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欧大陆整体面貌的一次生动描绘。汤因比历来主张以亲见亲闻的方式写作历史,在这次旅行中,他自西向东,游览了欧洲、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状况有直接接触。许多当时存在、发生的历史现象,有的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有的仍然在发挥作用,比如纵贯亚欧大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越中东沙漠的游客汽车专线,欧洲区域的汽车自驾游路线,穿越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半岛航运公司,日本、苏联、中国在中国东北的博弈,等等。汤因比以生动的文字、深刻的思考进行着记录,他熟知各地历史典故,多愁善感,热衷发散,总是不经意地灵光一闪,展现出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得他的文字富有活力和层次,可以令读者从一个欧洲学者的视角,一窥近百年前亚欧世界的大致面貌。
本书是汤因比于1929—1930年横穿亚欧大陆的游记。汤因比从伦敦出发,自西向东穿过欧洲、西亚、南亚、东南亚多地,到达东方的中国和日本,随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横穿苏联回到英国。他先后使用了私家汽车、客车、蒸汽船、火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游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新式建筑,他尤其重视亚洲各国的“西方化”问题,以生动的文字、深刻的思考,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欧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面貌进行了描绘和洞察。尤为重要的是,汤因比将中国称为“新世界”,将欧洲大陆称为“旧世界”,这次从旧世界前往新世界的深度旅行,使得汤因比目睹了一个历史悠久、拥有新的发展活力、暗藏危机的中国,更对他加深对亚洲各文明的理解带来了重要帮助。
1929年的旅行使得汤因比能够亲见亚洲的重要区域,感受当地的风景人文,就像他1911—1912年在希腊所成功经历的那样。……汤因比拥有观察沿途景物的敏锐眼力,并乐于通过历史性地品读来发挥他的想象。见到这么多此前只能在书本上阅读到的亚洲土地,他极其兴奋,只要行程允许,他会随时更新青年时期的开拓经历。
——威廉·麦克尼尔
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者
汤因比在中国之旅30余年后最终完成的《历史研究》有多处谈到中国历史与文明,在“中华文明停滞论”尚甚嚣尘上之时,他却特别关注中国文明向现代化或如他所称“西化”的转型,这与他此次中国之行的印象应有较大关系。
——叶向阳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原刊于《中华读书报》
1931年出版的《中国纪行》反映了汤因比比较系统的中国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汤因比考察中国的心得,那就是中国文明是伟大、前途光明的。这使他心中涌现出不少有助于比较文明研究的主题,并以生动的笔触写在《中国纪行》中。
——引自山本新、秀村欣二编《未来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