梦境能告诉你做梦的人有哪些倾向,最终我们就能看到他想要达成的目标。

接着来看一个已婚男人的梦境。此人不太满意自己的家庭生活,他有两个孩子,但他一直很担心妻子太过沉迷于其他事务,没有好好照顾孩子。他以此为理由不断批评妻子,并试着改造她。有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有了第三个小孩,但老三走丢后就此失踪。他为此责备妻子没有看好孩子。

从这个梦能看出这名男子的倾向:他心里一直认为两个孩子会走失,但他没有勇气让其中一个孩子出现在梦中。因此,他“发明”了第三个孩子,并让这个孩子走失。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另一件事,就是男子很爱孩子们,不希望他们走失。他也觉得妻子照顾两个孩子已经分身乏术了,遑论同时照顾三个孩子,因此第三个孩子一定会消失不见。由此可发现并解析这个梦的另一个面向—这个男人正在考虑:“我应不应该生第三个孩子?”

这个梦境造成的实际结果是,男子对妻子产生反感。现实中并没有任何孩子走失,但他早上一起床就开始批评妻子,对妻子心生厌恶。常有人因为做梦引发某种情绪,因此一大早就想找人吵架,百般挑剔。这有点像是精神中毒,和忧郁症患者会出现的症状差不多;忧郁症患者会用失败、死亡、失去一切等想法来自我戕害。

我们也发现,此人选择的是他绝对会觉得优越的事物,比方说他认为:“我很小心照顾孩子们,但我的妻子却很粗心大意,害得一个孩子不见了。”他的支配倾向也在梦中表露无遗。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生活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Living    //    001

第二讲 自卑情结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    025

第三讲 优越情结

    The Superiority Complex    //    045

第四讲 人生风格

    The Style of Life    //    065

第五讲 早期记忆

    Old Remembrances    //    083

第六讲 态度与行动

    Attitudes and Movements    //    099

第七讲 梦与梦的解析

    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    119

第八讲 问题儿童及其教育

    Problem Children and Their Education    //    139

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适应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justment    //    165

第十讲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Social Feeling, Common Sense and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    183

第十一讲 爱情与婚姻

     Love and Marriage    //    197

第十二讲 性与性的问题

     Sexuality and Sex Problem    //    215

第十三讲 结 语

     Conclusion    //    231

附  录 阿德勒生平年表

     The Chronicle of Alfred Adler    //    23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