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酸的科考舞弊案
清朝入关至灭亡的267年间,产生过112名状元,张謇是其中之一。
张謇在公元1894年考中状元,虚岁42岁。从他16岁考秀才起,在科举之路上跋涉26年。作为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他的科举之路坎坷、辛酸而漫长。
张謇,公元1853年5月25日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祖父张朝彦为生活所迫入赘吴家,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家中有二十亩田,还有一座小小糖坊。张彭年挑着两只箩筐,走街串巷一边卖糖一边换破烂,靠着辛苦劳作和精于算计,成为富裕农户,才有条件送几个儿子读私塾。
传说有一年张彭年一边换糖一边收破烂,一位老太太叫住他,从梁上取下一件破棉衣卖给他,晚间老头儿回家,听说老太太把棉衣当破烂卖掉,急得顿足,原来老头儿把积下的一点银子藏在棉衣里面。张彭年回家发现棉衣里面的银子,知道老人家攒点钱不容易,连忙给老太太送去,老太太受了老头儿责备,正难过得要寻短见。
后来,张彭年小儿子张謇考中状元,人们都说,张謇原本是考不中的,因父亲张彭年行善积德,救了老太太一命,上苍报答好人,才让他的小儿子考中状元。
张彭年有五子,一子早亡,尚有四子,张謇排行第四,后来人称四先生。张謇幼名长泰,因祖父入赘吴家,最初起名吴起元,24岁时才改名张謇。
张彭年读过几年私塾,张謇4岁时,张彭年教他读千字文,张謇5岁时能将千字文背诵无误,张彭年送张謇入私塾读书,盼望这个聪明过人的小儿子科举考试成功,为家庭争得荣誉和地位。张謇除了在私塾读书,还时常跟随举人宋璞斋学习。
张謇十几岁时,经书读得通透,张彭年希望他去考秀才。可是,一个难题摆在张家人面前,清代,三代无功名的家族被称为“冷籍”,冷籍子弟科考要受很多不公正待遇。宋璞斋给张彭年出主意,让他与如皋张驹认为同宗,张驹之子病逝,尚有名籍在册,让张謇冒用张驹儿子之名参加考试。张彭年是一介乡民,对科举考试一无所知,唯宋先生之命是从,张謇改名张育才,县试、府试、院试,场场过关,顺利考中秀才。
谁知这仅是一场噩梦的开始。
张謇考中以后,张彭年按原先约定送给张驹一笔酬金,哪知张驹兄弟不满足,经常敲诈张彭年,张彭年稍微拿钱迟了就扬言去告官。张彭年为保住儿子的前程,变卖家产,负债累累,仍无法满足张驹兄弟越来越大的胃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张驹与他抽大烟的侄子张熔见张彭年再榨不出油水,一张状纸将张謇告到公堂。学政趁机向张彭年勒索大笔银子,张彭年家不过是日子略有盈余的农家,并非富室大户,哪里拿得出这么大笔钱。
张謇被囚禁于如皋学宫之内。张彭年四处借贷,上下打点,张謇被关押三个月之后,才得以获释回家。秋末,江苏学政彭久余主持院试,张謇自述被骗经过,请求革除生员资格,改籍海门,彭久余同情张謇之遭遇,嘱托通州知州孙云锦设法相救。孙云锦把张謇唤到官衙,见他天庭饱满,眉目端正,举止斯文,应对敏捷,知道他将来是能成大器之材,有心成全他。张云锦传唤张驹家人询问,张驹家人供出敲诈张彭年之事实。
就在结案之际,如皋学政又兴风作浪,张謇害怕再次被关押,只得东躲西藏。有一次他趁风雨夜躲避出城,刚过小桥,狂风把灯笼的火光吹灭,周围漆黑一片,急风冷雨扑面而来,河道刚刚疏浚过,淤泥堆积两三尺深,一脚踩下去没过膝盖。张謇叫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若非想到家中还有倚门望归的父母,真想一死了之。他以伞柄为杖,在烂泥里挣扎着往前走,到朋友家时,内汗外雨,衣服湿透,脚上满是水疱。还有一次他为了躲逃,竟然一夜奔跑130多里路。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礼部终于核准张謇改籍归宗。冒籍案首尾三年,这三年间,张彭年无心经营家产,张謇无法安心读书,张家负债一千余两银子,这对寻常农户来说,不啻天文数字,若非时来运转,这辈子都无法翻身了。
巨额债务还引发了家庭矛盾。张彭年娶两妻,长子、五子是葛氏所生,二子、三子、四子是金氏所生。兄弟五人两母所生,兄嫂性情不一,这样的家庭本来就容易产生纠葛,再负上巨额债务,矛盾加剧。张彭年只得给儿子分家,张謇分上一身债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