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没有思想的世界:科技巨头对独立思考的威胁:the existential threat of big tech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1709049
  • 作      者:
    (美)富兰克林·福尔(Franklin Foer)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年度影响力著作。挑战硅谷垄断力量,强力反击数字乌托邦。从黑客的嬉皮士起源,到技术巨头的垄断野心,这场控制与反控制的决战,关乎每个人的隐私与利益。当我们任由流量经济蒙上双眼,独立思考就消失了


1.科技公司实现垄断后,我们该如何保卫独立思考精神?

跨国科技公司,作为全球化关键一环,引发诸多争议。即便格里高利·曼昆、保罗·克鲁格曼等全球精英都力挺全球化,但其带来的一系列不均衡、不平等、不可持续发展现象日益受到关注。跨国科技巨头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高地位,以及它们引发的地区与群体不平等,甚至是对人类一些基本价值,如思想原创性、思想开放性、隐私权、著作权,对个体独立自主思考权利的遏制,越发受人诟病。《没有思想的世界》深刻总结了科技巨头的历史、思考方式、运作套路、核心本质,摸清科技垄断的本来面目,知己知彼,避免碰壁和风险。

 

2.社交软件侵犯了你的私人生活吗?

牛津大学教授阿里尔·埃兹拉奇认为,科技巨头有着“看待市场的上帝般的视角”。毫不客气地说,科技巨头试图并正在粉碎隐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它们还会通过更咄咄逼人的手段,对我们建立更全面的了解,由此不断推进自己的边界,让自己更能稳坐钓鱼台。实际上,对隐私的威胁和对自由竞争的威胁如今是一回事。垄断问题已经改头换面。《没有思想的世界》挑明了科技巨头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入侵现实,反思技术,珍惜文化,这种告诫和自省在当代社会掷地有声,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不再是一句空话。

 

3.流量经济能否带来长期红利?

科技垄断企业在稳定吸引受众注意力方面,成绩要比传统媒体好得多。读者对技术平台十分忠诚,整天都会一再回到这些平台上。货真价实的东西,反而越难越抓住读者的眼球。一些耍花招的伎俩成为日常操作。所有媒体依赖于“流量”:读者会受骗点击某篇文章,受骗原因可能是精心设计的标题、撩人的照片或时下热门话题。《没有思想的世界》描述好几种解决办法,妥协、随波逐流、开辟新的消费习惯等等,新的思考,带来平息浮躁的可能,这就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4.在知识经济的供应链里,所有参与者都只是工具人吗?大数据和推荐算法是否左右了人的选择?

读者在哪里?作者还有价值吗?两个问题反复飘荡在全世界的上空,引人深思。我们关于作者的传统观念将个人的天赋浪漫化了。这种观念赞成“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苦功,视其为创造的高超形式。但科技巨头所支持的,是关于创造的另一种理论,强调合作的好处——网页排序、信息流、推荐算法占领了电脑端、移动端与人类大脑。《没有思想的世界》认为,为了让硅谷能听得懂作者的声音,我们必须让“天才”的概念延续下去,因为正是这个概念孕育了创新。当然,科技巨头也许永远都不会接受这样的见解,因为公司的收益会因此降低。

 

5.作者见识广博,文本细节丰富,翻译精良,难以想象的耐读,既冷静深刻又能燃爆全场。

《没有思想的世界》融合了对科技的理性反思和流畅文笔。福尔写道:我们曾自欺欺人,更为关心方便和效率,而不是持久的事物。沉思默想的生活和对文字的全心投入会带来持久的滋养,与此相比,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乐趣转眼就会消失。只要我们选择,我们仍然可以自由进入沉思默想的生活状态——选择读什么、买什么,选择如何休闲、如何自我提高,放弃空洞的诱惑,保留安静的空间,下决心努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展开
作者简介

富兰克林·福尔(Franklin Foer)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杂志精神领袖、前主编,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得主。福尔对科技寡头过度逐利的抨击,对科技垄断肆意侵犯智识生活的批评,引发国际社会长时间热议。他曾供职的《新共和》是一家创办于1914年、有全球影响力的政治与艺术评论杂志。作为《新共和》名副其实的精神领袖,福尔因批评美亚而遭利益集团开除,这直接导致《新共和》三分之二的编辑集体辞职。该事件更坚定了他从思想史源头着手,精确剖析垄断式科技巨头的决心。《没有思想的世界》是福尔近几年深入思考的成果,这本书荣登《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与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年度影响力书籍。

舍其(译者)

自由译者、作家、教育工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热爱读书、写字及各类户外运动,现居美国。著有《给我一条地平线》《北方落雪南方落雪》,译作有《万物起源》《恩里科·费米传》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年度影响力著作。挑战硅谷垄断力量,强力反击数字乌托邦。从黑客的嬉皮士起源,到技术巨头的垄断野心,这场控制与反控制的决战,关乎每个人的隐私与利益。当我们任由流量经济蒙上双眼,独立思考就消失了

 

如果思想消失了,世界将会怎样?

这是一本深入讨论思想,并且很可能引发争论的作品。富兰克林·福尔用亲身经历,演绎了今天的数据革命如何威胁新思想的诞生与创造性的表达。福尔指出,在三大垄断企业——美亚、谷歌和脸书——的控制下,我们距离富有活力的智识生活已然遥远。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操控,导致我们都快忘记了科技企业原本的核心职责:创造思想。

福尔以20世纪中期美国的方便食品革命为例,以廉价“美味”危害国民健康与农业结构为案例,说明消费模式恶化,给社会造成的巨大伤害。与此同时,福尔指出,当前的人类文化,正遭遇相同的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自以为进入了写作和思想的新时代。写作不再冗长啰嗦,不再一本正经。写作者却对推动时代变化的科技产品,以及这些产品背后的深沉威胁一无所知。

谈起人类文化在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大众往往轻而易举地就把责任推到网络和技术冲击上,福尔批评了这种简单化的想法。他严谨地分析了这种变化背后的经济原因,深入考察了未来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可能。福尔认为,美亚、谷歌和脸书正有意地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与此行为结伴相随,这些商业巨头推动新科技发展的动机,就是不断制造迎合消费者口味的电子产品捞取利润。知识分子、社会科学研究者、文学创作者都成了这种以追逐利益为核心的激进科技变革的标靶。在快节奏的产品更新换代中,真正有趣的、富有生命力的思考和表达隐藏起来。问题在于,思想到底是会消失在科技和网络中,还是仅仅在科技和网络里避险?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科学 历史 思想

第yi辑(1-10册)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jiduan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

第二辑(11-20册)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      [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 凯利

---------------

第三辑(21-30册)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       [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以]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斯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

第四辑(31-40册)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 尼科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体制:当下主义与时间经验》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值班室》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

第五辑(41-50册)

4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世界》 [日]宫崎正胜

42《人类的旅程:基因的奥德赛之旅》 [美]斯宾塞·韦尔斯

43《西方的困局:欧洲与美国的当下危机》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44《没有思想的世界:科技巨头对独立思考的威胁》[美]富兰克林·福尔

45《锥形帐篷的起源:思想如何进化》 [英]乔尼·休斯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章

杰夫·贝索斯:给知识添乱

 

脸书、谷歌、亚马逊的雄心壮志可谓光怪陆离—它们对长生不老的科幻式幻想,它们的无人机,它们的虚拟现实——这些野心让它们分心,不再那么关注自身统治地位的核心基础。这些公司是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门户。科技垄断者利用了互联网的大量财富,也就是分散、混乱的文字和图像,将其转变为好懂、有用的内容。

将知识组织起来是一项很古老的追求。多少个世纪以来,在这项事业上埋头苦干的人—图书管理员、书店老板、学者和档案管理员—都被训练得满怀爱心、满心虔敬地做着自己的工作。职业操守要求他们善待这些汗牛充栋的财富,就仿佛整个世界都有赖于这些财富代代安全传承一样。但科技公司完全不会考虑这些。在科技公司主导下,知识的经济价值崩溃了,这严重伤害了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商。它们让知识价值砰然倒地的同时,也让知识的质量一落千丈。

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公司并非真的需要为这种消亡承担责任。按照传统智慧的那种调调来看,知识的价格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不可避免地会逐渐消失。这种说法把这些公司说成是无辜的旁观者,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活跃而且残暴的同谋。知识的经济基础本来就很薄弱,为了建立自己的帝国,它们以这一薄弱基础为目标鸣鼓而攻之,将其淘汰出局。首开先河的人是杰夫·贝索斯,甚至早在互联网真正成型之前就已经开始—而他所选择的起点,似乎毫无成功的希望。

 

大型科技公司不只是从知识的经济价值崩溃中获利,它们还施展策略粉碎知识的价值,这样一来,传统媒体就一筹莫展,只能依赖于它们提供的平台了。这一策略有其先例。苹果发明iPod 时,拿出来的是能装下几千首数字音乐的设备——最适合拿来收集盗版音乐,而音乐盗版当时正大行其道。史蒂夫·乔布斯本来很容易就可以把iPod 设计得跟盗版音乐不对付,但他一开始就拒绝将iPod 弄成不允许装载未授权内容的样子。乔布斯的设备给了盗版可乘之机,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在公开谴责数字盗窃。他玩儿得异常狡猾:先是鼎力相助把音乐行业推向边缘,然后又去拯救、主宰这个行业。iPod 问世18个月后,他首次推出了一个在线商店iTunes,所有的音乐购买,有极大比例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面对盗版,虚弱无力的制作人在他们的大救星面前跪倒了,即使苹果将曾经赢利的专辑拆解成单曲,以99美分一曲的价格出售也于事无补。在与有荣焉的废墟之上,苹果也建立了新的垄断——尽管流媒体服务已经开始削弱苹果公司对这个行业长达十年的控制,仍然有60% 的数字音乐是从iTunes 上购买下载的。

这些大型科技公司在金钱方面的动机有时候很难理解,因为他们摆出的姿态总是那么理想化。毫无疑问,它们都相信自己行得端坐得正,但也都在玩一些公司策略,耍着一些司空见惯的花招:游说,花钱去买智库和大学的支持,向支持自己的团体悄悄捐款好提高他们的兴趣。记者罗伯特·莱文(Robert Levine)曾写道:“谷歌对在线免费媒体的兴趣,就跟通用汽车对廉价汽油的兴趣一样大。这也是为什么这家公司花了数百万美元去游说,一心想要削弱版权。”对那些跟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想法并不一致的公司,谷歌和脸书会加以惩罚。如果报纸杂志要求订阅之后才能阅读其文章,谷歌和脸书往往就会把这些刊物埋起来;受到付费壁垒严密保护的文章,几乎从来不会受到算法的青睐而流行开来。根据在对谷歌公司的诉讼中披露的文件,公司一直在利用手中的影响力迫使传媒业屈服于自己的模式,而且对此毫不讳言。产品管理部门副总裁乔纳森·罗森堡(Jonathan Rosenberg)在2006年告诉公司高层人物,谷歌必须“向优质内容提供商施压,让他们把商业模式改为免费”。这个立场极为合理。大型科技公司如果能成为免费知识的门户,能为材料收集大开方便之门,价值就会大得多。

亚马逊宣扬的信条并非完全一样,但基本路线还是一致的。亚马逊给自己卖的图书降价,其中就隐含了亚马逊对图书价值的认识。贝索斯单方面将电子书价格定为9.99美元一本,远远低于纸质书价格,实际上就是在暗示,生产一本书所需要的成本在于印刷和储运,而不是脑力、创造力和多年寒窗。贝索斯含蓄地指出,科技会让图书价格越来越低;在这个观点影响下,亚马逊在图书出版业务方面的对手,那些顽固不化抵抗降价压力的公司,都成了与读者为敌的吸血鬼。但实际上,图书利润对贝索斯来说只是第二位的。亚马逊卖出去的查蒂·史密斯(Zadie Smith)或罗伯特·卡罗(Robert Caro)的每一本书,边际利润是多少在整个体系中无关紧要,更重要的是让读者沉迷于亚马逊的设备和网站,这样亚马逊就能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休闲和消费的中心—跟谷歌和脸书心怀的鬼胎一模一样。

它们离这个目标已越来越近。亚马逊、谷歌和脸书如今已成了文章、图书和视频最主要的集大成者。是它们将自己截然不同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创造出适用、清晰的产品,它们的商业模式比它们取而代之的那些要好得多。谷歌和脸书不会为呈现给消费者的任何文章付费,所提供内容的规模也比任何传统媒体拼尽全力所能做到的要大得多。毕竟,它们是在将全人类的所有产出都组织起来。

当然,这可不是什么天真无邪的行为——尽管科技公司拒绝承认它们对发表和推广的材料负有任何责任。它们辩称自己只是平台,是不偏不倚的公用事业,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也不偏向任何人的利益。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脸书因为放任假新闻报道泛滥——生捏硬造的右翼阴谋源源不断,推高了唐纳德·特朗普的候选舆情—而受到抨击,马克·扎克伯格一开始完全否认自己有什么过错。他在脸书上发帖撇清自己,辩称:“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权。”看到扎克伯格在新闻业的灾难性崩溃和美国公民文化的每况愈下面前若无其事地一走了之,很让人窝火。因为在这两件事中,他的网站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引导公众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和政治力量,尽管扎克伯格不愿承认。以前我们把这种权力叫作守门——这一职守,曾经极为神圣。


展开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 思想的垄断者

第一章 硅谷一统,世界归一

第二章 谷歌的历史论

第三章 扎克伯格:向自由意志开战

第四章 杰夫·贝索斯:给知识添乱

第五章 天国大门守门人

第六章 科技巨无霸的吸烟室

第二部 没有思想的世界

第七章 病毒式病毒

第八章 作者之死

第三部 找回思想

第九章 寻找数据天使

第十章 有机思想

第十一章 纸上叛乱

致 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