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和路径的书。
未来银行是:智能和大数据银行,线上线下一体化银行,生态合作与生态竞争中的银行,嵌入生产、生活平台中的公共服务银行,以内部创业组织培育科技创新精神的银行,以智能运营体系化解总分行治理困境的银行。
未来已经映射在行业竞争的图景里,但通往未来银行的现实之路在哪里?
《未来银行之路》分析了传统银行发展逻辑红利释放殆尽、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带来全新发展逻辑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未来图景以及未来银行形态。
银行发展的科技化、科技公司化,是银行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在这样一个革命性的行业变局中,银行个体的命运注定会被改变。在未来的行业体系中,占绝对优势的是那些掌控了公共服务平台并构建起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服务体系的科技化金融机构。互联网在标准化服务方面的低成本特征以及赢者通吃原则,让这些金融机构大大压缩了其他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面对职能退化、在行业大生态体系中逐步被边缘化的潜在危险,传统银行不得不在未来银行的行业图景里,找寻自身的未来角色,走上通往未来的转型之路。
第一章 战略第一次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人生的关键节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在行业的蜕变时代,长期战略比短期经营更重要。
10多年前,震撼世界的次贷危机改变了全球银行业“版图”,中国银行业的地位凸显。但从2014年后,中国银行业贷款不良率飙升,基层员工排队辞职一度成为常态,国有四大银行净利润增速全部跌入低速区间。于是,昔日的赞誉瞬间化为担忧与质疑。不可否认,周期的力量在这种“过山车式”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趋势的长期影响。近几年,有两个事件注定载入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一是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二是2017年3月28日,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浙江杭州举行。前者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上重大的制度变革,至此,银行破产在1949年以来将第一次走入国人的视野,它标志着中国银行业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后者呢,似乎只是两家微观主体市场化的选择,不过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不是两家企业的第一次牵手,彼时的双方地位,至少在传统银行巨头看来,并不是一个量级的,但在10年后,合作双方的主次易位不禁让人唏嘘——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传统的行业兴亡逻辑被打破,同类机构中的强者未必就能幸免于难,长时间的“公平”发展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条条大路通罗马似的战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成败不在经营之功:关于“摧毁你,却和你无关”的启示
经济下行加大了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压力,保持行业位次成为很多银行的工作重心。但事实上,中国银行业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短期经营上的压力,更不是来自行业内总体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而是来自“盛世危言”,来自跨界竞争以及非相关性替代,来自熊彼特(Schumpeter)等人所描述的关于创新的典型场景。
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认为,“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铁路的建设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但铁路的建设并不是由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执行的。而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的“颠覆理论”则描述了新技术、革命性变革,对传统行业中具有优势地位公司的影响。在他看来,在传统市场领域占有优势的公司,往往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服务于最优质的客户,聚焦于利润最丰厚的产品,并推动持续的创新。但这一战略恰恰为颠覆性新技术埋葬它们打开了大门。当颠覆性公司以更便捷、更便宜的产品锁定低端消费者或者全新消费群体之时,传统优势公司往往进一步转向高端市场,而不是积极拥抱新技术,坚守大众市场。然而,颠覆性公司的不断发展,将最终蚕食传统优势公司的市场份额,并取代其行业地位。
推荐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写在商业银行革命的前夜1
第一章 战略第一次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决定力量3
成败不在经营之功:关于“摧毁你,却和你无关”的启示4
新旧逻辑碰撞、融合的时代8
从集体进化到战略分化的行业图景12
关于中国银行业战略管理的反思17
第二部分 行业内新旧逻辑的碰撞21
第二章 传统逻辑红利的日渐式微23
既有赢利模式的逐步瓦解23
走向低效的体系32
传统框架内创新动力和创新绩效的衰减41
第三章 新金融逻辑:迫近的战略威胁44
平台化竞争的现实威胁45
新金融生态的战略布局51
科技赋能下的行业竞争图景59
第四章 中性的科技,不中性的未来71
传统思维的潜在危机72
存量驱动,全量驱动79
嫁接抑或革命84
第三部分 未来银行之路91
第五章 在行业革命中主动选择生态角色93
中国银行业的战略体系及其内在逻辑94
方法论限定下的战略视域危机101
在行业革命中主动选择生态角色107
第六章 转型现代金融科技公司117
转型金融科技公司,但不是金融科技银行118
银行需要通过风险偏好差异化调整为转型科技公司拓展战略空间121
创业创新组织构建是转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精髓和内核125
转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任务是依托金融科技构建新的能力体系130
转型金融科技公司要求传统银行用互联网的逻辑重新审视市场行为与竞争逻辑135
第七章 决战综合金融服务的入口139
对接移动互联时代,要求“入口”战略替代“渠道”战略140
公共服务是新时期“入口”战略的关键方向146
重建公共服务功能是网点转型的主线154
第八章 找寻新蓝海战略的着力点166
普惠金融是中国银行业战略视野中的下一个蓝海166
基础价值的战略回归是个人普惠金融战略的最终落脚点169
业务模式创新与体系变革是驱动小微金融战略发展的两个车轮177
产融结合和生态构建是农村金融蓝海战略的必由之路184
第九章 打造不可复制的经营特色195
重塑金融市场银行的体系、边界196
赋予客户关系银行以时代的内涵204
附录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的标志性节点217
附录二国内银行总分行体制下的典型组织架构219
后记——一段特殊经历的总结221
参考书目223
《未来银行之路》放眼未来金融生态系统中银行业的结构化功能图景,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以新金融逻辑阐述了金融科技之重、普惠金融之要、银行转型之道。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战略思考、经营特色选择提供了宏观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上的渐进向导。
张圣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昆仑银行独立董事,博士生导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网络功能的延伸,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和新的金融业态不断被催生,对银行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回顾历史,银行业并没有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被颠覆,反而在不断的变化和演进中变得越来越高效。面向未来,立足金融科技的数字化转型,将为银行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并带动银行经营理念、组织架构、运作流程、营销模式的全面优化。刘兴赛博士的《未来银行之路》,凝聚了作者多年对银行转型问题的思考,形成了独到的分析和判断,相信能为读者全面了解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提供有益的参考。
曾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银行业规模****。因此,中国银行业发展不仅与400万银行人息息相关,也备受各方瞩目。刘兴赛博士兼具学术与实务双重经验,这部《未来银行之路》对银行过去和现状的分析生动而深刻,对未来方向和路径的思索视角独特,且客观理性,值得认真一读。
董希淼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以来,同质化的业务开展和市场竞争,让银行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对现实的敏感度和对未来的纵深感。《未来银行之路》一书“致广大而尽精微”,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从业经验、广阔的战略视野,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图景以及通往未来银行的现实之路。
车宁 网络金融专家,北京市法学会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财新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