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梭戛田野记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509816
  • 作      者:
    潘年英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人,祖籍贵州天柱,现居湖南湘潭,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和人类学教学,业余爱好摄影和创作。出版著作30余种,主要代表作品有《民族·民俗·民间》《百年高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保卫传统》《在田野中自觉》《黔东南山寨的原始图像》《文学与人类学演讲录》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四次造访梭戛对这里的箐苗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文字结集。梭戛箐苗是苗族的一个支系,有4000余人,主要聚居于贵州六枝特区梭戛乡的大山中。作者对梭戛箐苗的生存状况进行持续的人类学观察,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不难感知一个苗族古老支系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是怎样一种艰难而复杂的存在。


展开
精彩书摘

Ø 丛书简介: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创立与发展4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阐释,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做出极富新意的解读与创新。本书系第二辑共19种,精选本学科各领域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阵容和作品方阵。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人类学图书资料体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推进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Ø 丛书主编:

    叶舒宪,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的学科带头人。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主编“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神话学文库”、“神话历史丛书”等。著有《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庄子〉的文化解析》《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文学人类学教程》《玉石之路踏查记》《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等50部。译著有《苏美尔神话》《〈旧约〉中的民间传说》等6部。

Ø 丛书总序:

总    序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之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推出“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在人文学界催生的这个新兴学科,给出一个较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以便继往开来,积极拓展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新局面,可谓恰逢其时。

    50后这代人的青春岁月,激荡在汹涌澎湃的“文革”浪潮之中。“文革”后的改革开放,相当于天赐给这一代知识人第二次青春。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在1978年春天步入大学校园,那种只争朝夕、如饥似渴的求学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改革开放带来“科学的春天”,也第一次带来人文科学方面的世界景观。正如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市场经济模式一样,人文学者们也投入全副精力,虚心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神话-原型批评”就是当时的新方法论讨论热潮中,最早进入我们视野的一个理论流派。1986年我编成译文集《神话-原型批评》时,先将长序刊发在《陕西师大学报》上,文中介绍原型理论的宗师弗莱的观点时讲道:

 

物理学和天文学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化学形成于18世纪,生物学形成于19世纪,而社会科学则形成于20世纪。系统的文学批评学只是到了今天才得以发展。……正像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把握自然界本身的规律。一部文学作品,它所体现的规律性因素不是作家个人天才创造发明的,而是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中,在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这种规律性的因素就是“原型”。……从文学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到,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植根于原始文化,最初的文学模式必然要追溯到远古的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去。“这样说来,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上的人类学”。

 

    当时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样一段话,居然能够准确地预示这一批学人后来几十年学术探索的方向。“文学人类学”这个名称,也就由此在汉语学术界里发端。10年之后的1996年,在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首任会长为萧兵先生),如今简称“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从研究文学的神话原型,到探索华夏文明的思想、信仰和想象的原型,这一派学者如今正式提出的大小传统理论和文化文本符号编码理论,可以说早已全面超越了当年所借鉴学习的原型批评理论,走出文学本位的限制,走向融通文史哲、宗教、艺术、心理学的广阔领域。

    从1986年到2018年,整整32年过去了,我们也经历了自己人生从而立到花甲的过程。如今我们要解读的是5000多年前的先于华夏文明国家的“文化文本”,阐发的是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大墓的神话学内涵。这是当年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是问题意识,先把我们引入文化人类学的宽广领域,再度引入中国考古学的全新知识世界,这样的跨越幅度,的确是当初摸索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时所始料未及的。

    从原型批评倡导的文学有机整体论,拓展到文化符号的有机整体论、史前与文明贯通的文化文本论,这就是我们努力探索近40年的基本方向。西周青铜器上出现“中国”这个词语,至今不过3000年时间。2018年2月4日,我第二次给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开设讲座,题目是“九千年玉文化传承”。今日的学者能够在9000年延续不断的文化大背景中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学”,就是从先于文字的文化大传统,重新审视文字书写小传统的一套完整思路。相信这样一种前无古人的理论思路和研究范式,是学者们对西方原型批评方法的全面超越和深化,这将会引向未来的知识更新格局。

    本丛书要展示这40年的探索历程,以萧兵先生为首的这一批兴趣广泛的学人是如何一路走来,并逐渐成长壮大的。本丛书将给这个新兴学科留下它及时的也最有说服力的存照。希望后来者能够继往开来,特别注重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版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包括作为文史研究当代新方法论的三重证据法和四重证据法。

    是为丛书总序。

 

                                                                  叶舒宪

                                                         2018年2月7日于北京太阳宫

   

 


展开
目录

初访梭戛 / 001

迷人的远方 / 003

生态博物馆 / 011

陇戛苗寨 / 015

梭戛人家 / 022

买卖 / 027

小坝田 / 032

 

二访梭戛 / 039

巧遇同学 / 041

背水表演 / 048

小兴寨 / 055

赶狗场 / 064

安柱“打嘎” / 069

 

三访梭戛 / 085

巨变 / 087

新老馆长 / 094

变迁与适应 / 100

化董寨 / 106

熊怀燕 / 114

表演 / 121

老馆长 / 127

老朋友 / 135

对话 / 144

巧遇 / 152

告别 / 155

 

四访梭戛 / 165

 

附录   移植的文本:从矛盾到变形到融合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考察报告 / 17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