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席:品精不厌
点茶流动生活的美学
宋代的品茗是一种点茶法的创意设计,其意象传达,指涉为一种精致的品茗方式,表现了两宋在文化发达的一种盛世,更是生活艺术中的一种美学体验。
传世的诗词字画,留下供今人赏味的宋代吃茶法的极致品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传宋徽宗绘的《十八学士图卷》和另一幅传由刘松年绘的《撵茶图》,在考证绘画作者年代至今仍未有定论,但两图皆写真宋代品茗时的精致表现。《十八学士图卷》《撵茶图》均是描绘文人雅集,啜茶点茶。两点茶图画有备茶、吃茶的场景,图绘多项茶器和布局情景是一种寄语郊野的茶席活动,《十八学士图卷》中绘的茶器黑漆茶托、建窑茶盏、水注汤瓶、水甕、放置茶器的都篮……《撵
茶图》中的茶器有茶磨、茶帚、拂末、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水盂、提梁等,多项茶器组合呈现出宋代品茗茶席的极致。
斗茶的羞耻心
同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赵伯骕(1124 ~ 1182,字希远)绘《风檐展卷》确切点出宋代文人生活四艺。点茶、挂画、插花、焚香,画中主角坐几榻悠闲自得,等待茶童送来茶器,茶童托盘上绘着黑漆茶托、茶盏、水注,这些正是宋代点茶必备的茶器。
另一幅无款绘著的《文会图》则具体描绘在林中屋内,宾主三人对坐的小型茶会场面,主人备着三只黑漆茶托、青瓷茶盏,旁有茶童熁盏洗器,为客人与主人间的一场斗茶做着准备。
宋代茶席带来的精神愉悦,在于画中有画的视觉效果,有诗的意境传诵千年。范仲淹(989 ~ 1052,北宋文学家,字希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提到:“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此诗具体描绘了斗茶的场景。斗茶讲究用水,便命人用瓶打来扬子江中泠水;斗茶宜用“绿尘飞”般的茶末;斗茶需用建窑所产的紫黑茶盏。因此,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最为要用。”
范仲淹的这首诗道出了宋时斗茶分高下,以斗茶分出品第高低的盛况。范仲淹诗中说,斗茶胜了得意若成仙;败了羞耻心如降将的得失,也正反映了斗茶的社会价值!当然,品茶自赏,才不论长短是非,而来自独茗的心静,则又大大引发了诗人和茶的精神交欢。
品茶忆故人
林逋(968 ~ 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杭州市〕人,隐居西湖孤山)《尝茶次寄越僧灵皎》诗云:“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恰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瓶悬金粉师应有,箸点琼花我自珍。清话几时搔首后,愿和松色劝三巡。”“静试”是诗人单独试茶,见茶受水后淳淳发光,一如西湖雪景。对湖独饮的寂寥,自然会想起越中的大师,不知何时方能相聚,促膝清谈,搔首吟诗。他用小巧的笔法来写自己幽静的隐居生活。这正是品茗茶席带来的生活情趣。
了解了这种生活方式或是生活情趣,才不至于将其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奢华行为,或是虚无缥缈的无意义活动。今人为何要重新拾回宋代“浮花泛绿乱于盏”的一种斗茶盛况?是是非心太重才
有的胜败论高低,而斗茶的价值是一种通过去拂的凝定,屏神练气,进而成为精神的修为,这也是在多元的社会发展中,通过对内在自我的认知,在茶席活动中展现多元身份的认同。
沉敛后的修炼
学习了来自中国宋代的茶道,维持在多元社会中的自我认同。在特定的点茶方式中所进行的品茗行动的背后,是具体生活的行动,而非一时的品茗形式。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基本主张。以讲究的品茗方式,来体验每一回的击拂茶汤,体会细微之处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自我的掌控,是身心主客的结合,并获得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再确认。这也是多元社会下自我生活的自我管制。过自己的生活,要活出风格,而生活风格的习作是日常生活常会发生的事。生活风格不只是名流人士的专属,通过学习宋代的品茗艺术,其实就是一种现代生活风格的学习,摆出宋代沉敛特质的茶席,亦为内化修持的修炼。
宋代茶席的爱现
现代生活不断地被不同的意见左右,掺杂着开放性与不确定性,而失去原有清楚的自明性。现代人因运这种情境可发展出的生活方法,就不能忽略生活风格中的意象传达。
宋代点茶,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的(expressive)、可以直接被观察的活动,其中的意象传达,就像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爱现”,但点茶并非单纯的动作展示,而是在操作竹筅击拂茶汤时人的意识。从注水的提气,到击拂的轻、重、缓、急,拿捏稍有不慎,就会坏了茶汤的好滋味。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主张,等同于一种个人的意象再现,但也常常流于一种门面的粉饰,成为一种生活具体化的景致,就像日本茶道表演,已具备一种观光的价值。
事实上,意象传达(presenting image)可以是个人生活风格的特质,宋代的吃茶法正是当时文人雅士生活风格的一种意象传达。今日重现宋代点茶现场,面对茶盏、水注等茶器,发微意象传达如何建构古器今用的茶席,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期待。
古典美如何影响现代美
以美的生命作为志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品茗的志趣中发展出的体验取向,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言行。在消费领域中,美感价值成为优先的考量,而实用价值反而成为其次。如:一个茶席的装置,其空间运用,只是为了一次性的茶道表演,在这样的共同美感体验中所形成的体验群体,就形成了一种社会生活圈,一款美学经验的积累。
美感是被主体创造出来的,否则便不会有美的体验与感受。在流失的宋代品茗方式中,整个茶席从水注、茶盏、茶碾到茶人的穿着,都提供了一种美学的图式,它可能是一种尊贵的文化,也可以是一种动感的平凡。在不同的体验取向中,区分出不同的美感群体。现代人在不同的美学体验中,去理解现代社会的美感。
令人心动的游戏
消费者追求生活风格,主要是为了“愉悦”的享受。宋代品茗,经过竹筅击拂所产生的汤花,以及所用的茶盏,都显示出在品味的引导下,希望从一个鹧鸪斑或是玳瑁斑中获得一种愉悦的想望。这是一种吃与养生的联结,也是由具象品位注入抽离精神的愉悦,在茶盏图像里凝聚赏美同好的集结。由于这样的体验,会驱使一群有共同认知的爱好者感到心动。茶盏的釉色变化,引动宋代诗人对茶盏感动的记录。在茶事活动中,文人雅士不断对烧结釉变的茶盏加以歌颂。惠洪(1071 ~ 1128,北宋诗僧,又名德洪,字觉范,一说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无学点茶乞诗》:“点茶三昧需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杨万里:“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黄庭坚(1045 ~ 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治平进士)《满庭芳》:“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周紫芝(1082 ~ 1155,字小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摊破浣溪沙》:“醉捧纤纤双玉笋,鹧鸪斑,雪浪溅翻金缕袖。”
上述四段诗文都诉说着独特的鹧鸪斑茶盏令人心动的纪事。诗人说“雪浪”指的是点茶击拂出的白色汤花,记录了茶汤在鹧鸪斑、金缕袖中翻滚的芬芳。
视觉系的愉悦体验
茶盏中跳动的茶汤叫诗人难以忘怀,留下诗词,这也是今人从诗中找寻往日情怀的根据。陶穀(903 ~ 970,字秀实,宋官至礼部尚书,著名文人)在《清异录》中说:“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对点茶活动而言,茶盏是活动的核心,茶盏釉色为点茶带来品饮的视觉享受。宋诗句传达昔日黑釉建盏动人心弦的谱曲。黑色茶盏具有衬托白色乳花的效果。宋代茶具多采用茶盏,茶色既然是白的,自然以黑色的茶盏最适宜,如此一来色调分明,利于品评。黑釉茶盏的烧制在宋代得到极大的发展。今人茶席应用单色对比的凸起,宋代茶人很有经验。蔡襄在《北苑十咏》的《试茶》中写道:“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好玩又实用的建盏
蔡襄《茶录》写:“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说明建盏兼具娱乐及实用的双重功能。宋徽宗(1082 ~ 1135,河北涿州人,字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大观茶论》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玉毫条达者”即指兔毫盏。
茶盏因黑色可以衬托茶汤的白与绿,茶盏胎土厚可保温,有利茶温汤度的维持,是同期间其他窑址所产茶盏无法比拟之处,建盏便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连皇帝也难敌建盏的魅力。
点茶主秀黑釉建盏
宋代吃茶法中讲究用蒸青的绿茶,能够让蒸青绿茶发挥最佳效果的则是黑釉茶盏。茶和茶器相互烘衬,像一场舞台设计,也是灯光聚焦宋代茶席所在。黑釉茶盏成为今日中、日两国茶人心中的梦幻逸品。黑釉茶盏颜色黑,容易让茶汤和茶末的色彩表现出来,其间,福建建阳窑茶盏的细部设计发挥着妙用。手持宋代的茶盏,击拂出一碗抹茶,这时才发现原来蒸青绿茶淡雅中竟有令人
惊艳的浓稠。要想达成这种赏心乐目的效果,必在击拂过程中用心体会,领略茶盏、茶筅与茶末的关系,才能让茶盏、竹筅与茶末相互激赏,达成曼妙汤花,得其真味。宋代品茗活动的活络,除了聚焦在品赏茶汤的甘甜滋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点茶活动带来娱乐效果。文献记录显示,宋代点茶已自成体系,其中以蔡襄的《茶录》最具代表性。《茶录》规范了点茶程序,统一了人们的茶道方法和审美标准。蔡襄既是治理一方的官员,又是享誉书坛的宋四大家之一,纯然一文人学士。他总结了民间茶道,进而上书进奏,贡致朝廷,也自然为文人们所习仿。蔡襄《茶录》中
的点茶道可以说是宋代茶道的主流。
宋代点茶怎么点法
蔡襄的《茶录》说明点茶程序;但点茶名称出现了不同称谓,今人须厘清所谓“点茶”“试茶”“斗试”“烹点”等,指的都是点茶活动。那么,点茶活动应具备哪些程序才是完整的?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对点茶过程都有翔实的叙述。归纳上述两人所说的点茶程序,应具备:一、炙茶;二、碾茶;三、罗茶;四、候汤;五、盏;六、点茶。
宋代吃茶法的七汤程序
第一汤 是调膏后的第一次注汤,先注汤,再持筅击拂。注汤时“环注盏畔,劫不欲猛”,让沸水沿茶盏内壁四周而下,顺势将调膏时溅附盏壁的茶末冲入盏底。持筅的一手以腕绕茶盏中心转动击打,点击不宜过重,否则茶汤易溅出盏外。此时击起粗大气泡,稍纵即逝。由于内含物溶出不多,“茶力未发”。因此用水不宜过多,击打不必过于用力,时间不宜过长。
第二汤 注汤落水在茶汤面上,汤水急注急停,不得滴沥淋漓,以免破坏已产生的汤花。此时竹筅击拂用劲,持续不懈,汤花渐换色泽(因汤花不多,可见到竹筅击起的茶汤色泽)。
第三汤 注水方法同上。击拂稍轻而匀,汤花渐细,密布汤起, 缓缓涌起, 但随注水,汤花破灭下降,或“破面”见茶汤,此时乃需用力击打,以保持汤花满面完整。
第四汤 注水要少,竹筅转动幅度较大,速度减慢,汤花开始云雾般升起,随着击打,汤花涌向盏缘。击打停止,汤花回落涌向中心升起。
第五汤 注汤可适当多些,击拂无所不至。若因注汤而使汤花未能泛起,则需加重点击,至汤花细密,如凝冰雪。
第六汤 点于汤花过于凝聚的地方,运筅缓慢,可轻拂汤面,轻过六次点击,注水已达六分至八分,在不断击打中汤花盈盏欲溢。
第七汤 视茶汤浓度而定,可点可不点,注汤量以不超过盏缘折线为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