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人更好地理解设计。中国12位著名设计师亲授好设计的标准,读懂生活中的设计,提升审美素养。
吕敬人、张永和、王澍、韩家英、滕菲、俞孔坚、万宏、梁子、吕永中、杨明洁、刘斐、上官喆,12位享誉国际的中国设计师首度集结,聚焦建筑、家居、产品包装、景观、书籍、服装、珠宝首饰、花艺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从日常生活的各种消费和使用物品的现象入手,共同探讨:如何读懂设计,什么是好设计,如何消费设计品提升生活品质,中国人应如何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等问题。
换一个高度生活
如果信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时尚……这些对设计有着深刻影响的力量没有被深入了解,设计所潜藏的蓬勃的创造力就无法充分发挥。在完成了物质上的算术级的积累后,实现由审美、创意、观念等维度生成的价值,正是当下产业升级和生活品质升级的空间。
今日的中国,在其他地方奏效的逻辑、规律,在这里似乎都不适用,我们面对的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存在——我们敢做别人不敢做的尝试,用尽能够想到的方法,快速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然而,一路狂飙后,我们是否会如菲茨杰拉德所慨叹的那样:“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不能不看到今日的中国在爆发了惊人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破坏力——当发展变得不惜代价时,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心的扭曲就变成了必要的手段而不会受到节制,传承和诗意都是可以被忽视的价值,积累了物质的、直观的、可测量的东西成了衡量发展的至上准则,那些为心灵、爱、审美等良性的互动和抽象的价值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方式遇到了诸多反向的挑战。那么,我们所寻求的发展怎样才能走出过度物化的陷阱?怎样开拓通往更宽广境界的途径?在被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冲击后,我们能否在弥漫于亚洲的“西方文化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找回文化自信?能否在食古不化的陈旧观念中保持清醒,勇敢地拥抱未来,从而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同时又能给全世界带来福祉的道路?
在这场探索中,中国不仅需要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以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需要看到中国模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肩负着这样的大国使命,我们呈现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审美标准和器物产品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有益的、可持续的启发?
修养是物质之上的维度,是我们发挥精神价值的一种能力。
有什么样修养的国民,就会有什么样品质的社会。时下,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如果视野和思维停留在制造业阶段,只着意积累有形价值,其实已经举步维艰了。
突破只能产生在无形价值的创造上!
需要正视的现实是,我们的现代生活经验还处在初级阶段,由于消费经验和生活体验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阶层差异乃至时代差异,对一个产品的设计价值达成共识的社会机制尚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而这种无法达成共识的现状会使“设计要为谁服务”“什么才叫圆满地完成设计任务”“动用多少资源、采用什么手段才是合理的”这些
换一个高度生活 1
日常生活篇
为了好生活,选择好设计 张永和 6
用设计拓展生活的维度 吕永中 30
好设计能在秩序中展开自由 吕敬人 60
设计是与无言对象的有情互动 万宏 86
公共生活篇
设计是用来成全生活的 王澍 118
不是真善美的景观没有再生能力 俞孔坚 148
伟大的品牌和好设计是共生的关系 韩家英 168
设计的DNA是有标准的 杨明洁 192
个人形象篇
衣方式的背后是文化在用功 梁子 224
未来时装是一种个人观念的表达 上官喆 240
先了解自己,再选择设计 刘斐 258
禁得住细品的设计更有生命力 滕菲 278
后记 297
受访嘉宾简介 300
什么叫设计?设计就是要学会驾驭秩序,不然就是画家做的纯艺术,爱怎么画就怎么画,中国画画法中常有“意到形不到”的追求,其实是一种随意,可以不讲形准而求意会或韵味。但设计不允许,图文的来龙去脉,须编排得规规矩矩,必须讲究秩序。要尊重设计的规律。
——吕敬人
本来设计是解决很实际的使用问题,而现在普遍是把解决问题跟创意性的思维结合在一起,认为“你不但要给我解决问题而且要富有创意地解决”才算设计。我想说这也不错,但是设计的根本是解决问题……一个人要对设计有一定了解,他得先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这其实挺难的,还有一件难事,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想。这三关闯不过去,那就剩下消费商标了
——张永和
可能全社会对建筑的认识还不够。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其实大都不是专业的人在介绍,很多报道的素材都是游客般地拍了一些图片,这对大家的观念影响特别大。整个社会对建筑方面的认识、了解是严重不足的。当然,相对这种不足,中国“补课”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王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