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言
1.1 背景
1.1.1 气候的变化与温室气体的排放
1.1.2 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
1.2 低碳生态乡村
1.2.1 概念的界定
1.2.2 评价体系
1.2.3 规划建设实践
1.3 碳排放核算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碳排放核算边界
1.3.3 碳排放核算方法
1.3.4 碳排放核算案例
1.3.5 乡村碳排放研究
1.4 本章小结
2乡村碳排放量核算模型
2.1 对象和范围
2.1.1 核算对象
2.1.2 地理范围
2.1.3 核算边界
2.2 清单构建原则
2.2.1 排放源选择体现乡村特点
2.2.2 清单框架与政府管理部门对接
2.2.3 乡村排放源和吸收汇分类计量
2.3 清单内容
2.3.1 生态环境的碳汇
2.3.2 产业建设碳排放
3.3.3 建筑单体碳排放
2.3.4 道路交通碳排放
2.3.5 废弃物碳排放
2.4 模型核算方法
2.4.1 核算公式
2.4.2 数据采集方法
2.5 排放因子基础数据库
2.5.1 商品能源碳排因子
2.5.2 生态环境的碳汇因子
2.5.3 产业建设碳排因子
2.5.4 建筑单体碳排因子
2.5.5 道路交通碳排因子
2.5.6 废弃物碳排因子
2.6 核算结果评价
2.7 本章小结
3低碳生态乡村的综合评价方法
3.1 乡村生态度评价体系
3.1.1 建构原则
3.1.2 评价对象和边界
3.1.3 评价体系指标框架
3.1.4 指标值的确定
3.1.5 权重的设置
3.1.6 评价结果判断
3.2 低碳生态乡村综合评价
3.2.1 碳汇碳排评价
3.2.2 碳汇生态度评价
3.2.3 碳排生态度评价
3.3 本章小结
4案例乡村碳排放核算和分析
4.1 案例选择
4.1.1 案例区位
4.1.2 案例概况
4.2 调研过程
4.2.1 管理部门数据查阅
4.2.2 抽样问卷数据收集
4.2.3 经验估算数据获取
4.3 调研结果
4.3.1 平原村碳排放结果分析
4.3.2 丘陵区碳排放结果分析
4.3.3 海岛区碳排放结果分析
4.3.4 山地区碳排放结果分析
4.4 碳排碳汇评价
4.4.1 碳汇评价
5.4.2 碳源评价
4.5 碳排放主要活动行为分析
4.6 碳汇影响因素和改善策略
4.6.1 概况
4.6.2 影响因素
4.6.3 增汇策略
4.7 碳排影响因素和改善策略
4.7.1 农渔业生产
4.7.2 其他经济产业碳排放
4.7.3 建筑用能碳排放
4.7.4 交通碳排放
4.8 乡村与城市的碳排碳汇量比较
4.8.1 碳汇
4.8.2 碳源
4.9 本章小结
5案例乡村低碳生态综合评价
5.1 生态度评价
5.1.1 调研过程
5.1.2 主要影响指标和改善策略
5.1.3 评价结果
5.2 低碳生态综合评价
5.2.1 碳汇碳排评价
5.2.2 碳汇生态度评价
5.2.3 碳排生态度评价
5.2.4 低碳生态综合评价
5.3 低碳生态乡村类型
5.3.1 高碳汇低碳排高生态文明度
5.3.2 高碳汇低碳排中生态文明度
5.3.3 中碳汇低碳排中生态文明度
5.3.4 中碳汇中碳排中生态文明度
5.3.5 低碳汇高碳排中生态文明度
5.3.6 低碳汇高碳排低生态文明度
5.3.7 低碳生态乡村类型小结
5.4 本章小结
6基于STIRPAT模型的乡村碳排放测度方法
6.1 相关概念
6.1.1 STIRPAT模型
6.1.2 弹性系数
6.2 STIRPAT扩展模型的构建
6.2.1 变量的选择
6.2.2 模型的拟合
6.2.3 模型的校验
6.2.4 影响因素的分析
6.3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乡村生态度评价体系”AHP法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2 乡村生态度评价细则
附录3 乡村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4 长三角地区低碳村镇村民入户问卷调查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