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野心勃勃,决定找到自己并成为自己。
◆追求独立的女性一生不可不读的成长史诗!
◆世界文学泰斗、布克奖得主拜厄特经典代表作“成长四部曲”第二部,中文版初次面世。(四部曲分别为《花园中的少女》《静物》《巴别塔》《吹口哨的女人》)
◆本书作者是布克奖得主A.S.拜厄特,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英国50位伟大作家之一
◆拜厄特曾多次受邀来华,并与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对谈。
◆中国多所重点高校掀起“拜厄特研究热潮“,出版多部学术著作,相关可查学术论文300多篇。
◆简体中文版三大典藏价值:
①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协安精心翻译,译后记详细解码书中人物心路历程
②精美内外双封面,压凹和专色工艺,世界知名跨界艺术家Danny McBride典雅油画
③附赠《<静物>辞典》别册收录108条艺术相关注释,涵盖文学、绘画、建筑、哲学……带你读懂、读透大师经典。
1950年代的英国,一对出身于知识精英家庭的姐妹,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
婚后,姐姐斯蒂芬妮的世界越来越狭小:充斥着丈夫的疲惫牢骚、婆婆的刻薄刁难、铺天盖地的婴儿尿片,却容不下一册心爱的华兹华斯诗集。她成了“妈妈”“奥顿太太”……却丢失了“斯蒂芬妮”。
进入大学后,妹妹弗雷德丽卡的生活越来越广阔:从巴黎到剑桥,从凡·高到莎士比亚,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穿越荣耀与羞辱,直抵未知之境。她战栗着,享受着,渴望着,精力充沛,绝不停歇。
那段时间,她的生活丰富多彩,混乱而又充满激情,我这样的描述算是冷静客观的。在1954年到1955年,对于自己狂热而多样的性生活,弗雷德丽卡还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她身材好、智商高,但她不认为自己在做研究,而是在寻找爱和信任,寻找“一个真正喜欢她这个人的人”。她很少考虑那些聪明男孩或聪明男人的感情或期望。不管她上过多少张床,红着脸吻过多少张脸,有很多东西她是不能理解的。她毕竟不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的,而是被文化包裹着,在情欲、社会和家族交织在一起的期望中长大的,而这些期望都不一定是相互一致的。
她想当然地认为,没有婚姻的女人是不完整的,每个美好故事的结局都是婚姻。她在寻找一个丈夫,可能是因为她害怕没有人想要她,也可能是因为她不知道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自己该做什么,也可能是因为其他人都在寻找丈夫。(奇怪的是,尽管有人向她求婚,但她固有的感觉却丝毫没有改变——对她这样的女人,他们根本不想让她做妻子。)
混杂着尊重“现实”和顺从的态度,她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执迷于爱情,更脆弱,更经常感到痛苦。她心里有一些固有的标签。“爱情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命的全部。”“男人只信奉神,女人则信奉男人心中的神。”“那段日子里,因为他,我忘记了神的存在。”“我只想要女性的这个特权,你不必垂涎。当生命消逝、希望无存时,只有爱情能长久。”她习惯了这种女性作为附属的观念。罗莎蒙德·莱曼小说的女主角和厄秀拉·布朗温(有时,弗雷德丽卡对她简直深恶痛绝)的所作所为,都进一步加深了她的观念。她在读者问答专栏中也看到了类似的故事,那些寻求帮助的女人,总是在问如何对付冷漠、不忠、只做一件事的丈夫,或者别人的丈夫。
弗雷德丽卡选择和威尔基一起跑到斯卡伯勒,而不跟亚历山大上床,可以说是在本能地抗拒“完整”的爱情,尽管她会说那是因为自己害怕失败、尴尬和流血。弗雷德丽卡在剑桥大学进行的性爱实验,一方面是为了寻找理想的伴侣,另一方面,是在与男性进行一场搏斗。她经常说“我喜欢男人”,就像别人说“我喜欢奶酪,我喜欢苦巧克力,或者我喜欢红酒”一样,已经成了日常的口头禅。她声称,和每个男人的关系都是纯粹的,一起跳舞,一起享受鱼水之欢,或者在一起聊天。她相信这是事实,但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她这么做,更多的是出于她对男人或者“人”的基本判断,她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
男人有他们的群体行为方式。他们会一起谈论女人,就像谈论汽车或啤酒一样,会拿女人的胸脯和大腿开玩笑,计划怎么像军队或青少年帮派那样勾搭女人。在他们眼里,女人只有好点和差点的,比较随便的和比较难搞上手的单纯女人。就是这么简单。弗雷德丽卡也是这么评判男人的,起初是懵懵懂懂的,后来就开始深入思考。她依据肤质好坏、背部宽窄、发质和技巧的好坏,对男人进行分类。男人说的是女孩有愿意的和不愿意的,弗雷德丽卡则索性把这些男人分为行的和不行的。弗雷德丽卡·波特说,如果男人只想要做那件事,她自己也愿意,然后就做。没人能指着她说是他的女朋友,对此她感到有些自豪。面对那些想方设法,包括用花钱(吃饭、电影、喝酒)的方式来勾搭她的男人,她通常都会立即默许,偶尔也会直接坦率地加以拒绝,让他们不用多花心思。这些习惯也需要学习才能养成,有时她会有点害怕,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贱、太放荡。(要是在十年后,她可以说是很节制了。)
序章
1 产前检查:1953年12月
2 在家
3 圣诞节
4 南方
5 玫瑰农庄、卡贝塔因农庄
6 海滩
7 分娩
8 在花季少年光芒下(一)
9 在花季少年光芒下(二)
10 常人与怪物(一)
11 常人与怪物(二)
12 看护小孩
13 木乃伊
14 修辞
15 威基诺浦
16 新思想
17 实地考察
18 这是拉斐尔
19 读诗会
20 成长
21 一棵单木成林的树
22 名字
23 酒神
24 两个男人
25 文化
26 历史
27 草名
28 黄椅子
29 伦敦
30 一只麻雀
31 丹尼尔
32 消逝
33 三个场景
◆拜厄特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简直出神入化。在探索人物性格时,拜厄特的手术刀一直是坚定而温柔的。她是一位满怀爱意的外科医生。——诺贝尔奖得主 托妮·莫里森
◆不可思议,非同寻常,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形态各异的人物、丰富绮丽的语言。一部深刻之作,满溢着微笑与泪水,它将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布克奖得主 爱丽丝·默多克
◆弗雷德丽卡聪明、易怒、聒噪,却令人钦佩。她的形象栩栩如生。我深信,只有非常优秀的小说才能唤起我对她的理解,而且她所有脆弱的愚蠢和错误的判断,我也都曾经历过。——《独立报》
◆拜厄特赋予万物的生动之光让我一次又一次地爱上了语言。她对色彩的描绘让我激动到战栗。——《独立报》
◆拜厄特重新定义了英国小说的高度!——世界文学杂志《巴黎评论》
◆拜厄特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无论书写什么主题,都能不断地吸引我们。——《泰晤士报》
◆我比拜厄特笔下的人物年轻不到10岁,我也生活在这些矛盾之中。——《7th Decade Thoughts》
◆拜厄特的小说深刻、丰富、令人信服。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有缺陷的,有些角色尤其如此,弱点暴露无遗。书中的悲剧因为其可怕的平庸而更加辛酸。——《complet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