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132991
  • 作      者:
    周赟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1.本书内容全面、知识准确,时有历史故事佐证,又有场景对话,生僻字词有注音、注释,阅读无障碍。配有图片二十余张。

2.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当下,礼仪之邦的渊源与内涵有重新被认识的需要。可观古代礼仪全貌,从物质载体到形制再到思想内核,都有清晰的介绍。

3.专辟一章介绍日常礼仪,内容包括一般礼仪、孝亲之礼、夫妻之礼、饮食之礼、民间礼俗,延伸至当下,颇具实践意义。

4.本书虽以介绍为主,但不乏价值评判,对古代礼仪的精华与糟粕,作者观点鲜明。

5.趣味性。宾礼中士相见礼的场景对话颇具喜剧意义,古人的“繁文缛节”中有朴拙的卑己尊人的敬畏感。


展开
作者简介

周贇,哲学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已出版专著《中华图像文化史(儒学图像卷)》《张载天人关系新说》《〈正蒙〉诠译》《为天地立心说》《理学家鬼神观念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文明乃礼乐文明,“礼之用,和为贵”。然而,古代礼仪究竟是怎样的?古人要行的都是哪些礼?古人为何要行那些礼?哪些礼是我们需要扬弃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世故是“懂柑‘的中国人谁都离不了的。了解了这些令人看来显得繁文缛节的礼仪,才能明白古代礼仪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和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立足于《周礼》《仪礼》《礼记》等礼经,有典有则,条分缕析,梳理了古代吉、凶、宾、嘉、军五礼全貌,并介绍了相关日常礼仪,从古代延伸至现代,呈现了古代礼仪生活的物质载体和形制,并将谦己尊人的精神内核嫁接到现代社会,对现代人重温礼乐文明,扬弃古代礼仪有一定的建设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节   士相见礼

相见礼就是互相拜访的礼。与今人不同,古人的见面礼节较为繁琐,不是一件随意的事。古人有等级观念,所以士与士相见、士与大夫相见,以及大夫与天子相见,都必须遵守不同的礼仪规定。且为了体现自己的恭敬谦下,如果是同等级的人相见,还要在礼节上故意抬高对方,这就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事实上,这句话也是士相见礼的灵魂所在。

一、 士相见礼相关常识

1.士相见礼的礼物

雉鸡    古人互相拜访时必须送礼,但与今人不同,古人的礼物是要讲寓意的。士人之间互相拜访,所用的礼物主要是雉鸡。之所以选择雉鸡,是因为雉鸡有其独特的个性。雉鸡是一种难以家养的动物,不食嗟来之食,往往抓住后不久便会饿死。《白虎通》描述这种动物说:“士以雉为挚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节死义,不当转移也。”古人认为,雉鸡的这种特性好比高洁之士的品性,故而被赋予了士精神的象征。此外,还有一个技术问题需要一提,即死了的雉鸡容易变质发臭,所以一般夏天赠送的雉鸡都是事先风干过的。

大雁    大夫互相拜访时所赠送的礼物。大雁的特性是“飞成行,止成列”,意即守规矩、能自律,象征大夫在四方供职时,品性优良,恭谨慎独。

羔羊    卿大夫互相拜访时所赠送的礼物。羔羊的特性是群而不党,且能以领头羊马首是瞻。卿大夫的地位尊贵,权力很大,而君主专制最忌讳权贵们结党营私,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与君权的抗衡,从而威胁到政治稳定。羔羊的特性恰好能象征卿大夫紧随君王,群而不党的品质,因此得以被标榜出来。

质言之,古人送礼,讲究的不是礼物本身的价值高低,而是礼物的道德意蕴。凡事皆要突显道德品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取向。

2.士相见礼的意蕴

古人见面不同于今人,即使双方再熟悉,也必须讲究礼仪规矩。所谓规矩,就是遵守等级秩序,等级不同的人该如何相见,等级相同的人又该如何相见。之所以要严明礼仪,一方面出于传统社会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因狎昵而造成公私不分的情况。

传统的士相见礼主要保存在《仪礼》之中,主要包括等级相同者的相见之礼、等级不同者的相见之礼,以及非正式场合下与国君相处的礼仪。等级相同者相见之礼都是双向的,也就是甲拜访过乙后,乙必须回访,以示尊敬,从而充分体现“礼尚往来”。而不同等级者相见,高等级者不必回访。此外,非正式场合下与国君的会面也不可随意,必须遵守规范礼仪,比如向国君行礼的方向,谈话的内容,视线的焦点,都必须遵循既定的仪则。

事实上,《仪礼》所记载的相见之礼不但有些繁琐,甚至有些与今人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比如在先秦,当甲拜访乙时,乙要表示不敢接受甲的登门拜访,要甲回家,等候乙的登门拜访。甲于是坚持要拜访乙,乙则再次表示不敢接受甲的亲自拜访,请甲回家等候。双方再三谦让后,乙才让甲入门。这套谦让的方法放在今天,好像是故意给客人吃闭门羹,似乎很不礼貌,然而在先秦,这却是主人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当宾客向主人赠送礼物时,主宾双方还要三番四次地谦让。授与不受,往来数趟,然后主人才收下宾客的礼物,这在今人看来也颇为不解,但在当时,却表达了士人之间辞让的美德。

总的来说,《仪礼》记载的相见之礼主要是贵族间的礼,在严明等级的同时,突显士人的道德品质,高贵而又谦逊。至于庶人,则不需要遵守这些仪则,这是囿于“礼不下庶人”的历史局限。

随着时代变迁,庶人是否要讲礼,也被认为是件重要的事。明代洪武五年(1372),太祖朱元璋特别为庶人制定了相见之礼,洪武十二年(1379)又进行了补充。明代涉及庶人的相见礼规定:凡是乡里序齿,或民间士农工商各种人等平时相见、宴请或节日拜访,年幼者应该先向年长者行礼。在座位次序上,年长者当居上。而后又有所补充,规定退休官吏只有在宗族、外祖家和妻家序尊卑时行家人礼;若设宴,则必须单独设一席,不许坐于无官而年长者之下。退休者相见,应当依照原有之官位高低排序。官位相同,则按照年龄排序。退休者与异姓无官者相见,只受礼而无需答礼。庶民拜访退休官员,应行官礼。如有侮辱退休官吏的行为,当依法治罪。显然,在补充规定中,国家权力被置于绝对地位,官员与庶人通过礼仪被严格区别开来。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规定:凡子孙弟侄甥婿见尊长,学生、徒弟见师父,奴婢见主人,若久别,当行四拜礼;若近别,行作揖礼。此外的亲戚长幼,若久别,则行二拜礼;若近别,则行作揖礼。

不难看出,明代为庶民制定的相见礼仪,虽名为礼仪,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引导庶民更有“礼貌”,其本质只是要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因此从其礼仪的气韵上来看,便远不及先秦士人相见时那般庄重而典雅了。

二、 士相见礼仪

1.士与士相见之礼

士携带雉鸡拜访另一位士。

当宾客到主人家大门口求见时,首先将雉鸡的头朝左捧着,说:“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某某一直想来拜见您,但无缘实现。今日我很荣幸能按照您的吩咐来见您。”)

主人自谦地说:“某子命某见,吾子(吾子,古时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某某曾命某人前去拜访您,您却屈尊前来。还请您回家,某某将亲自登门拜访。”)

宾客回答说:“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您的命令,某某实在不敢当,还请让我见一见您。”)

主人再次自谦地说:“某不敢为仪,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某某不敢和您客套,还请您一定回家,我立刻登门拜访。”)

宾客也再次回答:“某不敢为仪,固以请。”(“我也不敢和您客套,请一定让我见到您。”)

主人于是答应客人的请求,说:“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称挚,敢辞挚。”(“我的坚持,未得到您的准许,我马上出门迎接您。听说您带了礼物,实在不敢当,还请收回。”)

宾客自谦地说:“某不以挚,不敢见。”(“若不带礼物,是不好意思来见您的。”)

主人客气地回答说:“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我实在不值得您送大礼,还请收回。”)

宾客则更客气地说:“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不携带大礼,我实在不好意思见您,还请您一定要收下。”)

主人于是答应收下礼物,说:“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我坚持不收礼,但未得到您的准许,岂敢不从命!”)

一番谦让的话说完以后,主人正式在大门口迎接宾客,双方互行再拜之礼。

主人作揖,请宾客入内,自己从右侧门进入,宾客则捧着雉鸡从左侧门进入。

主人在庭中,行再拜之礼,准备接受礼物。宾客则行再拜之礼,奉上礼物。

礼毕后,主宾双方才能自由交谈。

当宾客准备返家时,主人送宾客到大门外,双方行再拜之礼,然后告别。

出于礼尚往来,拜访之礼后,主人必须择日回访,回访时所送的礼物就是原来的那个雉鸡。

此时,原来的主人登门,说:“向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您曾屈尊光临寒舍,使某人能见到您。此次前来,请允许某人把雉鸡还给您的傧相。”)

此时的主人自谦地说:“某也既得见矣,敢辞。”(“某人与阁下已相见过,不敢劳烦阁下登门,还请阁下收回礼物。”)

此时的宾客也自谦道:“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我也不敢劳烦您见某人,只是请允许我将礼物归还您的傧相。”)

主人再次自谦地说:“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某人与阁下已相见过,实在不敢劳烦阁下登门,再次请阁下收回礼物。”)

此时的宾客继续自谦地说:“某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某人不敢以还雉鸡的事打扰到您,所以再次请您的傧相能收回礼物。”)

于是主人答应客人的要求,说:“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某人已经一再推辞,但得不到您的准许,岂敢不从命!”)

于是宾客捧着雉鸡入门,与主人在庭中行再拜之礼后奉上,主人行再拜之礼后收下。

当宾客要返回时,主人送宾客至大门外,行再拜之礼后辞别。

2.大夫相见之礼

大夫(又称下大夫)相见时,带着雁作为礼物。雁的身上裹着有纹饰的布,用绳索系住脚。和士相见时捧雉鸡的方式一样,大夫要让雁的头朝向左方。

大夫拜访与回访时的礼节与士相见时的礼节一样。

卿大夫(又称上大夫)相见时,带着羔羊作为礼物。羔羊也是用绘有纹饰的布包裹起来,四足要两两相系,且绳子要在羔羊背上交叉,再径回胸前打结。捧羔羊的方法和前两种一样,使羊头朝左方摆。

卿大夫拜访与回访的礼节与大夫及士相见之礼节也是一样的。

3.等级不同者之间的交往礼仪

新臣见国君之礼。新臣入朝,初次见国君时,要携带挚作为礼物。随着越来越走近国君的堂下,容貌要表现出越来越恭敬的样子。

士大夫见国君之礼。士大夫首次见国君时,要把礼物放在地上,不能直接交给君王。士大夫需再拜并叩首,国君则以一拜之礼作答。如果不是首次见面,则国君不必还礼。

庶人见国君之礼。庶人见国君,一般发生在国君巡行或田猎的场合。庶人以鹜作为礼物,见国君时,进退必须疾走,以示敬意,而没有过多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国君在接见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时,可以接受对方的礼物,但不必回访,也不必把礼物再送回去。

如果是外邦之臣见国君,其基本礼仪是一样的,只是在礼毕后,国君要派使者将进献的礼物再送回外臣处。使者要说:“寡君使某还挚。”(“寡君派我将礼物奉还阁下。”)外臣则回答:“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辞。”(“君不愿以外臣为臣,不敢推辞。”)于是,再拜叩首后收下礼物。

士拜见大夫时,除了常规的礼仪外,因为地位差异而有特殊的规定。如士初次登门拜访大夫时,大夫不必到门外迎接。士进门后,大夫只需向士行一拜之礼。当士告辞时,大夫以再拜之礼送别,但无需送至大门口。

至于士给大夫赠送礼物的礼仪,比起同等级间的送礼与还礼有更复杂的讲究。按照对等的士相见礼规范,宾要三次献挚,主人则要三次辞挚,但最后主人还是要收下礼物,等到回访时再送还。然而,当士为大夫赠送礼物时,如果大夫接受礼物而不回访、还挚的话,就会有僭越国君礼之嫌疑;但如果回访、还挚的话,又等于是矮化了自己的等级。为了避免这一尴尬,当宾主在三次礼节性地献挚与辞挚后,大夫最终不接受礼物。

4.燕见之礼

燕见就是非正式场合下的私人会面。虽然是非正式场合,但也必须以君南面为正。燕见时,如果国君恰好不在南面之位,则要取国君在正东面或正西面时行礼,切不可随意选取角度行礼。

燕见时和国君交流,其谈话的内容应该总是围绕君应当如何使用臣下来进行。另外,与卿大夫交流时,应该总是围绕如何事奉国君的话题;与长辈交流时,应该主要围绕如何教育子弟的话题;与年轻人交流时,话题应该始终围绕如何孝悌于父母兄长;与普通人交流时,主要讨论忠信慈爱与为人处世;与士以下的官吏交流时,应该多谈论如何忠诚守信。

在与卿大夫交谈的过程中,视线应当始终落在对方的脸上,意思是密切观察对方的神色,做好应答的准备;回答完以后,将视线下移到卿大夫的胸前,意思是给对方思考的时间,以示尊重;谈话结束,再次看着对方的脸颊,意思是等待对方对自己的肯定。谈话时,眼神不可游移,必须全神贯注。如果是与父母交谈,那么目光可以游移,但切不能高过其面部,也不能低于腰带。高过父母的面部,显得高傲,是为不敬;低于腰带,显得忧愁,会让父母担忧,是为不孝。如果对方不再说话了,若他站立,就看着他的脚;若他坐着,就看着他的膝。

陪同在国君身边时,如果国君打哈欠或者伸懒腰,并询问时间早晚的话,就要及时问侍从饭菜是否准备好了。如果国君不能安坐,显得有倦意时,可以请求告退。如果是在夜晚陪坐的话,当国君询问时间或要吃荤腥解乏的话,也说明他有倦意了,此时应该请求告退。

和国君一起饮食时,要等国君先祭祀,然后在国君开动前对每种菜肴都遍尝一口。等到国君命令可以饮食时,方才饮食。如果当时膳宰在场的话,则由膳宰遍尝饮食,然后等待国君的命令。如果国君赐酒,臣子必须离席,对君再拜叩首,接受酒爵,献祭,然后饮尽,待国君饮尽后,把空酒爵交还侍从。退席时,跪着取鞋,然后退到隐蔽处穿上。如果国君要相送,应该立刻回答:“君无为兴,臣不敢辞。”(“请您不要相送,否则我不敢告辞了。”)国君若坚持下堂相送,那么不敢回头再次告辞,径直出门去。


(摘自第四章《宾礼与嘉礼——君子之道》)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华传统礼仪概说


第一节   礼经


一、 《周礼》


二、 《仪礼》


三、 《礼记》


第二节   仪式


一、 仪式与道德


二、 仪式与政治


三、 仪式与宗教


第三节   礼器


一、 权力的象征


二、 身份的象征


三、 德性的象征


四、 祥瑞的象征


第四节   礼服


一、 礼服的制式


二、 礼服的品秩


三、 礼服的使用


第五节   礼乐


一、 音乐与人心


二、 音乐与道德


三、 音乐与政治


四、 音乐与礼仪


 


第二章  吉礼——敬天法祖


第一节   吉礼概说


一、 天神


二、 地示


三、 人鬼


四、 圣贤及其他鬼神


第二节   祭天之礼


一、 祭天之礼相关常识


二、 祭天礼仪


第三节   祭祖之礼


一、 祭祖之礼相关常识


二、 皇室享太庙之礼仪


三、 品官享家庙之礼仪


第四节   祭社稷之礼


一、 祭社稷之礼相关常识


二、 祭社稷之礼


第五节   祭孔子之礼


一、 祭孔之礼相关常识


二、 祭孔仪式


第六节   其他重要吉礼


一、 祭历代帝王之礼


二、 祭城隍之礼


三、 祭厉之礼


 


第三章  凶礼——慎终追远


第一节   凶礼概说


一、 丧服制度


二、 丧服的制作


三、 丧礼的意蕴


第二节   士丧礼


一、 士丧礼相关常识


二、 士丧礼的流程


第三节   既夕礼


一、 既夕礼相关常识


二、 既夕礼的流程


第四节   士虞礼


一、 士虞礼相关常识


二、 士虞礼的流程


第五节   荒礼


一、 荒礼相关常识


二、 荒礼的具体措施


第六节   其他重要凶礼


一、 札礼


二、 灾礼


三、 禬礼


 


第四章  宾礼与嘉礼——君子之道


第一节   宾礼与嘉礼概说


一、 宾礼相关常识


二、 嘉礼相关常识


第二节   聘礼


一、 聘礼相关常识


二、 聘礼的流程


第三节   士相见礼


一、 士相见礼相关常识


二、 士相见礼仪


第四节   冠礼


一、 冠礼相关常识


二、 冠礼仪式


三、 冠礼余论


第五节   婚礼


一、 婚礼相关常识


二、 婚礼仪式


三、 拜舅姑仪式


四、 婚礼余论


第六节   乡饮酒礼


一、 乡饮酒礼相关常识与意蕴


二、 乡饮酒礼仪式


第七节   射礼


一、 射礼相关常识与意蕴


二、 乡射礼的流程


 


第五章  军礼——国之威仪


第一节   军礼概说


一、 军礼相关常识


二、 军礼的意蕴


第二节   祭军神之礼


一、 祭旗纛之礼


二、 其他军神祭祀


第三节   出征与誓师之礼


一、 天子亲征之礼


二、 遣将出师授节   钺之礼


三、 誓师之礼


第四节   凯旋与战败之礼


一、 献俘奏捷之礼


二、 论功行赏之礼


三、 师不功


 


第六章  日常礼仪——自卑而尊人


第一节   一般礼仪


一、 自我约束


二、 与人相处


三、 与父母相处


四、 与师长相处


第二节   孝亲之礼


一、 养老的意义


二、 事亲的做法


三、 孝亲的原则


第三节   夫妻之礼


一、 女德的两面性


二、 各自约束,共同维护


三、 夫唱妇随,情投意合


第四节   饮食之礼


一、 菜肴的陈设


二、 饮食的流程


三、 饮食的规矩


第五节   民间礼俗


一、 祝寿


二、 婚礼


三、 丧葬


四、 其他礼俗禁忌


 


第七章  中华传统礼仪余论


第一节   重要奠基人物


一、 周公


二、 孔子


三、 荀子


第二节   重要礼学著作


一、 《颜氏家训》


二、 《书仪》与《家范》


三、 《仪礼经传通解》与《家礼》


第三节   礼仪的源起与意义


第四节   礼仪的基本功用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