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青年永远的圣经!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涅盘乐队、大门乐队、大卫·鲍伊、帕蒂·史密斯、卢·里德、乔布斯、约翰尼·德普、痛仰乐队等无数文化偶像的偶像
◆鲍勃·迪伦:《在路上》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披头士乐队的名字就来源于《在路上》
乔布斯在《在路上》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
痛仰乐队《再见杰克》致敬本书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约翰尼·德普曾花一万美元收藏凯鲁亚克的旧雨衣
◆全世界追求自由、永葆激情的青年人手一册《在路上》!
在《在路上》影响下,100万家星巴克咖啡馆开遍美国,100万条李维斯牛仔裤被年轻人抢购一空;10亿人追捧的摇滚乐、朋克、嬉皮士、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都因《在路上》而生
◆在人类文学史上,《在路上》是一部永恒的精神宣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去尝试、去折腾、去闯荡,在生活之路上寻找信仰和力量
◆《在路上》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拥有300多个版本;《时代》周刊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现代文库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
◆《在路上》几乎是所有经典公路片的灵感来源:《逍遥骑士》《末路狂花》《德州巴黎》《天生杀人狂》《恐惧拉斯维加斯》……
◆全新精装十大硬核价值版《在路上》,翻开这一本,彻底读透《在路上》!中国摇滚乐迷,认准这一版本!
1.【官方底本】译自1957年引发轰动的《在路上》VikingPress初版底本
2.【全新译本】《漫长的告别》译者姚向辉又一神作,精准还原“垮掉派”癫狂文风
3.【手绘地图】边读边对照,一览主人公4次横穿美国的驾车路线
4.【原创插画】手绘3幅嬉皮风全彩插画,视觉化呈现书中精彩段落
5.【详细注释】贴心加入228处文化背景详注,顺便了解奔腾的1950年代
6.【特别制作】88页《在路上》旅行手记,收录珍贵照片、手稿、信件
7.【趣味绘制】呈现“垮掉的一代”人物群像,书中角色原型大揭秘
8.【特别收录】凯鲁亚克罕见自述与访谈,仿佛和他面对面聊天
9.【特别收录】凯鲁亚克原创《在路上》歌词,扫码可收听他本人演唱的原声
10.【特别收录】《在路上》半个世纪以来文化影响集锦,看完就知道这书有多伟大
展开
——鲍勃·迪伦
在过度的时尚让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情感变得迟钝麻木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重大意义,《在路上》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件。
——《纽约时报》
如果杰克·凯鲁亚克没写过《在路上》,大门乐队就不会存在。它拉开了闸门。
——大门乐队键盘手 雷·曼札克
如果不是因为凯鲁亚克打开了这一道门,我不知道如何获得去做那些事情的勇气或愿景,甚至只是相信那些东西存在的可能性。
——感恩而死乐队主唱 杰瑞·加西亚
他是惟一,是耶稣,是佛祖,整个故事都因他而生,所有人都受到凯鲁亚克的启发。
——音乐人威维·格莱维,于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在路上》里的浪漫击中了我,我想要蓬勃生活的感觉,全写在这本书里。
——DCFC乐队主唱本·吉巴德
我把《在路上》视为一种神圣力量,它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并且将持续改变千千万万人的人生。
——摇滚乐记者 阿尔·阿罗诺维茨
是凯鲁亚克开了100万家咖啡馆,把100万条牛仔裤卖给了年轻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因凯鲁亚克而生。
——“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威廉·巴勒斯
“垮掉派”的文学运动来得正是时候,说出了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人盼望听到的东西。你不可能向别人灌输他不了解的东西。当凯鲁亚克指出路时,异化、不安、不满早已等在那里了。
——威廉·巴勒斯
战后美国作家可以走的道路中,凯鲁亚克选择了蕞具挑战性、蕞艰难的一条。凯鲁亚克表达了对信仰的需要,尽管这样的需要是在不可能有信仰的背景之下提出的。
——美国文艺评论家 约翰·阿尔德里奇
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的区别在于,后者面对着按照传统的说法即无力信仰仍旧坚持信仰时表现出的意志。如何生活,于是就变得比为什么生活更为重要。
——约翰·霍姆斯《这就是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让我回到生命中某个夏天,你和朋友坐在一起,说着“就让我们出发,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看看”。——Goodreads读者
走吧,走吧!读《在路上》,疯狂起来,向未知的路上进发!吃香草冰激凌、苹果派,喝黑咖啡,在一张小床上做爱一百万次。走吧!
——Goodreads读者
凯鲁亚克的写作方式会迷住你,这种方式前所未见、充满诗性、异常美丽,让你不自觉屏住呼吸,想吸收每一个细节,每一种味道、声音和感受。你会发现你嘴角形成微笑,但同时胸口沉重,一种悲伤的感觉袭来,因为你发现书里的人在寻找着什么东西,当找到时,它却从指缝中流走了。
——Goodreads读者
读《在路上》读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里面那些充满活力的、明亮的、令人着迷的瞬间:吃苹果派和冰激凌的早晨,喝醉后在肮脏的街道闲逛,一个人站在山顶,全世界仿佛都在脚下,嘈杂的墨西哥酒吧,在晶亮透明的天空下、在寒风中饮酒。蕞后,这一切都归结于一点:我们就是我们遇见的所有人的总和。
——Goodreads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