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丹心报国:郦波评说于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864004
  • 作      者:
    郦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著名学者郦波教授慷慨激昂,解读救时宰相于谦!阎崇年、王立群、钱文忠、鲍鹏山等文化学者联袂诚意推荐!
  本书内附精美插图和郦波教授精彩点评。

展开
作者简介
  郦波,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教师,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上的于谦,是一个“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救时宰相。
  有人说他有胆有识,能够挽狂澜于即倒;有人说他不但气质出众,而且口才过人;也有人说他性格固执,结怨朝臣,“不会站队”;是“丹心照日月”,还是“朝中一顽石”?一代名臣,为何却在六十岁时遇害于菜市口,成为千古奇冤?
  百家讲坛著名学者郦波教授潜心钻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于谦以丹心报国,不愧为一代名臣、救时宰相!
  于谦(1398-1457),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青年时代曾写下“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著名的《石灰吟》诗篇。在30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在明正统十四年(1436年),身为兵部尚书,率军大败入侵的瓦刺人,到得北京保卫战的全胜,被《明史》称赞为“英迈过人,历事三朝”“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作者郦波在尊重史学学术规范的前提下,以通俗和幽默的笔法,用生动的语言,还原了一个鲜活的于谦。

展开
精彩书评
  于谦诗云:“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忠肃集》卷十一)高雅、简朴、阅读和勤勉,是于谦的高尚境界。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

  工于谋国而不屑谋身。
  ——河南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王立群

  于谦的胆略和公心为人折服,他是一位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千古名臣。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钱文忠

  郦波是感情细腻的人,这样的人才写得出感性的历史,感性的历史才有趣、有味、有料、有益。
  ——上海电视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鲍鹏山
展开
精彩书摘
  说话也是生产力
  宣宗皇帝名叫朱瞻基,因为他特别喜欢斗蛐蛐、斗蟋蟀,所以民间又称他是“促织天子”。
  当然,明代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皇帝,比如后来的明熹宗被称作“木匠皇帝”,就是因为他特别喜欢干木匠活儿。皇帝也是人,有些业余爱好没什么关系,这不能成为我们评判他是不是个好皇帝的标准,看他是不是个好皇帝,关键还得看他治国的水平。
  像明宣宗虽然被叫作“促织天子”,因为斗蛐蛐,也有过劳民伤财的事儿,但总的来说,他在明代的历史上还是一个难得一遇的好皇帝。
  宣宗是明代的第五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也是所有孙子里朱棣最喜欢的一个。这一点很关键,这基本上决定了明王朝的历史在数十年内遭遇了两次看上去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一个问题,也就是继承人的问题。
  当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喜欢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但朱元璋同时又很喜欢自己的四儿子,当时的燕王朱棣。而朱允炆的父亲死得早,所以朱元璋也有改立朱棣为继承人的想法。可当他有一次当着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这个意思的时候,翰林学士刘三吾对他说:
  “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明史·刘三吾传》)
  也就是说你要改立老四,那老二、老三看着不眼热啊,等你一撒手归了天,他们兄弟非打起来不可,你这大明江山可就难保了。况且你那个皇长孙朱允炆聪明伶俐,天下百姓早就认可了他,皇上不要把继承人改来改去,只管按长子长孙继位的原则执行下去,大明朝自然无忧。
  听了这话,朱元璋才下定决心,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但有人不干了。
  谁呢?
  当然是也有希望做继承人的人,当时的燕王朱棣。
  在朱元璋死后,在建文帝登基之后,燕王朱棣兵变,跟自己的侄子争起皇帝的宝座来了。双方打了四年,史称“靖难之役”。最后,还是当叔叔的膀子粗,终于从侄子手里抢来了皇帝的宝座。于是,大明王朝就有了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朱棣后来也面临一个继承人的问题,而且局面跟当初他自己的经历极为相似。
  朱棣按照立长为储的原则,应该立自己的大儿子,也就是宣宗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皇位的继承人。但朱棣更喜欢自己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勇猛善战,在尚武这一点上朱棣觉得他跟自己很像。而大儿子朱高炽文弱多病,朱棣不怎么喜欢他。
  就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朱棣跟他爹朱元璋一样,又找人帮自己拿起主意来了。这时候有一个比当年的那位翰林学士刘三吾更厉害的人物出现了。
  说他比刘三吾更厉害,是因为他不像刘三吾说的废话那么多,他只用了三个字就摆平了这件麻烦事儿。
  这个比刘三吾厉害得多的人物就是大明王朝赫赫有名的第一才子解缙,而他面对着朱棣该立哪个儿子为接班人的这个巨大的疑问,避而不答,只颇有感慨地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这真是一字千金啊。朱棣问他应该立哪个儿子好,他却回答说皇上您有个好圣孙,那也就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你要往远里看,别看现在你觉着老大不如老二,但老大家有个好孙子啊,这个孙子可是天下人共认的明主,这事儿该立谁为继承人,那还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嘛。
  刚好,朱棣一直特别喜欢朱瞻基这个孙子,听了解缙这话,立刻下了决心,立老大朱高炽做了皇位继承人。后来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就是大明王朝的第四任皇帝明仁宗。
  可仁宗皇帝身体不好,在位仅仅十个月就驾崩了。这一下,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人当然跟当年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一样——年幼的侄儿接班登基,而实力雄厚的叔叔眼见着就可以抢班夺权了。
  于是汉王朱高煦企图让历史重演,他也想依葫芦画瓢再唱一出“靖难之役”,于是他在山东起兵造反。
  但我们说,历史是会有惊人的相似,可历史绝不会简单地重复。当叔叔的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叔叔,因为朱高煦没有朱棣当年膀子粗、实力硬;而做侄儿的也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侄儿,因为朱瞻基比当年的建文帝要膀子粗、实力硬,关键他还下得了狠心,不像当年建文帝那样有妇人之仁。
  刚刚登基的宣宗皇帝朱瞻基当机立断,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征讨自己的叔叔汉王朱高煦,结果一战而大获全胜,彻底把自己的叔叔给打趴下了。
  宣宗御驾亲征,带的全是朝中重臣,可临行前还特别指定都察院的小小七品监察御史于谦也要随驾扈行。
  这一下很多人都不理解。大家心里说,这芝麻粒儿大的小官跟着去干吗呢?他一个七品小文官,武不能上场打仗,文不能出谋划策,况且于谦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宠臣,啥事儿他也挨不上边儿啊!你说皇上这是错了哪根筋了,千里征战,干吗非要捎带着这个小人物呢?
  宣宗自有他的道理。
  明宣宗在乐安,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广饶大败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之后,命他的叔叔出城投降。朱高煦一看大势已去,只得出城投降。但他毕竟是输给了自己的侄儿,输了这场仗,输不起这个人;输得起这个人,输不下这口气。所以他投降归投降,但出得城来居然还是一副死不悔改的样儿。
  这时候那个被所有人忽视的小人物出场了。
  宣宗派于谦到阵前参加受降,并要于谦当众口数汉王朱高煦的罪状。这一下,大家才知道,原来宣宗带于谦随驾扈行,是要他来做“发言人”的,当然不是新闻发言人,而是外交发言人。
  于谦自个儿也没料到宣宗这么信任他,居然派给了他这么一个重要的活儿。搁着别人临场受任,这一下就得蒙了,因为就算是口才好,那也得先打个腹稿啊!现在朱高煦这边儿一出城,于谦立马就得上前骂他,这骂人的水平那得多高啊。就算是骂神出世,那也得稍微酝酿片刻吧!
  可于谦不愧是大明朝不世出的奇才,他没有丝毫的怯场,把他那高大魁梧、英俊挺拔的身材往两军阵前一杵,张口就是一篇奇文。
  因为是即兴演说,当时也没录音机,所以这篇奇文当时是个什么样儿,我们现在也看不到了。但这篇奇文的演说效果却被很多史料记载了下来。
  于谦这段吊民伐罪的正义之词说得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刚开始汉王朱高煦还抬着头听,听着听着就低下头了,再听下去说是站都站不住了,听到最后,这个曾经张狂一世的汉王朱高煦居然伏身于地,战栗不止。
  《明史》对这一盛况的记载是:“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明史·于谦传》)
  就是说于谦的口才实是太好了,当时就凭三寸不烂舌、两行伶俐齿,再加上浑然正气、一身霸气,居然就把当时不可一世的朱高煦给说趴下了,而且趴在地上还浑身打哆嗦。
  这一下受降城下全场皆惊。因为这番话不光是朱高煦一个人在听,大家都在听。听得最高兴的就是宣宗皇帝,他龙颜大悦,事后重赏了于谦,赏赐的居然跟朝廷重臣的级别一样。
  现在大家都知道皇上为什么要带这个七品芝麻官来了,而我们说宣宗可以算得上是于谦的一个忠实粉丝,这个评价,怎么样?不假吧!
  因为宣宗对于谦这种特别的欣赏,才进入官场没几年的于谦就这样获得了一个特别的机会。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求学威龙
一半是人才,一半是刺头 / 002 十七岁时那首诗 / 009 做最好的自己 / 015 被命运押注 / 020
第二章 怀才“有”遇
考砸了 / 028 靠的是气质 / 033 说话也是生产力 / 041
第三章 晋豫十八年
粉丝皇帝 / 050 新官上任三把火 / 052 一年两度太行山 / 062
第四章 两袖清风
对手是个暴发户 / 066 没把对手当回事 / 072 被逼上绝境 / 077
第五章 土木堡之变
历史遗留问题 / 082 千年第一蠢 / 086 一个极其要命的命令 / 093
第六章 群臣斗殴
皇帝被捉了鳖 / 098 给我挺住 / 102 朝廷乱成一锅粥 / 106
第七章 运筹帷幄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 118 又立了一个皇帝 / 123 奇货不可居 / 126
第八章 北京保卫战
统一思想 / 136 宣传很重要 / 141 伏击圈灭敌 / 143 拉锯战 / 146 出奇制胜 / 149
第九章 英宗复辟
廉洁好干部 / 156 两个皇帝打起来了 / 163 南宫复辟 / 169
第十章 父亲、儿子与丈夫
“被阴谋”的好人 / 180 儿女情长 / 184 千古奇冤 / 191 林则徐的评价 / 197
附录:于谦大事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