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江苏卷》是“书楼探踪”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著名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光绪三十二年(1906),柳亚子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他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来他又做到了国民党中央监委。他的这些履历讲的都是他的从政经历,而后世更多者则把他看成一位文人,而我在此所聊者,则是他的藏书事迹。
柳亚子是学者型的藏书家,他的所藏跟他的治学方向基本一致。整体而言,柳亚子的藏书分两大门类:一者是他也跟别的藏书家一样,将乡邦文献作为自己的藏书专题之一;二者是他因为研究南明史,为了能够得到详实可靠的资料,柳亚子花了很大力气收集南明文献。对于前者的收藏,李海珉在《藏书大家遗泽后世——亚子先生黎里藏书札记》一文中写到:“一是乡邦文献,凡是黎里人的著作,从古到今,不论精粗,一律收藏,后来扩大到吴江,又扩大到苏州地区。内容众多,有诗词、有文章、有书信、有笔记,也有小说,甚至连医药种植之书也尽加收集。为让乡邦文献流传后世,亚子先生可谓煞费苦心、千方百计。他知道家谱、族谱不仅可以研究家族变迁、人口繁衍,同时可以发现很多艺文资料,于是就向家乡邻里友好借阅谱籍,从中辑录了不少吴江文献。”
看来,他为了收集乡邦文献确实下了大工夫。而柳亚子的工作不仅如此,他除了自己收藏这些乡邦文献外,更为难得者,他还组织了一些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一并来收集和研究,李海珉在该文中写道 :“1918 年冬,亚子先生聚集了有志于保存乡里文献的同志,成立了‘松陵文献保存会’。凡保存会的同志,大家互通有无,积极交流。亚子先生在吴江地区藏书家中选定了 12 位佼佼者,拟定了 12 个字,‘文献流传,后生之责,维桑与梓’,一人取一字作为代号。具体的代号和姓名如下:‘文(柳亚子)献(黄伯缘)流(沈颖若)传(金眼初),后(薛公侠)生(范烟桥)之(叶叩濂)责(沈丹忱),维(周嘉林)桑(陆赓南)与(顾悼秋)梓(黄病蝶)’,根据这 12 个代号再编订一份《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这本书目共计收入吴江人著作 740 余种,亚子先生‘文’字号的款目多达650 余种,是各家之冠,不愧是吴江的藏书大家。”
古人刊刻大藏经,基本是以《千字文》来编序号,这是为了便于查找和排序,不知柳亚子是否借鉴了这种排序方式,他竟然将吴江地区十二位藏书家每人分一个字,他的这种做法没有听说其他藏书也这么做过。
柳亚子除了组织这些藏书家共同收集之外,他还动用自己的家人,包括他的儿子和女儿,都来帮自己抄书,《知无涯草庐诗》跋语中有这样的话 :“此册原稿藏梦琴后人祥叔处,余未得见,见陆赓南所写副本,因命儿子无忌重录一通,并志缘起如右云。……分湖柳弃疾记。无忌敬书,时年十二龄。”当时柳亚子的儿子柳无忌,年仅 12 岁就开始帮助父亲抄书,这种做法也确实太过稀见。
为了收集乡邦文献,柳亚子花了大笔的钱,李海珉在其文中写道 :“在亚子先生的印章中,有一颗闲章文曰‘散尽黄金万卷书’,一点也没有夸张,亚子先生从 1898 年起到 1927 年离开黎里止,其间光为搜罗吴江乡邦文献就花去了一万多块钱,有时为了买下淘得的旧书,不惜举债。在乡邦文献上,大多钤有‘柳亚子藏书’的印章,妥加保存,对那些珍贵的版本、孤本、善本,亚子先生甚至连印都舍不得钤,生怕污损了珍品。因此,吴江老乡说亚子先生‘爱书如命’,这是中肯之论,一点也不夸张。凡是亚子先生研读过的书籍,都钤有‘亚子过目’、‘曾经柳亚子披览’或‘曾经分湖柳弃疾过眼’的印章。”
除了乡邦文献,柳亚子的另一大收藏则为南明文献。柳亚子收集这些文献的原因,则跟他的政治观念有一定的关系。陈燮君、盛巽昌主编的《20 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有《柳亚子:藏书全都捐献给国家》一文,该文中这样叙述了柳亚子年轻时的所为 :“1903 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才十六岁的柳亚子已经读遍了家乡大量藏书,其中也包括当时风行的《新民丛报》和留学生所主编鼓吹革命的刊物等。同年,他就在黎里家乡,创办了《新黎里》(月刊),编写数万言的《中国灭亡小史》。这时他很欣赏龚自珍、梁启超的诗和论述,但更敬仰明末张煌言、夏完淳等志士的为人,就此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江苏》刊物上发表《郑成功传》和《磨剑室读书记》。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为郑成功作传鼓吹的人。”
因为他借助了这么多反清复明之士的文献,使得他有了对南明系统研究的想法,故而该文中又写到 :“在此期间,尚未弱冠的柳亚子,在开始猎寻南明史乘的同时,开始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吴江地区乡邦文献,他在自传中说 :‘此时我又在发狂地收买旧书,凡是吴江人的著作,从古时到近代,不论精粗好歹,一律收藏。’诸如凡借得孤本必亲自缮写,或雇人抄录,自己校勘,有的还斥资重刊。现已辟为柳亚子纪念馆的当年吴江黎里周赐福堂的第五进楼上,栉次鳞比排列着书橱书箱,内贮各种书籍,它被称为‘藏书楼’。少年柳亚子藏书有条不紊,蔚为一家。”
……
徐乾学·传是楼 甲富江南,辑刊《经解》
何焯·赍砚斋 生性耿介,批书名世
璜川吴氏·遂初园 首重经部,四世续藏
于敏中·耐庵 《四库》首功,《天禄》别成
潘奕隽·三松堂 贵潘初藏,递延四世
孙星衍·平津馆 独创书目,偏重版本
石韫玉·独学庐 猛烧恨书,手批窃尽
黄丕烈·百宋一廛 多少藏书家俱在,姓名不逐暮云空
潘世恩·芝轩 贵潘首元,子孙富藏
吴云·二百兰亭斋 首重考藏,旧匾无踪
沈秉成·鲽砚庐 比目双右,佳偶天成
李鸿裔·五峰书屋 因书重帖,为妃得园
缪荃孙·艺风堂 雅号书宗,身后星散
莫棠·铜井文房 故井仍在,书散各方
孙毓修·小绿天 鼎助涵芬,梳理源流
丁福保·诂林精舍 著述宏富,以藏助编
李根源·曲石精庐 尊贤守孝,刊书访古
柳亚子·磨剑室 南明松陵,拜孙悼李
姚光·复庐 著书之藏,悉捐公馆
钱穆·素书楼 书藏五万,不知所终
后序
——殿版研究家翁连溪
“除了早年谈古籍、版本和《芷兰斋书跋》这类专业书籍,韦力这些年写的每一部著作都不是坐在书斋里,或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用他的双脚,一步步丈量出来(并且,在一次寻访中丢失了一条腿),凭借他的毅力和执行力,一点一滴,记录和书写出来的。所以在这样的书写时代,韦力,是值得致敬的作者。”
——书评人、阅读推广人绿茶
韦力“花了他几十年心力的嗜好,就是搜集古书。搜集古书还不止,他还写了好多书,来给中国人、中国的读者,让他们看,让他们了解古书美在什么地方。”
——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马家辉在《开卷八分钟》说
“当我们更深入去了解这位收藏古籍善本超过三十万卷,宋椠元刊多有,中国当代最受推崇的‘古籍爱好者’(韦力习惯以此自称),或将发现他对于古籍的爱好,实已接近宗教情怀的虔诚”。
——资深编辑人傅月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