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怀瑾说道
0.00     定价 ¥ 3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500467
  • 作      者:
    于台风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于台风,新闻专业毕业,自媒体编辑,喜研国学,深谙国学运用之道。著述文风简练,言语生动,是业界知名撰稿人。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立足于南怀瑾先生对道家经典的阐述,从为人处事、修身养性、人情世故、领导艺术、无为之道、养生智慧、生活哲学、生命真谛等角度出发,根据南怀瑾著述中关于道家哲学的精彩论述,阐述南怀瑾道家思想精髓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运用,让读者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为人处世: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勤劳,而做人成功与否,却不仅仅是善良所能左右的,还在于是否懂得处世哲学。古往今来,那些功成名就、受人爱戴的圣贤们都是深谙处世之道的人,他们懂得什么该坚持、什么该舍弃,以及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舍弃,因而常常能事半功倍,无往而不利。道家文化中包含着最实用的为人处世哲学,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平稳和长远,不妨通过汲取道家文化精髓来学习圣贤们的处世方法。
  曲则全,枉则直
  为人处世,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此一转,便事事大吉了。——南怀瑾
  读南怀瑾先生的著述《老子他说》可以看出,在先生心里,“曲则全”和“枉则直”都是值得遵循的天道和自然法则,若能巧妙用到为人处世上,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先生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是老子抓住我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原则后,指出的做人处世与自利利人之道,即用委婉迂回的方式达到圆满的处世结果。比如,同样是批评人,南先生说:“善于言辞的人,讲话只要有此一转就圆满了,既可达到目的,又能彼此无事。若直来直往,有时是行不通的。”所以,人生在世,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如果采用直接的方式行不通,可以换种思路,采用间接的方式
  试试。
  聪明的人懂得变通
  历史上很多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懂得与世推移、顺势而为的道理。这样的人往往比常人更加心思细腻,不拘泥于形式,能够依据不同情况用含蓄曲折的方式达到利人利己的目的。如此一来,既能顾全面子,又能顾全里子,成全所有人,进而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
  诸葛亮就是一位善于变通的智者。
  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以曹操的惨败而告终。当时孙刘联盟虽然大胜,却并不一心,可以说各自都在心里打着小算盘。周瑜想把曹操及其残留部队赶到刘备的地盘,借刘备之手杀掉曹操,让魏国的复仇大军以刘备为最大的仇人,以挑起双方战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周瑜的诡计,他既不能让曹操死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日后埋下祸端,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放了曹操,致使盟友东吴不满。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诸葛亮料到多疑的曹操必定会走那崎岖难行的华容道,又考虑到曹操对关羽有恩,再加上夜观天象发现曹操命不该绝,于是搬出关羽把守华容道。诸葛亮深知以关羽有恩必报的个性,他一定禁不住曹操的巧舌如簧,最终宁愿自己领受军法,也会放走曹操。所以,最终,诸葛亮不但巧妙地放走了曹操,使周瑜的奸计不能得逞,又让关羽报了曹操昔日的知遇之恩,以免日后战场相见再心存顾虑。同时,当东吴派鲁肃来打探战况时,诸葛亮又以一场苦情戏堵住了东吴的嘴。诸葛亮此举,可谓“一箭三雕”,一切看似在意料之外,却又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试想,如果诸葛亮不懂变通,而是直截了当地选择杀或者不杀曹操,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他杀曹操,正中了周瑜的奸计:一方面,魏国势力衰退,必定会把刘备当作头号大敌;另一方面,东吴一家独大,从此不再把刘备放在眼里,随时都能灭之歼之,刘备及其军队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若不杀曹操,并堂而皇之地放走曹操,必然会引起东吴的不满,坐实背叛盟友的罪名,而孙刘联盟破裂,蜀军也会腹背受敌。事实上,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下,诸葛亮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他只能放走曹操,而且要手段高明地放,要有一个合乎情理、能够让东吴哑口无言的理由,而曹操和关羽昔日的恩情,恰巧就成了这个理由。
  最终,诸葛亮迂回地放走了敌人,保全了自己,这其中就体现了“曲则全”的道理。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出自《易·系辞下》的“尺蠖之屈,以求信(注:信通伸)也”和老子的“枉则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想告诫世人,做人要能屈能伸,只有懂得韬光养晦,默默提升自身修养和才华,才有受人尊敬、功成名就的一天。如果一味地眼高手低,空有“大鹏展翅恨天低”的抱负,而不愿从底层做起积累经验,保存实力,则最终只能像墙上芦苇一样,“头重脚轻根底浅”,抑或是像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我国古代能屈能伸的人比比皆是,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能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装疯卖傻以保全性命的孙膑等,而北宋的大文学家司马光也是其中一位。
  据说,司马光小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读书,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比别人差。为了克服这个弱点,每当老师讲完课,别的小朋友都去玩耍时,他总是一个人安静地躲起来温习老师所讲的内容。为了加深记忆,他一遍遍地背诵,直到能够流畅地背下来才肯休息。他住的地方十分简陋,只有一张简单的木板床、一床破被子,还有一个特制的圆木枕头。而这个圆木枕头就是司马光用来警醒自己的工具,每当他读书读到太困想要睡觉的时候,一躺到床上,硬邦邦的圆木枕头就会滚来滚去,把他惊醒,他就会接着爬起来读书,所以这个圆木枕头被司马光命名为“警枕”。就这样,司马光始终保持着谦恭的心态,刻苦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志向,终于成了受人敬仰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很多时候,“枉”是聪明之人故作的糊涂姿态,是高尚之人表现出的谦逊品德,是以退为进的制敌谋略,是以柔克刚的取胜气概。正如南怀瑾所说:“要学会做一个君子,便要谨慎小心,致力于学问修养,一天一天慢慢地琢磨成器,如同木工做车轮子一样,慢慢地雕凿,平常看不出效果,等到东西做成功了,效果就出来了,到这时候才看出成绩。”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为人处世: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曲则全,枉则直003
宠辱面前,谁能不动心007
持而盈之,不争故无忧010
操守也,濯足浊流人自清013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017
内直外曲,成而上比021
名与身孰亲,得与亡孰病025
功成,名遂,身退029
大智若愚,智者的生存之道033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037
真正的强者,以强示弱而胜041
第二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修身养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047
轻诺者,必寡信050
上善若水,求教于水的人生艺术053
自我超越,摆脱世俗的枷锁057
人不尊己,危辱及之060
学会专注,意之所属着其行063
守静持重,乃立身之本066
人生境界有大小:小知不及大知也070
第三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人情世故: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所谓生存,先存己而后存人075
保持判断力,有些赠予不能接受079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083
谨尔言,慎尔行087
善言无瑕,滴水不漏091
言多语失,多言数穷094
君子之交,亲疏有度098
人情值千金:不可不懂的人情世故101
第四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领导艺术:
不盈不满,雅量容天下
贤者用人,故智尽而不乱107
说话,高位者的必修课110
精明能干就能成功吗114
开拓眼界,由观身到观天下117
不尚贤,则民不争也121
名利上,不争天下先125
善于识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28
不出户,而知天下131
治大国,若烹小鲜135
以柔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139
第五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无为之道:
道之本性,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145
道之本性,常无为而无不为149
所谓“无为”,至人无己,圣人无名153
道的最高标准:绝顶聪明,绝顶痴157
道并行而不悖161
隐士文化: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164
大道无为,无为而治167
天下有道,故知足之足170
第六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养生智慧:
凭虚御风,栩然蝴蝶
祛病延年,有道可修175
静的艺术:致虚极,守静笃178
五味、五色与五脏182
养生至简:睡眠养生,少睡不困186
有些梦境能预示疾病190
经脉对照天时193
学会笑,以自得为功197
身病易治,心病难医201
阴阳四时,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根本20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208
无怒,夏季养生之道211
精与魂,藏肾肝214
第七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生活哲学:
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
因缘有命,随缘世事无挂碍221
人生的舍与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24
爱与被爱:度在身,稽在人227
生有涯而知无涯230
喜怒哀乐,心态也,情态也234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238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242
第八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生命真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