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名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0702874
  • 作      者:
    (英)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谢福芸( Dorothea Soothill Hosie ,1885-1959) 著

英国作家、中英关系活动家。英国循道公会著名赴华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之女,1885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后随父母在温州长大。七岁时回英国就学,毕业于剑桥大学纽海姆学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完成学业后返回中国,1911年前后与包哲洁(A.G.Bowden Smith)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并自任英文教习。1913年嫁给原英国驻华外交家、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1853-1925),并协助编辑了《中国商务地图》(Commercial Map of China)。1926年出任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1931年苏慧廉去世后,将其父英译的《论语》书稿加以编辑,作为“牛津经典丛书”之一,于1937年出版发行。谢福芸一生六次访华,撰写了多部有关中国风物、人情的书籍,畅销于欧美,多次再版重印。

 

沈迦 主编

196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浙江大学文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曾为记者、编辑,后创业经商,现居温哥华,从事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著有《寻找·苏慧廉》《一条开往中国的船》等。《寻找·苏慧廉》2013年获评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并入围《纽约时报》《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等年度好书榜单,凤凰卫视据此两度拍摄同名记录片。


展开
内容介绍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由英国知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四部关于中国经历的长篇小说组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畅销欧美。谢福芸是清末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之女,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中国,并在浙江温州度过美好的少女时光。后负笈剑桥,毕业后又重返中国,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1913年嫁给英国外交官、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她的聪慧、及通晓东西文化的学识,再加上父亲、夫君横跨中英政学两界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她一生六度来华,走过大半个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人,并直接见证了诸多近代史重大事件。她是勤奋的,一路走来,把所见所闻所思一一记下。  

 

《名门》是《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的第一部,英文版原书名为Two Gentlemen of China: An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the Private Life of Two Patrician Chinese Families, Their Homes, Loves, Religion, Mirth, Sorrow,& Many other Aspects of Their Family Life。故事始于辛亥前后,作者刚由剑桥毕业,追随父母脚步重回中国,在北京创办贵族女校。作者以两个世交的士大夫家庭宫家与骆家为故事载体,记录了满汉两个家族的家庭生活及身处时代转折的他们对家庭、宗教、爱情的观念。作者描写人物及故事时虽用了化名,但实为真实人事,并有扎实的历史背景。据考证,书中的宫家即为常熟翁同龢家族,骆大人则是曾任山西巡抚的满族官员宝棻。身为英国贵族女性,以域外人的视角打量中国贵族,不论是角度还是所见,皆别有意味。

展开
精彩书评

何光沪 夏晓虹 雷颐 马勇    推荐

 

请设想一下:如果你从小到现在,一直住在一个村子里,然而,你对自己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的兄弟姊妹、爸爸妈妈的兄弟姊妹,以及同你家走动勤、互动多的那些邻居家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却都所知甚少,隔膜陌生,甚至由于父辈的纠纷恩怨而抱有偏见、心存芥蒂,那对于你的心态、人生,不是大有影响吗?这四本小说形式的历史书,对于还住在“地球村”的国人来说,真有大大增进认知、改变心态,有益人生的作用——因为,作者是村里一位同我们情深意长的邻居“阿姨”,她讲出了我们所知甚少的爷爷奶奶、叔伯姨婶……的真实又精彩的故事。其中,不光有大名人(翁同龢、康有为、胡适之、张学良……)令我们好奇,而且有陌生人(官员、教师、中国人、外国人)令我们感动,其实,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他们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今天,还有明天……而且,这影响是好是坏、是大是小,基本上取决于——我们对他们的认知!——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晚清以至民国,中国女性的生活与观念处在重大甚至激烈的变革中。谢福芸以域外异文化的视角撰写了一系列中国题材的小说,其中几乎涉及到妇女解放运动的所有关键词:不缠足、办女学、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哪怕贵族小姐只争取到了“终身不婚”的结果)、抵制纳妾等。她在中国接触交往的不仅有名门贵妇,也有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们都要面对婚姻、生育、自我意识、子女教育等难题。这种观察与记录对于今天的我们是一份亲切可感的史料,但比史料更珍贵、更吸引我的是谢福芸对她的中国姐妹发乎内心的理解、宽容与同情,她以她们的一分子自居。而没有她们,就没有今天。——夏晓虹(北京大学 教授)

 

英国女子谢福芸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汉学家苏慧廉,她的丈夫是英国中国问题专家,也是数度出使中国的英国外交官谢立山。特殊的家庭背景,长时期的中国生活经历,丰富而多元的人际交往,细腻入微的观察,让谢福芸这几部名为“小说”的作品具有非凡意义:以比历史书写更准确,更细节,更人性的方式,记载了自晚清至二十世纪中叶对中国的“所见所闻所传闻”,是理解那个时代直接的历史记录,对于想了解晚清民国的读者,完全可以视为历史读物,而且更轻松,更形象,更直观。——马勇 (中国社会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研究员)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人说,女子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但是,女子之为女子,东西方并无不同。虽说早在几千年前,母系社会在中国,就如同很多佳辰美景一般,无可奈何花落去了,然而其精神内涵,已经风化俗成在千家万户之中。不过,东西方有很多规

矩是截然不同的。或许是因为我们西方人还没有完全从母系社会之中移风易俗,所以我们的女人们依然还处于一个主导性地位。在西方,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子也有“三从之道”,依次为:顺从于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之于母亲是因为儿子的孝心,之于妻子是因为丈夫的情爱,之于女儿是因为父亲的忧虑。

 

因此,对于这本小说的作者,作为父亲 , 我有着一份无法推卸,也绝不愿意推卸的责任。如果没有她,还有谁更能让我觉得,我们所说的责任是一个可以带来欢笑与快乐的任务呢?记得那还是在牛津的一次夏令会上,我就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和宗教做过两次讲座,让我无比满足的是,这让我与女儿成为知音。至少我可以说,她已经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深刻理解了自己的使命。而后,她进入素有女子梦天堂之称的纽海姆学院,让她的天赋得到如孔子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般的磨炼。她深入中国,游历广泛。她的丈夫在中国是极富盛名的旅行家和文学家。但是使她真正有资格写下这本书的,是因为她曾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生活过。这些中国人的家族,既有富裕的小康之家,也有家徒四壁的穷人家。她和这些家庭里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过从甚密,毫不费力地进入她们的内心世界,共享着她们的秘密,欢乐着她们的欢乐,伤悲着她们的伤悲。她在中国的一家名门望族暂住的时候,萌发了写作这样一本书的想法,酝酿至今,终于付梓,与读者见面。这本书寄托着她对中国人深厚的爱与尊重,因为她就是在他们之中长大的。也许,这世上还有别的我没有见过的女子,能够把这本书写得更好,但是作为父亲,总是会对自己的女儿偏爱一点的。所以,最好还是把这本书留给读者们,请他们去做一个公允的评判吧。

 

苏慧廉 于牛津

展开
目录

第 1 章 皇朝的覆灭

第 2 章 敲门的声音

第 3 章 来到了北京

第 4 章 不幸的一家

第 5 章 我们去营救

第 6 章 中国式感恩

第 7 章 中国式款待

第 8 章 熟识的开始

第 9 章 古老的衙门

第 10 章 生活在租界

第 11 章 家族的圈子

第 12 章 我终于来了

第 13 章 中国的家庭

第 14 章 意外的励诚

第 15 章 花儿的生活

第 16 章 游戏与聊天

第 17 章 大人的消息

第 18 章 中国的节日

第 19 章 结拜成姐妹

第 20 章 宫大人回家

第 21 章 外出的见闻

第 22 章 中国的官员

第 23 章 机智的大人

第 24 章 与伯母交谈

第 25 章 离别的时刻

第 26 章 祖先和家神

第 27 章 婚姻的本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