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大迁徒抗战实录丛书”将抗战内迁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抗战迁徙史,多角度再现中国人民为延续民族血脉、支援前线、振兴大后方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迁徙之旅。该丛书包括《国府西迁》《文化存续》《烽火兵工》《守望科学》《金融对垒》和《工业重塑》六卷。
本书简介:
《守望科学》以科研机构的内迁为主线,讲述了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战乱时的困厄与突围,也讲述了科学家义无反顾地与祖国共患难,为战时后方经济建设特别是国防和现代工矿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艰难的内迁决策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内科学界针对民营科研机构的内迁议论纷纷。有些科学工作者认为民营科研机构应该内迁;但是也有部分科学工作者认为,即使各民营科研机构凑在一起,也抵不过政府性科研机构的内迁需求,并且科研机构的内迁不仅需要将科研机构中的骨干人员迁往内地,还需利用国家力量将大量的科研设备一同搬迁,因此,民营科研机构内迁的难度较大。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各大民营科研机构在遭受战火威胁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艰难的内迁决策与准备。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于1922年8月由1915年10月正式建立的中国科学社委托秉志、胡先骕和杨铨在南京创办,秉志为首任所长。研究所分动物学部和植物学部两部分,秉志兼任动物学部主任,胡先骕任植物学部主任(后由钱崇澍继任)。研究所着重于对中国动植物进行调查、分类研究,同时也进行一些生物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1925年,生物所出版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成绩斐然。
1937年8月,南京遭空袭。为保存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初步形成的科研队伍,秉志、钱崇澍共商迁所大计,最终决定将生物研究所迁往重庆北碚。这一决议与此前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四川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以来,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们对动植物种类丰富的四川地区都保持着高度关注。1930年,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与静生生物调查所合组四川生物采集团,入川进行科学考察,获得民生公司卢作孚的协助以及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作为回报,采集团最终将所得标本全部留在四川。此后,卢作孚曾到上海拜谒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创办人秉志,并请求其协助筹划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建立、推荐人员入川工作。1931年1月2日,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兼善中学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会议把中国科学社列为重要联络单位。1933年夏,应卢作孚之邀,中国科学社第十八次年会在重庆北碚召开。在西部科学院的大力协助下,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秉志对于卢作孚的热情,甚为感激。这些都为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迁至北碚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一章 战争不期而至
战火骤临
备战南迁
劫难来临
国府迁渝
第二章 行难居不易:中央研究院的西迁
迟疑莫决的因应
暂别金陵的初步内迁
战火中的一路向西
无差别轰炸下的千回百折
豫湘桂战役中的撤离
第三章 撤一步算一步:北平研究院的西迁
短暂的“黄金时期”
严重局势下的思患预防
李书华被困北平与西安临时办事处的筹建
北平研究院西迁昆明
第四章 不单是为避难
地质调查所的西迁
好景不长的南京两年
内迁湖南的艰难抉择
迁往重庆北碚
第五章 漫漫迁徙路:民营科研机构的内迁
艰难的内迁决策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内迁
静生生物调查所的辗转迁徙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内迁
第六章 困厄与突围
中央研究院在后方的重建
北平研究院在昆明的重建
地质调查所在北碚的重建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重建
静生生物调查所在后方的重建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五通桥的苦斗
第七章 以天下为己任
共赴国难的人们
唯信念不可动摇
日机轰炸下的日全食观测
完全转向了战时工作
一滴汽油一滴血
为民族复兴创造一流成绩
长途跋涉为尽责
第八章 流寓大后方
艰难内迁
遭遇空袭
不归的征途
死者如此,生者若何?
第九章 青史永流芳
中国科学事业的“诺亚方舟”
服务民族抗战
促进西部开发
为战后科技奠基
精神的丰碑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