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明白自控力,先要知道你为何会失控
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自控力的重要性,并给自我控制的内容设定一个界限。比如说,想要减肥的人会限定自己每天摄入的热量;想认真工作的人,会给自己设定一定的工作量;希望在赛场上获胜的运动员,会不断地暗示自己要沉着冷静……虽然我们不断地想要控制好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地表现出色,可意外总是频繁发生,使我们的计划不得不一再搁置。导致行为失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诱惑太多而放弃坚持;或者状态不好不能自已;或者压力过大,突破了自控力的极限……
彼得•赫尔曼博士曾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奶昔实验,这个实验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彼得博士邀请了一些正在节食和没有节食的人做被试,他让被试在实验前的几小时内禁食,以确保他们在实验进行前处于一种“饥饿状态”。
实验时,实验者将被试分为三组,每一组都有正在节食的和未节食的被试成员。他给第一组被试每人一小杯奶昔,以暂缓被试的饥饿感;给第二组被试满满两大杯奶昔,让他们觉得已经差不多吃饱了;而对第三组被试,则不给任何食物。
一段时间后,实验者将所有被试带到一个小隔间。隔间里放着一些薄饼和曲奇饼干,还有一张评价表。实验者告诉被试,因为想知道对各种零食口味的看法,所以请他们帮忙品尝食物,并让他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如果不够,还可以找实验者要。实际上,实验者的真实目的是想知道不同的被试在吃下不同数量的食物后,吃下薄饼和曲奇的数量是否存在差别。
结果,实验者发现,喝下两杯奶昔的非节食者只是咬了一下薄饼,便迅速填写了评价表;喝了一小杯奶昔的非节食者相对吃了多一些薄饼,才开始填写评价表;什么都没吃,仍然饿着的非节食者则在评分过程中吃了很多薄饼和曲奇饼干。这个结果与实验者的预期是一致的。
不过,正在节食的被试的表现有些出乎实验者的预料。他们当中喝了两杯奶昔的被试比什都没吃的那组被试吃了更多的薄饼和曲奇饼干。实验者猜测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节食者心中对每日的摄入热量有一个界限,当他们认为今天摄入的热量已经超过设定的量时,就会认为今天的减肥行动失败,只能从明天开始控制食量,所以,他们对今天的饮食控制力开始减弱,因而在接下来的品尝过程中吃下了更多的食物。
为了证实这种猜测和设想,实验者又安排了一次实验。实验者同样让所有节食和不节食的被试在实验前禁食,使他们都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
实验时,实验者分别给两种被试中的一部分足够的食物,这些食物的热量已经超过了节食者每日给自己限定的量。然后,实验者再给所有被试端上三明治,每块三明治都被切成了四小块。当被试停吃三明治时,实验者问每个被试吃了多少块三明治。
结果正如设想的那样,大部分被试都能正确地回答实验者的问题,而那些之前吃过食物的节食者的回答则大部分都不对,要么多数了所吃三明治的数量,要么就是少数了。实验者认为,这说明吃过食物的节食者已经放松了自我控制,他们已经不再介意三明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破“界”后的反应,是放松对自己的控制,放纵自己的欲望,甚至可以说是破罐子破摔,而不是对此设法进行补救。比如说,有的人发现中午吃得过多了,一般不会想着晚上要少吃一点,而是认为“反正今天已经超标了,不如借机好好地美餐一顿,明天再减肥”;有的人发现上午的工作量没完成,不是在下午时加倍努力工作,将上午没有完成的任务完成,而下意识地告诉自己:“反正完不成,不如好好放松一下,听听音乐,聊聊天,逛逛网店,明天再去完成好了。”
其实,这是一种失控后的逃避心理。结果是,短暂的放纵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减肥的人饱餐一顿之后告诫自己“明天一定要少吃一点”,忙里偷闲的人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要加倍努力”,这样在无形中就给自己增加了不少心理压力。如果到了明天,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宣告失败,这种压力会更大。这样,压力一天天地累积,人们会感觉到越来越不快乐,对自己的自控力也越来越没信心,最终,减肥的人减不了肥,上班族总是抱怨工作任务太多,压力太大,工作老是完不成……
所以,为了预防类似的局面出现在自己身上,我们就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破“界”,以免因一时的行为失控而深陷各种烦恼之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