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70807
  • 作      者:
    路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讲清了中国工业为什么一定要自主创新以及如何自主创新

·一部激荡人心的工业和企业史

·一位激情四溢的管理学大师作者

·一部高水平理论分析、鲜活案例、炽热激情三者合一的著作

·一部理解中国工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绕不过去的著作

·企业主管、官员、研发人员和工程师、学者了解或从事自主创新的必备


展开
作者简介

路风,“50后”,北京人,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91—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留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2—1991年,先后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1999年到清华大学执教;2003年调到北京大学并工作至今。 
路风教授长期关注中国的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及其政策问题,始终坚持为自主创新张目,为本土工业执言。近年来,他对汽车、大飞机、电信标准、核电、高铁、液晶显示器等产业的一系列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2012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与余永定一同撰写)于2014年荣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6年出版的《光变》于2018年获评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了作者于2003—2006年完成的五篇调研报告,涉及汽车、大飞机、柴油发动机、通信标准、VCD/DVD五个工业领域。书中记录了中国工业在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走向自主创新的轨迹,以及围绕着这个转变所发生的政策辩论。 
作者以有关创新的国际主流理论为框架并以中国的实践为经验证据,有力论证了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工业为什么一定要自主创新以及如何自主创新。作者提出,对于赶超国家的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企业层次上的战略远见和国家层次上的政治决心具有决定性作用。 
书中的报告发表后曾在国内研究界、业界、广大读者中引发强烈反响,并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较大影响,为中国已经取得共识的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证案例。 
本书于2006年初版,距今已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但本书书名所体现的主题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够反映中国的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方向——走向自主创新。也正是因为这个主题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所以本书的再版可以使民族的记忆历久弥新,并时时提醒我们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

展开
精彩书评

难能可贵的是,每一项研究都是在路风教授和他的团队所进行的不辞劳苦的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热情讴歌了本土企业家的创新天赋和转轨时期中国企业的能力成长,为中国企业家点燃了自主创新的热望之火,也为中国公共政策界已经取得共识的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鲜活的理论蓝本和实证案例。

本书是作者的耐心、热心和真心的体现。在那些独具特色的个案分析中,作者倾注了新鲜的理论血液,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中国企业家、公共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以及那些洞悉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人士所渴求的,也必将为后世的经济史学者留下不可忽略的历史断面。

                  ——秦海(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巡视员兼副局长)  

 

路风教授的多篇报告都曾在国内研究界与广大普通读者间引起巨大反响,并对一些重要的公共政策产生了较大影响。我清楚地记得阅读每一篇报告时,那种一气呵成、不能撒手的愉悦感觉。作者的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企业组织才是国民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在市场竞争中锻造出来的。书中展现了一种让时人感到耳目一新,但终将被更多研究者接受的研究范式。本书所体现的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充满激情而又不失理性的表述方式,使每一篇报告都成为真正具有学术性的精品,所讲述的中国企业和产业的故事也将成为世界的故事。

——高士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这是企业主管、政府官员、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改革发展及祖国命运的人,为了解和从事自主创新所必须阅读的一部著作。

——顾淑林(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对于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成长道路的人来说,路风教授所著的《走向自主创新》一书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路风教授同他的合作者通过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深刻地诠释了自主创新的概念,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可以而且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我对路风教授的研究深感钦佩,祝愿路风教授取得更大成就。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篇 走向自主创新: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

导言

第一章 中国汽车工业陷入合资模式的轨迹

1.1 前30年: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开发

1.2 后20年:为什么合资之路不可逆转?

1.3 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市场裂变

第二章 “以市场换技术”的陷阱:为什么合资不导致技术扩散和能力成长?

2.1 产品开发是汽车工业技术结构的首要环节

2.2 昂贵的产品开发能力是后进者所面临的主要瓶颈

2.3 产品开发是获得知识产权的核心环节

2.4 不发展自主产品开发能力的代价是什么?

第三章 中国汽车工业进行自主产品开发的案例

3.1 哈飞之路

3.2 吉利造车

3.3 “黑马”奇瑞

第四章 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关键变量:自主产品开发

4.1 模仿和技术学习的关系

4.2 使引进的技术产生扩散效应的关键变量

4.3 自主开发对于工业竞争力的意义

4.4 本土技术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自主开发企业的成长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演化:从战略失误到编造神话

5.1 汽车产业政策为什么失败?

5.2 编造神话的动机是推卸责任

5.3 发展自主开发能力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勇气、信心和进取精神

第六章 结论:加强自主开发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唯一出路

6.1 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仍然要强调自主开发?

6.2 中国汽车工业实现自主开发只能靠“两条腿走路”

6.3 果断地转变国家政策的原则和重点,动员所有的政策手段支持自主开发

6.4 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汽车工业是能够成长起来的


第二篇 技术依赖和自主开发的不同命运:从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的自主创新看技术变革下的两条道路

导言

第一章 面对技术变化的无奈:威孚从引进技术走向自残的合资道路

1.1  柴油机燃油系统的一次重大技术变化

1.2  技术变化对中国油泵油嘴工业的挑战

1.3  威孚:从引进技术走向合资

第二章 面对技术变化的奋起:无油所在孤立无助中走向自主开发

2.1 无油所:生于计划体制,长于改革开放

2.2 涉足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2.3 把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开发到底的英雄气概

2.4 向产业化冲刺


第三章  讨论:两条道路的战略含义是什么?

3.1 没有自主开发的技术引进只能导致技术依赖

3.2 依赖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3.3 跨国公司的步步紧逼与中国的产业危机

3.4 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组织体系

3.5 结语:不自主就灭亡


第三篇 在历史的沉重中起飞:我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导言 大飞机项目的战略决策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第一章 一个有关中国发展的大道理:能力是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和国家竞争优势之源

1.1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质

1.2  技术能力的性质

1.3  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第二章 从大道理看中国在发展大飞机工业上的历史教训

2.1 第一个教训:运10下马丢掉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开发平台

2.2 第二个教训:分歧的根本点是依赖外国设计还是自主设计

2.3 第三个教训:失败的根源是组织和体制

第三章 不是结论的结论:发展大飞机战略决策的原则应该是什么?

3.1 国家要首先明确大飞机项目的战略目标

3.2 充分认识到技术能力的宝贵性,在培育大飞机的技术能力上要意志坚定,长期不懈

3.3 坚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夺取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3.4 大飞机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突破现有体制的局限性

结语


第四篇 走出中国的主导技术轨道:关于中国自主电信标准的报告

导言

第一章 论为什么必须让TDSCDMA单独组网

1.1 在应用中改进是技术进步的基本规律

1.2 技术竞争关系到国家利益

1.3 是否将TDSCDMA付诸应用是一个政治性的原则问题

第二章 SCDMA的技术火种是怎样燃烧起来的?

2.1  星火之源:信威公司、SCDMA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

22 “大灵通”的崛起之路:技术的火种在市场点燃

2.3 在市场点燃的技术之火一定会越烧越旺

2.4 走出中国主导技术轨道(标准)的战略意义

第三章 结论:以政治决断让中国的技术标准获得应用机会

3.1 中国的市场必须为中国的技术进步服务

3.2 中国的标准战略要从支持TD-SCDMA和SCDMA做起

3.3 政治决断要求在政治层面上做出决策


第五篇 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

导言


第一章 本土创新和中国VCD工业的崛起

1.1 理解本土创新的可能性

1.2 VCD的技术机会

1.3 创新的成功

1.4 创新者的失败

1.5 从VCD工业看本土创新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VCD工业竞争优势的起源

2.1 进入VCD工业领域的技术路径和能力成长

2.2 失败的陷阱

2.3 竞争优势的源泉

第三章 向DVD工业过渡的动力

3.1 从建构创新到系统集成

3.2 成就与制约:中国VCD/DVD工业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结论:中国的工业发展需要面向新世纪的技术政策


结语: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