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现代化与环境治理模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99474
  • 作      者:
    刘立波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立波,社会学博士,东北电力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专业负责人。兼任吉林省社会学会理事、吉林市社会工作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灾害社会工作。参与、主持国家、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多项。先后在《中国青年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工作》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与以往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不同的另外一种极端做法,即牺牲经济利益来保护自然环境,致使社会公众利益受损。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共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起源于西方的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相得益彰,通过技术创新和环境政策的调整能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生态转向,该理论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有鉴于此,首先,该选题在梳理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我国传统社会中蕴含的生态现代化思想,并厘清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其次,该选题在对生态环境建设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西方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再次,该选题深入探讨生态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问题,从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等三个层面,指出二者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问题。最后,该选题基于东北老工业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构建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以为我国相似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引。
展开
精彩书摘
  《生态现代化与环境治理模式研究》:
  1.德国的生态现代化实践
  在历史上,德国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即环境问题被忽视、环境意识显现与提升、环境政策转型与绿色化的若干阶段,但目前德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状况最好,较早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其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第一,环境立法与环境教育相得益彰。德国是欧洲最早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国家之一,其环境立法完备具体,环境标准细致严格。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8000多部,实施欧盟的相关环保法规约400余项,完备且严格的环境立法为德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化保障;德国良好的环境质量还得益于全面而有效的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德国环境教育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联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推进环境意识和道德内化为公民的环境素养。一方面,德国以"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为理念,加强了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先地位,并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创新环境教育方式,积极开展和推进户外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环境教育的时效性。例如,德国政府充分利用环保协会创建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中心等资源,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第二,环境运动与政治绿色化相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的环境治理经历了从民间环境运动到环境保护合法化、制度化的过程。环境议题最初围绕核能等生态灾难展开,以道德抗议、大众动员和暴力冲突为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具体议题性等特点。随着公民社会组织数量的剧增,这些组织成立了联盟并开展联合行动,使得环境运动范围逐渐超越地方性和行业性;成立于1980年的绿党于2002年成为德国执政党,该党在发展战略上明确把生态现代化确立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并据此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环境政策。伴随着国家政治的不断绿色化,德国环境运动也经历了从环境冲突到制度化,从对抗到合作的战略变化,公民自发参与的环境运动成为推动政府做出绿色决策的最重要力量。
  第三,预防、致污者付费与合作原则相结合。德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把环境保护视为其政治生活中优先考虑的事务。同时在环境政策上坚持三个基本原则:预防性原则、致污者付费原则和合作原则。其中,预防性原则要求环境治理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过程治理和综合治理,改变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环境治理观念,体现了环境治理对科技手段的重视。为此,德国政府采取了多种补偿与资助措施,激励生产技术、环保技术创新,以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致污者付费原则要求谁污染谁赔偿,政府规定工业部门和企业必须为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承担后果,把排污者治理污染的责任转化为一种经济支付形式,这种市场经济手段产生了良好效果,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进行了能源税、电力税、汽车税等生态税费改革,建立了碳交易体系,加大了对企业排放物的管理,促使企业和民众更加节约能源,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从合作原则来看,德国的环境治理重视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为此国家建立了高效、合理、有效的环境治理结构。首先,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环境立法方面展开合作,各方对环境问题的立法权限和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区分。
  ……
展开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产生
一、生态现代化的内涵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章 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先驱及其主张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及实践
三、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 中国生态现代化研究
一、中国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思想
二、中国生态现代化研究的评价

下篇
第四章 环境治理思想
一、环境治理的内涵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环境治理思想
三、环境治理思想的发展特点、原因及反思
第五章 东北老工业区环境治理实践:从共生到制约
一、东北老工业区环境治理案例概述
二、工业恢复与建设时期:目标一致、互利共生
三、发展出现困境与改革时期:对立冲突、相互制约
第六章 东北老工业区环境治理实践:污染企业转型与共赢
一、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二、污染企业转型的路径
三、污染企业转型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有益影响
四、共赢关系的特征
第七章 生态现代化理论与东北老工业区环境治理
一、东北老工业区环境治理的动力机制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与东北老工业区环境治理实践的对照
三、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构建
第八章 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与我国的环境治理
一、环境善治: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二、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我国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路径
结语构建整合式环境治理模式
一、整合式环境治理模式的生成逻辑
二、整合式环境治理模式的内涵、内容及特征
三、构建整合式环境治理模式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