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不同传统的著述方式,辑合名家著作,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周恩来。
本文作者有周恩来的军事秘书张作文;有周恩来年谱生平小组组李海文;有参加过编辑周恩来著作选的曹应旺、刘春秀;有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章百家;有《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等等。作者均是长期研究中共党史、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经济、密战、党建等方面的权威专家。
阅读本书,会了解周总理一生在很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具体经过和点滴细节。
本书分别从革命生涯、军事活动、外交风云、统战工作、秘密战线、家庭生活等13个方面,展现了周恩来各个领域的辉煌成就和高山仰止的人格风范。作者是曾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人员或长期研究周恩来的名家。例如:曾经长期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张作文、曾经担任《周恩来年谱(1898—1949)》副主编的李海文等。阅读本书,可以在不同文风的章节中来回徜徉,可以近距离地、多方面地、更细致地了解周恩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呕心沥血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一生。
第二章
驰骋疆场,运筹帷幄
——军事家周恩来
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在领导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早在党还处于幼年的时期,周恩来就对军事运动的意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开始了创建人民武装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实践活动,并长期担任中央的军事领导;解放战争中他担任代总参谋长,是毛泽东在军事上的主要助手,与毛泽东共同研究制订战略决策和战役计划、指挥全国各解放区战场、指挥三大战役。他起草和签发了众多的作战文电,撰写了一批军事论著,总结了他在创建人民军队和指导革命战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后,周恩来虽然不再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后不再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但是他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仍然分管国防事务,对关系军队建设、国防现代化以及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许多决策性的指示和部署,在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谱写了光辉壮丽的篇章,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军事斗争的开创性建树
大革命时期,我们党还很幼小,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也缺乏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对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和策略原则等,缺乏统一的认识,处在探索尝试阶段。在这一探索过程的最初阶段,周恩来在军事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为我们党后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准备了干部,积累了建立和领导革命军队的实践经验,初步提出了开展武装斗争的理论原则,特别是创造了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制度。
组建铁甲车队和叶挺独立团
192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从这天起,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实际上在此之前,周恩来早在1924年底和1925年11月就积极倡导成立了两支由共产党员作骨干,受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他创建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是在1924年底为保卫广东革命政府而成立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支部队的人员是广东区委(周恩来时任区委书记)从各地调来的工人、农民和城市青年。队长、副队长和军事教官徐成章、周士第、赵自选,都是周恩来从黄埔军校选调的。铁甲车队的主要工作和活动,也直接向周恩来请示报告,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它虽然只有150余人,相当一个连队规模,但是在支援农民运动、参加第一次东征、平定刘杨叛乱(1925年,驻广州的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密谋发动的叛乱)和封锁香港、支援省港罢工等斗争中,英勇善战,影响很好。
周恩来在1927年8月1日前组织成立的第二支革命武装,就是驰名中外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周恩来创建这支部队的直接原因是,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取得了第二次东征的胜利后返回广州的途中,担任东征军总指挥的蒋介石要周恩来把所有在黄埔军校和军队中的共产党员的名单交给他,企图限制共产党人在军队和军校中的活动。周恩来识破了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以事关重大需请示党中央为由,严正地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同时,周恩来在参与领导两次东征和平息广州商团叛乱,以及从中国近百年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经验教训中,也深感要取得革命的胜利,绝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资产阶级身上,需要建立一支真正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核心力量。于是,他和陈延年等人以“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这个团的骨干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由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铁甲车队队长周士第担任参谋长。独立团增加党员,建立了共产党的支部(支部建在团里),团直属队和各营建有党的小组。党支部受广东区委军事部直接领导。周恩来对这支部队十分关心,亲自过问干部的任免和人员补充,并亲自制订干部和士兵的训练计划、编写政治教育提纲,向官兵进行教育。他还经常听取叶挺的汇报。给予具体指导。
1926年5月,独立团担任北伐军的先遣队,从广东肇庆、新会出发经过广州时,周恩来在叶挺的家里召集全团连以上党员干部的会议,向他们分析国内外形势,提出要求。他说:“一、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二、注意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三、注意统一战线工作,很好与友军团结;四、作战要勇敢,要有牺牲精神,要能吃苦耐劳;五、要起先锋作用、模范作用、骨干作用;六、现在有些军都不愿意派部队先出去,只要你们打了胜仗,他们就会跟上来。”独立团支部在行军中休息和宿营时间组织干部、战士学习讨论周恩来的这些要求。他们在北伐中一直充当前锋,长驱直入,博得“铁军”的声誉,这同周恩来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这个团名义上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建制,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
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总指挥
如果说,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由于所担任职务的限制,仅以政治部主任身份参与组织指挥对敌作战,那么他在参与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斗争中,则经受了全面锻炼,进一步展现了他组织指挥作战的才能。1926年10月和1927年春,我们党为利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有利形势,先后组织领导上海工人阶级举行了3次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都因为没有很好发动群众,准备工作不充分,失败了。第二次起义刚刚失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就着手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共上海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被指定为这次起义的总指挥。为保证起义取得成功,他认真分析研究了前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他说:“全在于没有准备,在于党的领导人在事变中缺乏果断。”因此,在领导部署第三次起义的各项工作时,他紧紧抓住两点:第一,起义前,做好切实周密的准备,亲自抓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第二,正确选择起义时机,在条件成熟时坚决果断地发动起义。
192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特委和特别军委,领导武装起义。第二天上午,他出席中共上海区委各部(即各区)书记会议,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对起义的准备工作,作了周密的具体部署。他提出,第一,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各区委都要建立军委;第二,加强队伍训练,讲授巷战的打法;第三,加强敌军工作,成立海军委员会,从事策反工作;第四,准备武器,现有的枪支不够,应设法购买并预先做好运输的准备工作;第五,加强情报工作,派人到松江、龙华和南京、无锡了解情况。
当时,如何选择发动起义的时机是成败的关键,周恩来提出:在北伐军攻克松江、苏州后,即可发动起义。因盘踞上海的军阀毕庶澄在上海只有3000人,加上当地警察也只有5000人左右,兵力并不强,同时苏州被北伐军攻克后,毕也不敢固守上海,所以这时发动起义胜利的把握最大。
经过20余天紧张有序的工作,各方面均已准备好。3月20日,北伐军攻克松江,傍晚先头部队推进到了上海南郊的龙华。起义时机已经成熟。21日清晨,周恩来和赵世炎进入总指挥部。中午12时,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枪声打响,参加起义的工人有80万,工人纠察队员5000人。战斗在南市、闸北、虹口、浦东、沪西、沪东、吴淞7个区同时进行。周恩来有时在指挥部,有时亲临重要作战街区指挥战斗。起义发展十分迅速,到下午4时只有闸北还未攻下。毕庶澄为便于逃跑把部队都撤退到了火车站所在地的闸北区,这里共有敌人20多个据点,火车站、东方图书馆、湖州会馆和三处警察署,是敌人重点防守的地方。周恩来亲自指挥了这里的战斗。东方图书馆是一座四层楼的建筑,在楼里屯集了军用物资,子弹充足,易守难攻,敌人以密集火力顽抗,工人久攻不下,准备爬墙硬冲。周恩来对工人说,这样牺牲太大。他看了周围的地形后决定采用“围而不打”的办法。在它的对面商务印书馆的三楼部署火力监视敌人,先集中力量攻打火车站,如火车站的敌人被我们解决,防守这个孤立据点的敌人就会自动放弃。果然不出所料,纠察队围而不攻,坚持了一天,敌人就投降了。
周恩来又赶到火车站指挥战斗。火车站敌人的守备力量很强,在屋顶有重机枪,铁路上有装甲车和两门迫击炮。为减少伤亡,周恩来组织工人在虬江路和北站间构筑了三道防御工事。这时,吴淞方面报告:毕庶澄部500人左右,于早晨乘一列铁棚车开往吴淞,准备从海上逃跑,到吴淞附近时,发现吴淞已被工人占领,掉头返回上海。周恩来接到这个报告后,立即召集会议研究,他说:“不能让这一列车进入上海。如让它进来,第一会冲破我们虬江路防线;第二将增加我们攻击的困难。”他决定在天通庵车站附近组织伏击。并亲自组织工人纠察队到天通庵勘察地形,确定兵力部署。他让铁路扳道工把路轨的道钉拔掉,指挥工人纠察队选择有利地形埋伏在铁路两侧。果然,黄昏前后列车进入埋伏圈,因道钉被拔而翻倒出轨。埋伏的工人立即以密集火力射击。不久,沪东和虹口的工人也赶到,投入战斗。周恩来又指挥一部分学生纠察队,参加战斗,对敌发动政治攻势。战斗到第二天中午胜利结束。
22日黄昏后,北火车站的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开始突围,工人纠察队被迫后撤。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亲自组织一支突击队冲上去。会合坚守阵地的纠察队击退敌人,夺回了阵地。次日下午,周恩来又组织沪东、沪西和闸北的纠察队向固守车站的敌人发动猛攻,终于攻下这个最后据点,宣告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完全胜利。工人阶级靠自己的力量占领了远东最大的城市,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是罕见的。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前,向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武装抗争的一次成功创举,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南昌打响第一枪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成功和北伐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向革命力量进攻。蒋介石为夺取革命政权,加紧了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阶级的勾结。他最后背叛革命,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惨绝人寰地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汪精卫也在7月15日正式宣布和共产党决裂,公开叛变了革命,在武汉地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领导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周恩来任书记。7月下旬,周恩来秘密从武汉赶赴九江,同先期到达南昌的领导人及叶挺、贺龙、朱德等军事将领会合。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于8月1日晨2时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到清晨6时,城内的敌军被全部肃清,共歼敌3000多人,缴枪5000多支,子弹70多万发,大炮数门。随后,周恩来将起义的部队整编为3个军,由贺龙任二十军军长、叶挺任十一军军长、朱德任九军副军长。部队共18个团又4个营,总兵力3万余人。从此,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和自己的军队,开始了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朱德后来曾高度评价周恩来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活动:“大革命时代,许多进行军事运动的同志,当时军委的负责人周恩来、聂荣臻、李富春等同志,以及党所举办的秘密军事训练班的同志,对我军的创建是有功劳的。没有他们所进行的军事运动,就不能有独立团,就不能有南昌、秋收、广州、湘南等起义。”
二、建设革命军队的方针和原则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和随校军东征期间,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列宁创建苏俄红军的经验,结合部队的实际,对革命军队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和方针原则,作了创造性的精辟论述和明确规定。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全国各地爆发了上百次武装暴动,不少暴动失利后,转入农村、山区,陆续建立了一批人民武装。由于这些部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还有一部分是由国民党起义的部队改编的,军事干部又多是出身于旧军队,加上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非无产阶级思想和旧军队的作风严重腐蚀着这支部队。如何使这样一支军队变成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担负起反帝反封建解放劳苦大众的革命任务,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南昌起义后,周恩来于1927年11月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组织局主任,六大之后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1930年夏,他又担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在中央工作期间,他将主要的精力用于领导全国各个苏区的军事工作,他根据各地工农红军建设的实践经验,对领导广东军事斗争的经验加以补充完善,提出了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方针原则。
革命军队必须为人民利益冲锋陷阵
周恩来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就反复强调指出,“军士之打仗是为人民而打的”,“革命军队的任务,就是要打倒两大障碍物——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武人政治”。1926年7月,他吸取两次率军东征的经验,把军队的宗旨、任务归纳为:第一,这个军队是工农自己的军队,是实现我们理论主义的先锋;第二,这个军队的宗旨就是为革命而奋斗,为人民谋利益;第三,这个军队就是要在党的指挥之下,遵守严格的纪律。这就从本质上划清了革命军队同旧军队的界限。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又根据工农红军在建军初期和作战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军队的任务作了全面明确的规定:“目前红军的基本任务主要的有以下几项:一、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红军不能实现上面的三个任务,则与普通军队无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把军队的任务科学地概括为除了打仗,还要做群众工作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进一步阐明了革命军队同旧军队的本质区别。
周恩来的这一思想被毛泽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成为红军的建军纲领。《古田会议决议》把红军的宗旨、任务规定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特别是现在,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这样就把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从思想上和制度上肯定下来了。它标志着中国红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军原则和建军路线的形成,并解决了如何把一个以农民、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大理论问题。
第一章 坚韧不拔,相忍为党
——革命家周恩来
一、推求比较,才走上职业革命者之路 / 2
二、中共中央工作的实际主持者 / 10
三、相忍为党,顾全大局 / 16
四、帮助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 / 20
第二章 驰骋疆场,运筹帷幄
——军事家周恩来
一、军事斗争的开创性建树 / 36
二、建设革命军队的方针和原则 / 40
三、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 / 44
四、毛泽东的第一军事助手 / 50
五、加快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 58
第三章 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周恩来的外交生涯
一、在多重政治文化背景下成长的革命者 / 66
二、红色中国外交的探索者 / 72
三、为新中国外交奠基 / 83
四、寻求和平共处,倡导五项原则 / 89
五、高瞻远瞩,拓展外交天地 / 99
第四章 肝胆相照,团结斗争
——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周恩来
一、周恩来与蒋介石 / 114
二、周恩来与班禅 / 127
三、周恩来与溥仪 / 137
四、周恩来与李宗仁 / 142
第五章 刀枪并举,用谍如神
——密战家周恩来
一、“枪杆子”与“刀把子”——弱势生存,必备利器 / 152
二、巅峰对决——系统效能的极端检验 / 156
三、广交朋友——合法而干净的情报收集方式 / 159
四、“国际间谍”——国际密战的人才竞争 / 163
五、明争与暗斗——高明的两手策略 / 166
六、小吃大的秘诀——营造以弱胜强的综合优势 / 170
七、建国大业——从秘密状态走上政治舞台 / 173
八、反恐先驱——现代法治实践 / 176
第六章 重视技术侦察,领导创建二局
——无线电侦察事业的开创者周恩来
一、创建二局如虎添翼 / 182
二、长征路上的灯笼 / 188
三、独特贡献 / 198
第七章 体国经野,辅世长民
——开国总理周恩来
一、把经济建设放在工作首位 / 206
二、筹划四个现代化 / 210
三、躬亲治水 / 222
四、突破科技尖端 / 229
第八章 高山流水,知音知己
——文艺工作领导者周恩来
一、同文艺的不解之缘 / 242
二、高擎抗战文艺大旗 / 245
三、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 252
四、文艺界的知己和挚友 / 260
第九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周恩来的人格风范
一、争做大事,不争当大官 / 274
二、廉洁奉公,鞠躬尽瘁 / 279
三、豁达大度,温厚敦信 / 286
四、克谨守纪,民主平等 / 291
五、自勉自励,生生不已 / 294
第十章 经纬万端,各得其宜
——周恩来的领导艺术
一、照顾大局抓中心 / 300
二、组织严密善决策 / 306
三、知人善任用其长 / 310
四、驾驭复杂关系的大师 / 315
第十一章 疾风劲草,大雪青松
——“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
一、“文革”突起,被动卷入 / 320
二、协助毛泽东,机智处理林彪事件 / 327
三、纠“左”的努力与曲折 / 333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340
第十二章 革命伴侣,恩爱夫妻
——周恩来的爱情与婚姻
一、因为志趣相投走到一起 / 348
二、幸福美满的婚姻经历血与火的考验 / 351
三、白色恐怖下为革命事业奔波 / 356
四、海棠相伴,谱写感人篇章 / 362
五、相互关爱,夫妻情深 / 375
第十三章 思想深邃,纸满经纶
——周恩来的思想理论贡献
一、周恩来的思想理论建树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383
二、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周恩来首先或较早地提出了关于
中国革命的许多重要思想 / 384
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众多领域,周恩来提出和阐述了许多
深刻的思想 / 390
四、周恩来与邓小平理论 / 396
亲身前敌,打响南昌第一枪;“九月来信”,支持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从万隆到亚非拉,和平共处影响世界;杀伐决断,铲除党史上最危险的特务;组织《东方红》汇演,与文艺工作者酬唱相和;西花厅里的海棠花,见证恩来与小超“只羡鸳鸯”的幸福爱情……
周恩来的一生,既有投身革命、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远大抱负,又有相忍为党、甘居幕后的默默奉献;他不仅在军事斗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在更显诡谲的谍战中,杀伐决断、手操胜券,富有远见的领导开创了无线电侦查事业;他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在经纬万端的国家建设中呕心沥血、躬亲筹划。周恩来不单单是体国经野、辅世长民的开国总理,也是思想深邃、高屋建瓴的理论大家……
我们敬仰周恩来,更应该了解他,走近他。听身边秘书娓娓道来,看史学名家详细解读,不同寻常的著述方式,多维视角的写作风格,让周恩来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周恩来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怀,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高山仰止的人格风范……
生动鲜活的案例,画龙点睛的分析,多棱镜下的周恩来折射出更多炫目夺人的光彩,不同风格的作者带给我们多姿多彩的阅读体验,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解伟人的情怀,也享受不一样的阅读盛宴。
愿今日之盛世中华,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