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我你懂买房》:
中国已有660多个城市,其中有374个县级市,辖区平均人口为15万,还有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辖区人口125万人,这其中的120个较大城市所创造的GDP总和占全国GDP总量的75%(世界银行数据,2007年),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较大城市进行的。
小城镇聚集的人口太少难以发挥城市聚集效应,产业无法大规模地调整,高效的服务业也难以形成,从而使得它吸纳劳动力和创造新岗位的能力远不及大规模的城市。因此中国的120个较大城市是未来数十年的经济支柱,也是房地产业的主战场。
城市化进程中的财富创造和积累是非均衡的,这120个较大城市中也有强弱之分。2007年底,中国前十大城市的GDP占全国总值的比重为21.4%,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9%,而同期美国的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8.3%和320-/0。相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人口密度较低的国家,中国未来发展巨型城市的空间还很大。
围绕这些大城市会形成大都市圈。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首次提出都市圈的概念,他把都市圈的标准界定为:人口积聚2500万人以上的城市群,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达到250人以上。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按照这个标准划出六大都市圈——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东京区、大巴黎区、大伦敦区和中国的长三角经济区。在过去近20年间,融入都市圈的城市群又增加了5个:美国的大洛杉矶,中国的大珠三角、大北京,韩国的大首尔和印度的大孟买。时至今日,11个都市圈所承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全球经济的1/3。
中国的三大都市圈对中国的人口、资金有着最强的吸引力。
从人口流动来看,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大中心城市的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例分别为0.58:1、0.65:1、3:1,由此可见,流动人口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对城市生产密度、消费密度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构成城市繁荣的基础推动力。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截止2012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06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7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773.8万人,增加31.6万人。整个十一五期间,北京常住人口每年增长5%,五年增长27.6%左右,这是个极为惊人的数据。
从资金流动来看,过去20多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FDI(国际直接投资)一直占据绝对权重,最高时期曾吸引了全国80%的外资流人;从城市层面看,北京、上海和深圳是三个FDI流入最多的地方,最高时,三者合计占比曾突破20%。
海量的人口和资金涌人为一线城市房价与房租上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009年12月,《福布斯》发布全球租金最贵城市排行榜,按照调查数据,计算租用两居室的年房租价钱得出,东京、香港和北京分列前三位,上海居第五,其他分别是孟买、新加坡、首尔、悉尼、雅加达、胡志明市。
北京的生活成本这么高,空气质量又不好,但人们为什么不尽快离开北京反而不断涌入北京呢?
经济学家金岩石的理解是:“因为北京有财富和机会,还有文化和梦想,别说是雾霾,就是炸弹也毁不掉京城之恋。韩国首都首尔及周边地区集聚了近60%的人口,承载近70%的经济总量,在南北韩军事紧张之时,韩国总理提出迁都方案以避开朝鲜常规武器的‘第一次打击’。公民投票结果否决了迁都议案,韩国总理辞职时无奈地说:‘人这个动物啊,要钱不要命!’”“以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计算,一个人在海南三亚的山上喘一口气,相当于在北京市中心喘三百口气。但尽管如此,多数在三亚度假的北京人也只会度假数日后匆匆赶回北京,在污浊的空气中为财富和梦想而拼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