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阅读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他就坐在我们之中”——毛姆漫长一生,获得了一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生前是全世界名气*大、赚钱*多的作家,作品被翻译成几乎所有已知文字,交游惊人广阔,足迹遍及大半个地球。作为自狄更斯以来*受欢迎的英语小说家,毛姆深知什么样的故事拥有持久的魅力,其作品以超时代的共性,在各个阶层始终拥有大量读者。人们步入毛姆的世界,“就像走进柯南?道尔的贝克街,带着快乐和永恒的归乡之感”。
★中文世界“毛姆短篇小说全集”计划,一个可能更懂毛姆的译本——毛姆以短篇小说*为见长,这些故事悬念自然,结构精湛,风靡世界,伯吉斯就曾评价毛姆写下了“英语文学中*好的短篇故事”。理想国版短篇全集为国内迄今的独译版本,译自毛姆亲自作序标准定本,力求在汉语中再现毛姆不动声色的娴熟狡黠和机智犀利,将毛姆“用半页就让你落进他氛围里”的阅读快感尽量复制给中文读者,不失其原有的魅力。
★“这个我们*世故的小说家,着迷的却是那些抛弃世界的人”——毛姆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著称,翻开他擅长的短篇故事,犹如与一位世事洞明的长者闲谈对晤,其内核却是一个永远离经叛道的文青,听从内心的召唤,向往着更为纯粹的文艺生命,召唤着来自任何时代普通读者的共鸣。
“即使一切消亡,仍然会有一个作家讲述的世界留存下来,从新加坡到玛贵斯群岛,它将完全而且永远属于毛姆。我们步入这个露天游廊和三角帆船的世界,就像走进柯南?道尔的贝克街,带着快乐和永恒的归乡之感。”——希瑞尔?康纳利
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安东尼·伯吉斯就曾评价他写下了“英语文学中好的短篇故事”。《人性的枷锁》《刀锋》等长篇小说使毛姆名闻世界,而他的短篇则以编织故事的精湛技巧,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为其赢得了更多读者,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1951年,毛姆出版四卷本短篇小说全集,共收录91个故事,并亲自确定篇目和顺序,为每一卷撰写序言。1963年企鹅出版社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版,自此被认作标准定本,多次重版。本书即译自2002年企鹅版全集。
毛姆作品中文译本繁多,短篇小说多以精选集形式出版。本次计划推出的《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四卷本)将首次以精彩译文再现毛姆短篇作品的全貌。本书为第一卷。
译后记
文/ 陈以侃
真要说起来,最早应该算是上了香港一位董先生的当:中学时的特长是熟读各种董桥文集,一直认定这世上写英文是没有人写得过毛姆的。翻找当年的笔记有些吃力了,但网上随便搜一搜就有证据掉出来。“我少年时代死命背诵毛姆不少句子:英文老师迷恋毛姆,学生不敢不亲近毛姆。”“她的信写得真是典雅,带着一点毛姆英文的气韵,新人类不屑也不能练出这样的功架。”“有的时候当我自己写文章想要经营一种比较English的东西的时候,我闭上眼睛也会感觉到它。”
后来本科真的转去念英文,董先生那句“我带着床头那本毛姆短篇小说集第四册出门”也要学——英文系简陋,资料室就是这套Vintage四册的毛姆短篇集居然只有一和四,当然同学是不知道的,我不断续借永远贴身留着。最难忘的阅读体验基本都带着场景。记得那时在上海某个偏僻的学校里等一个姑娘,换公交换得也只有在那样的岁数、怀着那样的动机才忍受得了;找了间破旧的教室读毛姆,一个故事读完去了趟“盥洗室”,回来的走廊上气氛迷离极了,觉得从窗口斜斜垂进来的都是伊比利亚的光,随时拐角处会款步走出一个新近丧夫的公爵夫人。那次读的就是这卷里的《事关尊严》。
毛姆真的适合带着出门,因为他的短篇可以用半页就让你落进他的氛围里。从那时起,一直怀着一个文学理想,就是解答:他这到底是怎么弄的——或者再好大喜功一点,毛姆到底好在哪里。我以为我只要继续好好学习,终有一天答案会自己偷偷生成在我的屏幕上。
可后来不就出事了么。就是越读书越发现怎么他们好像都不太看得上“老威利”,而且都是我最喜欢的批评家说话最难听。最早是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说毛姆下笔全是陈词滥调,最后你赞叹的是作者居然有本事可以没一件事能表达出新意来。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虽然我当时印象更深的是他说十七岁已经读完了所有的莎士比亚和毛姆,但他也同意威尔逊,称毛姆为陈词滥调大师和颇为廉价(half-trashy),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说,毛姆写作用功,日复一日论斤按两地产出三流文字。而最低点是大四精读课本上一见如故的随笔作家约瑟夫·艾普斯坦(Joseph Epstein),图书馆里找出本文集,目录里赫然是一篇:Is It All Right to Read Somerset Maugham?真的就到了这个地步,语气近乎求饶:你们就让我稍微读一点毛姆吧。
当然,好话的份量也不轻。这篇文章写在毛姆刚刚公版(总感觉卖书网站上刷新一次都能发现新译本)的时期。封面封底上这样的话也见得多了:马尔克斯说毛姆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奥威尔说现代作家里毛姆对他影响最大——“毛姆到底好不好?”这其实是个文学史的题目。活着的时候是全世界名气最大、赚钱最多的作家,“新批评”指导文论的那一段,宣扬文本自治,提毛姆倒反而不丢人,毕竟奥斯维辛发生了,他也算象征着文学入世,心怀天下。但现代演化成后现代,可能是德里达上台读论文的六十年代之后,一切缥缈起来,大家开始同意威尔逊所谓毛姆写的不是“真正的文学”了,因为他写的不够“相对”,不够“主观”——居然想观察世界,居然想揭露灵魂,怎么会有这么荒唐的想法呢?但哪种小说更正宗吵再响也没有用;不管小说家打定主意要干吗,总还是得一句一句读吧?
毛姆写过,“我等待的批评家是这样一个人,他能解释为什么我缺陷这么多,却这么多年来拥有这么多的读者。”其实我当时就或多或少猜了出来,译了这么些个中短篇之后更加相信,窍门是那个叫“阿申登”(Ashenden)或者“毛姆”的叙述者。他的故事我最喜欢的几乎开篇都像便签簿上截下来的小品文或者旅行笔记,正当你被放松,想上前跟他搭话的时候,这家伙转身从兜里掏出一块什么东西,说:“你瞧我在路边捡到了什么?”结果这个“什么”是世上最光怪陆离最撩人心弦的故事。
这当然首先是一种文学手法,让读者本能地觉着故事更亲近可信,但它似乎在毛姆这里也成了某种比喻,象征着作者的乐在其中。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说,读毛姆停不下来,不是为了他笔下的人物,不是“氛围”,不是文笔,而是逸事秘闻有种内在的力量。毛姆享受那种传递八卦的乐趣,他想把自己放进去,不仅为了让你听故事更认真,而且他自己也恨不得成为那个投入的听众和游客。当年那本把毛姆比作莫泊桑的书,说这两人都世故,知道什么东西是“广泛有趣”的;09年的那本《毛姆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ves of Somerset Maugham),说毛姆“心思敏锐,最擅揣摩观众想要什么”。他当然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因为他就坐在我们之中。
毛姆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可能是:“我清楚自己的位置:二流作家的最前列。”其实呢,这句话毛姆从来没有说过。是威尔逊那篇文章出来之后(里面提到他“确信”毛姆是“二流”),两年后就有人不带出处地“报道”毛姆说了这句话。直到1980年特德·摩根(Ted Morgan)的传记里说毛姆在《总结》(Summing Up)里写道,“我知道自己的地位:二流作家的最前列”,书上哪里有啊?而《毛姆的秘密生活》则说毛姆“多处说过”——每个引用的人都要编个出处,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没有一条可以确切查证。
序 1
雨 3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56
火奴鲁鲁 100
午餐 130
蚂蚁和蚱蜢 136
家 142
水塘 149
麦金托什 198
表象与现实 240
昂蒂布的三个胖女人 260
生活的真相 281
舞男舞女 306
幸福的夫妻330
斑鸠之音 348
狮皮 370
不可征服 400
逃跑 437
上帝审判台 443
全懂先生 449
幸福的人 458
一个浪漫的年轻女子 464
事关尊严 477
诗人 497
母亲 504
格拉斯哥来的人 523
赴宴之前 538
路易丝 573
承诺 582
珍珠项链 591
怯懦 600
译后记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