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行走在非洲丛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574921
  • 作      者:
    (德)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著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行走在非洲丛林》详细记录了史怀哲早期在非洲的经历,根据1926年德文版译出。关于20世纪的非洲,你能想到的,意想不到的,都能从《行走在非洲丛林》中看到,流畅的陈述,传奇的故事,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行走在非洲丛林》内容丰富有趣,可读性很强,是了解非洲原住民生活的一手材料。《行走在非洲丛林》所属的“自然丛书”特色鲜明,经典作家、经典作品,译本均为简体中文首次译出,文字流畅、科学性强,是文学与科学结合的典范。


  《行走在非洲丛林》作者史怀哲是20世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是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具有分量的得主,同时代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他是天才型学者,真正的博学家——25岁便获得哲学博士和神学博士两个博士头衔,38岁时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9个博士学位;

  *他是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多次在欧美做巡回演出,对巴赫的独到演绎和皇皇巨著使他成为巴赫研究领域的奠基者;

  *他30岁时毅然决定放弃已有一切,远赴非洲从事人道救助,一去不悔,便是半个世纪;

  *他是哲学家萨特的表亲,是文坛大师罗曼•罗兰、茨威格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挚友,是联邦德国总统豪斯的证婚人;

  *他为世界和平奔走相告,与罗素、爱因斯坦联名呼吁禁止核武器实验,是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无争议的得主;

  *他一生所获荣誉无数,是20世纪思想界当之无愧的璀璨明星,但他坚称世界不需要英雄,只需要善和美的践行者,他将自己所有收入用于建设非洲的麻风病房和添置设备……

展开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20世纪重要德国思想家,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一生共获得9个博士学位,在神学、哲学、医学、音乐四个领域均有建树,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曾与爱因斯坦、罗素共同呼吁禁止核武器实验。

1913年,史怀哲毅然舍弃欧洲的优越生活,来到位于非洲中部的奥果韦河流域(今加蓬共和国所在地),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至去世。他服务非洲人民近50年,因此获得了“非洲圣人”的美誉。

展开
内容介绍

    《行走在非洲丛林》是一部出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苍生大医史怀哲之手的早期生活自传,记叙的是一个世纪前(1913年-1917年)发生在非洲丛林里的关于生命救助的故事。《行走在非洲丛林》对于非洲中部的自然景观、社会风俗、人文面貌以及当地原住民的生活、病痛及医治情况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河马是人们在非洲行船时危险的敌人;非洲丛林树木茂盛,但木材贸易却因伐木和运输的困难而受到阻碍;在“勤劳的”欧洲人眼中,非洲原住民是“懒惰的”,因为他们对劳动并不积极,而在作者看来,这只是由于非洲人有着独特的价值观……

    《行走在非洲丛林》既是史怀哲的生活记录,也是非洲中部的民族志,它会带领读者探寻到非洲丛林中的奥秘。同时,它还是难得的医学史料,在20世纪初,缺医少药的非洲地区都有哪些常见疾病?当地人忍受着怎样的病痛?什么是治疗这些疾病有效、经济的办法?读者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展开
精彩书评

像阿尔伯特·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无论如何,许多人毕竟有一颗毁坏不了的善良的心,否则他们就从来不会认识到史怀哲质朴的伟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像史怀哲这样)世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适于理解和无资格比拟这种人的。——伯特兰·罗素

史怀哲是20世纪初全世界具影响力、触角宽广的知识分子之一。在这个传播迅速的年代,独立遗世者很难参透世界的变化;然而,非洲的史怀哲博士却还能跟上时事的脚步,持续对伦理、战争、核武器以及环境恶化等议题提出宝贵的评论。他造福的不只是非洲,而是整个世界。——前美国总统 吉米-卡特

如今,史怀哲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科技昌明,财富充盈,网络发达,把人生的第1、第2个台阶(感官和效用)大大地拓展开来,然而,向更高的人生位序进发(生命感悟、精神发育和灵魂安顿)仍然是每个现代人应当努力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了解史怀哲,阅读史怀哲,将对我们的精神生活大有裨益。——北京大学教授 王一方

展开
精彩书摘

9.1 白蚁和迁徙蚁
    1915年的圣诞节又是在原始森林中度过的,而且仍然是战时圣诞节!去年保存下来的、没有用完的小蜡烛,终于在今年的棕榈圣诞树上燃烧殆尽。
    这是艰难的一年。在年初的几个月里,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这里总是有强雷雨,那个收留病人的最大的屋棚在暴雨中摇摇欲坠。我不得不决定在整个医院周围修建沟渠,把周围小山上冲下来的雨水引走。这项工程需要很多石头,其中有一些是大石头。一部分石头是用船运过来的,另一部分则是从小山上滚下来的。在传教站,我幸运地发现了一些快不能用的水泥。在工人工作时,我必须要在现场监工,有时还要搭把手。我还请懂行的当地人帮忙在病房周围修筑围墙。四个月后,终于完工了。
    我原本以为我可以休息一下了,但是随即又发现有白蚁侵入到药品和敷料储备箱中,虽然此前我已经采取了所有的预防措施。我不得不打开所有的箱子,将物品取出,再重新装箱。这花了我几个星期内的所有休息时间。幸亏我发现得及时,否则损失会更重。白蚁散发出的特殊的细微焦臭味引起了我的注意。仅从箱子的外部来看,没有任何异常。白蚁从木箱底部的一个小洞开始入侵,入侵木箱后,白蚁就会啃食木箱上面以及旁边的木箱。这些白蚁可能是被一瓶医用糖浆吸引过来的,应该是我们某天不小心,没有塞紧那瓶医用糖浆的木塞导致的。
    这是一场与非洲爬行类昆虫的艰苦战斗!人们花了多少时间采取预防措施!当人们一次次发现自己被算计了,该是多么窝火!
    我妻子已经学会把面粉和玉米装在罐头盒里,并把罐头盒密封好。但是密封的罐子里面仍然会挤着数以千计的谷虫。在很短的时间内,喂鸡吃的玉米饲料就被它们蛀成粉末。
    这里的小蝎子和其他有毒的昆虫非常可怕。在这里,人们可不能像在欧洲那样把手随意地伸进抽屉或者箱子里。人们必须万分小心,手只能伸进视力可及的范围。
    真正可怕的敌人是“大名鼎鼎”的迁徙蚁。迁徙蚁属于行军蚁类,它们使我们饱受折磨。在大迁徙中,它们排成五六列纵队,井井有条地前进。我曾经在家附近见到一次迁徙蚁连续行军36个小时,好像一场盛大的阅兵式。蚁群穿过空地或者道路时,体形较大的迁徙蚁会站在蚁群两侧形成保护墙,守护背着幼蚁的普通迁徙蚁。守护的迁徙蚁把背部朝向队列,头朝向外,就好像保护沙皇的哥萨克士兵;它们可以保持这个姿势数小时。
    行进时,它们通常分三四个纵队,相隔5到50米并排前进。在某一时刻,它们一下子散开。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传达指令的。但是瞬间,一大片区域就被黑色覆盖。黑色所覆盖的区域里,其他生物荡然无存,即使是树上的大蜘蛛也无法幸存。因为这些可怕的强盗会成群结队地爬到最高的树杈,绝望的蜘蛛只能跳下来,成为守在地面上的迁徙蚁的祭品。这种戏剧性的场面很残忍。这种原始森林中的“军国主义”堪比欧洲正在进行的战争。
    我们的房子位于迁徙蚁行军大道的旁边。夜里,鸡爪刨地的声音和鸡群奇怪的咯咯声让我们警觉起来,因为迁徙蚁通常在夜里蜂拥而出。时间迫在眉睫,我急忙跳下床,跑向鸡舍,打开鸡舍。几乎是打开鸡舍门的那一瞬间,鸡就飞出来了。再被关在里面,它们就会成为迁徙蚁的猎物。迁徙蚁会钻进动物的口鼻,令它们窒息,然后瞬间将它们吞噬得只剩一堆白骨。通常情况下,母鸡就做了这群强盗的猎物,公鸡会一直反抗,直到救援人员到达。

展开
目录

1 我决定到遥远的原始森林里做一名医生的缘由以及奥果韦河流域的土地和人们
1.1 故事的开端
1.2 医院的建立及奥果韦河流域的情况
1.3 欧洲人在奥果韦地区的生活史


2 旅程
2.1 从孚日山脉到洛佩斯角湾
2.2 航行在奥果韦河上


3 最初的印象与经历
3.1 准备工作
3.2 在鸡舍行医


4 1913年7月至1914年1月
4.1 兰巴雷内传教站
4.2 独木舟之旅
4.3 为修建医院平整土地
4.4 心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和中毒者
4.5 捕鱼节
4.6 拜物教
4.7 感冒和尼古丁中毒;烟
4.8 牙科疾病和第一次手术
4.9 河马
4.10 日晒病
4.11 建立诊所及我妻子的工作
4.12 佣人的紧缺与普遍的偷窃
4.13 手术与接受手术的患者


5 1914年1月至6月
5.1 塔拉谷哥之旅、奴隶制与狩猎
5.2 黑人的法律观念
5.3 我的医疗助理约瑟夫
5.4 昏睡病
5.5 皮肤疥疮
5.6 麻风病、热带疟疾和痢疾
5.7 手术


6 丛林里的伐木者和撑筏者
6.1 寻找合适的林场
6.2 林场的工作与生活
6.3 沿着奥果韦河顺流而下的木筏
6.4 木材装载和木材种类


7 非洲丛林的社会问题
7.1 劳动问题
7.2 强制劳动和官方许可
7.3 文化教育和酗酒问题
7.4 一夫多妻制与买妻
7.5 白人与黑人的关系


8 1914年圣诞节
8.1 黑人对一战的印象
8.2 大象与食物供应短缺


9 1915年圣诞节
9.1 白蚁和迁徙蚁
9.2 医院变故
9.3 原始森林、牙痛与精神活动
9.4 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


10 传教
10.1 原住民与基督教
10.2 原住民的开化
10.3 传教站的生活
10.4 传教站的学校
10.5 洗礼、天主教与新教


11 尾声
11.1 作为医生的最后见闻.
11.2 在非洲执医四年半后的思考
11.3 丛林医生的呼吁
11.4 拥有同样痛苦记忆的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