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中美外交领域的当事人和专家学者
卡特、赵启正、龙永图、崔天凯、傅高义……
中美建交大事纪回顾
两国外交、军事专家回忆建交谈判、台海危机、入世谈判、“炸馆事件”、“撞机事件”
两国学者智库回忆交流互访变迁
现任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回忆与习近平跨越35年的交往
以史为鉴,化解中美经贸危机
中美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经贸关系是“压舱石”
民间交流是“助推器”
管控分歧,寻求共赢
40年前,中美冲破障碍、跨越分歧、携手合作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无数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命运轨迹和志向抱负。本书将视线聚焦到一批中美风云变幻的亲历者、观察家以及中美友好合作的推动方、受益人。记录了在中美两地七个城市采访40位中美两国政界、学界的杰出代表(双方各20人)的访谈内容,访谈对象不仅包括曾在一线参与中美外交活动的政府官员、智囊,也包括在业内广受尊敬的专家、学者。通过对话他们,试图梳理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分享推动两国合作交流的真知灼见。
这些中美外交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
中方
赵启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龙永图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
陶文钊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周文重 原中国驻美大使
何伟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
杨 毅 海军少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
杨洁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崔天凯 中国驻美大使
姚云竹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顾问
黄仁伟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
何亚非 外交部原副部长
倪 峰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朱 锋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吴心伯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袁 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陈东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达 巍 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助理、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宋国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刁大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美方
卡 特 美国前总统
傅高义 哈佛大学教授
芮效俭 原美国驻华大使
约瑟夫•奈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原院长
李侃如 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
杰弗里•贝德 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
谢淑丽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
学术主任
布兰斯塔德 美国驻华大使
兰普顿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国研究项目主任
冯稼时 斯坦福大学教授
何汉理 弗吉尼亚大学教授
包道格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副院长
季瑞达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原美国驻沪总领事
陆伯彬 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
杜大伟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资深研究员
韦德宁 乔治城大学美中全球议题对话项目执行主任
戴 博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
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
韩 磊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
荣大聂 荣鼎集团创始合伙人
葛小伟 俄克拉何马大学美中问题研究所原主任
后记
经过历时一年的努力,在中美两地7 个城市进行了40 场深度专访后, 我们终于完成了《四十人看四十年—中美外交风云对话》一书,为中美建交40 周年献上一份贺礼。
40 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风雨,能够始终保持向前发展,实属不易。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下,中美关系的未来仍然存在挑战。因此,回顾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过程,突出两国建设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共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专访40 位中美两国政界、学界杰出的专家学者代表(双方各20 人),我们试图回顾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展望两国关系发展的未来走势,同时通过这些亲历中美外交风云的专家的视角, 还原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分享推动两国合作交流的真知灼见。
古人云:四十不惑。然而,在中美迎来建交40 周年之际,中国和美国却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太平洋两岸围绕两国关系的定位和走向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论调,“贸易战”“战略竞争对手”“接触还是遏制”“修昔底德陷阱”等议题频繁见诸报端,两国都出现了对现状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困惑。
2018 年7 月6 日,中美相继开始对价值340 亿美元的货品互相加征关税, 史上最大规模的“贸易战”正式打响—在这一天我们采访了美国驻华大使泰里・布兰斯塔德。9 月18 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对约2000 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关税,“贸易战”进一步升级—巧合的是,在这一天我们采访了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同样巧合的是,尽管面对各种舆论喧嚣,两位大使不约而同地都表达了对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愿景。这也是我们采访的所有专家学者一致的判断和共同的心声。
40 多年前,中美两国克服重重困难开启了关系正常化进程。建交40 年来,中美关系能够在曲折中保持前进,是由双方共同的利益所驱动的,是由两国扎实的民意基础所保障的,也是由对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所约束的。40 位政界精英和学界翘楚为我们梳理了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也为我们拨开迷雾,厘清了两国关系的未来方向:必须互相适应、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管控分歧、寻求共赢。
本书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主编,澎湃新闻合作组稿。全书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吴心伯审定,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外联室副主任叶君、研究室副主任龙菲负责统稿。采编团队主要由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研究人员和澎湃新闻记者构成,包括叶君、龙菲、陈佳骏、赵舒婷、张骐、李奕昕、余樱、王天禅,吴挺、薛雍乐、辛恩波、杨一帆、孙语双等。大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友情提供。
在项目策划的过程中,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瑞达不仅热心举荐采访对象、帮助联络沟通,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指导意见,为此我们致以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同时,我们也要感谢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副会长郭峰铖、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外事助理李立凡等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另外,采编工作也得到了中国外交部美大司、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国卡特中心等机构的大力支持,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写组
2018 年11 月
序∕ 1
赵启正:一个真实的中国,美国无须畏惧∕ 003
龙永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美国没有吃亏∕ 011
陶文钊: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环节∕ 021
周文重:求同存异、磨合前行是中美唯一明智的选择∕ 033
何伟文:中美经贸关系规律任何政治人物都无法颠覆∕ 043
王缉思:中美关系稳定是两国百姓的共同愿望∕ 053
杨 毅:莫让军事交流成为中美关系的“抵押品”∕ 063
杨洁勉:望远镜下的中美关系前景乐观∕ 073
崔天凯:中国智慧能给中美未来指出一条新路∕ 083
姚云竹:两个伟大的国家不应相互为敌∕ 093
黄仁伟:中美关系从未间断是两国根本利益的需要∕ 105
何亚非:中美需要大国胸襟来推动关系向前发展∕ 115
倪 峰:中美合作存量和增量优势仍然显著∕ 127
朱 锋:要客观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137
吴心伯:中美磨合后将迎来更平等的双边关系新形态∕ 147
袁 鹏:实现利益深度捆绑是中美关系的一大成功经验∕ 159
陈东晓:除了建构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别无他路∕ 171
达 巍:中美关系的稳定符合两国各自发展的大战略∕ 181
宋国友:经贸关系依然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193
刁大明:美国国会高票通过某些议案不等于已形成反华共识∕ 203
吉米・卡特: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215
傅高义:中美需要更多有“人情味”的学者∕ 225
芮效俭:美国能和一个更强大繁荣的中国友好相处∕ 233
约瑟夫・奈:中美能通过发展软实力实现共赢∕ 243
李侃如:中美应谨防两国关系走向总体对立∕ 253
杰弗里・贝德:中美两国都能成为国际体系的支柱∕ 263
谢淑丽:管控竞争需要中美双方克制和谨慎∕ 273
泰里・布兰斯塔德:良好的领导人关系能引领中美美好未来∕ 283
兰普顿:中美加强相互依赖能克服“修昔底德陷阱”∕ 293
冯稼时:中国实力增长并非与美国利益不相容∕ 303
何汉理:中美政治制度之争也能成为良性竞争∕ 317
包道格:美国必须在新的国际格局中给中国一席之地∕ 327
季瑞达:美国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的长远机会∕ 337
陆伯彬:实用主义外交能让中美再次走上合作之路∕ 349
杜大伟:中美经济合作基本面稳固、潜力仍然巨大∕ 359
韦德宁:坦诚友好的个人友谊有助于培育中美战略信任∕ 371
戴 博:中美需将新兴科技转化为未来合作的积极推力∕ 383
韩 磊:中美加强国际议题合作惠己及人∕ 393
荣大聂:建立信任是中美应对棘手问题的解药∕ 403
葛小伟:“人性化”的中美关系有助于两国跨越分歧∕ 413
后 记∕ 423
我始终认为美国是个复杂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多样的。某一种言论并不能代表美国全部的看法。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全球*大的一个扶贫工程,帮助了美国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了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
——龙永图,原外经贸部副部长
中国和美国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可能改变谁,必须寻找共同利益,必须寻找合作点,使这个关系始终处在一个稳定的、能够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崔天凯,中国驻美大使
我在总统任期内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中,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或许对促进世界和平及相互理解的贡献*大。
——吉米•卡特,美国前总统
只要两位领导人都把本国国民的福祉放在心上,我们就能达成共识,创造中美双赢的美好未来,我对此充满信心。
——泰里•布兰斯塔德,美国驻华大使
美国和中国确实有冲突,有孰强孰弱之争;但我们还能在很多领域互相合作,一起增强各自的实力。
——约瑟夫•奈,哈佛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