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工作特征对员工建言行为影响研究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4771742
  • 作      者:
    高超民
  • 出 版 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高超民,河南濮阳人,工商管理哲学博士,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项目经理。现为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企业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广西边疆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培育)研究人员,百色市铝产业协会副会长。近5年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等权威期刊发表组织行为学相关论文二十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工作游戏化、课堂游戏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为明晰工作特征对建言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以及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的调节效应,本书在梳理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特征对建言行为有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在工作特征对建言行为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等理论假设,使用得到广泛认可的成熟量表设计调查问卷,运用上司下属配对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工作特征各维度对建言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调节技能多样性、工作特征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工作投入调节技能多样性、工作重要性、工作自主性以及工作特征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依据此结果,对组织提出了通过改善工作特征来促进建言、运用好工作投入和工作特征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补位作用、运用好组织支持与岗位技能多样性的补位作用三方面的管理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研究结果显示工作特征的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工作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和反馈均正向影响员工的建言行为。因此,组织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特征来促进员工的建言行为。下面针对工作特征的各个维度提出具体的建议。

    技能多样性方面,组织应依据员工的能力,适度提高其工作的技能多样性程度,使员工可以充分发挥其已拥有或可以拥有的多种工作技能,当然,过高的技能要求,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任务完整性方面,组织应权衡效率与质量,虽然任务分割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降低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外部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组织应避免任务被分割得过于细微,以避免员工“瞎子摸象”,而适度的任务完整有利于员工提出促进性建言和抑制性建言。 

    工作重要性方面,岗位的重要性是难以改变的,但员工对于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却并非不能改变,如上司对工作的关切、适时在公开场合对员工工作重要性的认可表态等,都会提升员工认知到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员工的建言行为。因此,领导者需要深入思考提升员工自身工作重要性认知的有效措施。

    工作自主性方面,组织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升员工工作的自主性。与《孙子兵法》所持有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观点类似,本研究认为,如今组织面临的环境复杂且变化很快,需要员工有充分的自主性来应对不确定的情景,充分的自主性除能提升绩效外,亦会促进员工的建言行为。一般认为,工作自主性易导致怠工、干私活等越轨行为,而目标导向与工作自主性的有机结合,可以既保证员工合理利用其自主性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的绩效,又可以避免员工滥用自主性而产生工作中的越轨行为。

    反馈方面,组织应尽可能从反馈速度和反馈内容上进行改善,以促进员工的建言行为。在反馈方面,电子游戏的反馈机制被认为是其重要的激励机制之一,从积分到进度条,都对参与者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穿戴装备都充分应用了反馈的理念,获得了人们的广泛青睐,如对人们跑步时各项指标的测量,已经成为很多运动爱好者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些使用新技术提高反馈的做法应是组织学习的对象。


展开
目录

目录

1  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标与意义2

13创新之处3

14研究设计4

2  概述6

21工作特征6

22建言行为12

23自我效能感24

24组织支持感27

25工作投入32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37

31理论基础37

32研究假设39

33假设汇总和实证模型49

4  研究设计与试测52

41变量定义52

42量表选择53

43问卷设计58

44试测与问卷修正58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70

51样本描述与初步检验70

52控制变量分析74

53假设检验77

6  结论与展望108

61研究结论108

62管理建议114

63理论贡献116

64研究局限与展望117

参考文献120

附录A 上司问卷147

附录B 员工问卷14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