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以通俗的语言用博弈理论为各种社会现象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内容囊括了市场秩序、社会规范、政府行为、大学治理、儒家文化等方方面面。全书语言通俗,实例丰富,逻辑清晰,妙论迭出。无论是专业读者还是非专业读者,只要是对社会问题有好奇心,都可以从本书中获益。一般大众更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掌握博弈的理性方法,避免因“无知”而犯错,生活得更智慧、更幸福。
个人理性与集体非理性交织的囚徒困境
我们时常以为,很多问题只要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进去,把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都提前预判,那么基本上就能做到万无一失。但事实上,即便我们真的做到了谨慎全面,很多事情仍然无法完全被掌控。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却无法控制其他人。因此在集体当中,时常发生非理性的选择。博弈学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理论,叫作“囚徒困境”,就十分清楚地解释了这种情况。一位富商被人发现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警方经过调查后,锁 定了两位嫌疑人———杰克和亚当,因为有证人称曾经看到他们两个从富商的家里出来过,而且神色慌乱。警方还从二人的家里搜查出了富商失窃的部分财物。然而,二人被拘留以后,杰克和亚当均声称自己和富商的死没有关系,只是顺道行窃罢了。为了查明真相,警方将二人隔离审讯。“我们很肯定凶手就是你们两个,虽然你们都不承认,但我们迟早会拿到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你们的罪行。如果你们都承认杀
人的话,你们每个人都会被判八年;如果你们之中有一个现在坦白,而另一个拒不承认,我们将以主动自首和立功为由将承认罪行的人立即释放,而另一个则会被判十年;当然,如果你们都不 坦白的话,可能每个人都会以盗窃罪被判一年,至于如何选择, 你们最好想清楚。”警方对亚当说道,而面对杰克时,警方也是这般说辞。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的人会认为对于亚当和杰克来说,最 好的结局莫过于拒不承认杀人罪行,这样每个人都只需被判一年就可以了,但是结果真的是这样的吗?事实上,亚当和杰克最终都选择了坦白,最后每个人都被判了八年。那么,明明对于二人而言,都不坦白才是最优策略,都坦白是最差策略,为什么二人还会作出如此愚蠢、不理性的选择呢?
这是因为二人都无法预知对方是否会将自己供出,所以对于己方
而言,主动将对方供出便成了最优策略。这种个体的理性选择换 来的却是两败俱伤的最差结果,即集体的非理性。这体现的便是个体利益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若个体利益一味追求最大化,那么往往无法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甚至还可能得到最差的结局。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囚徒困境”,只不 过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走入了这种困境,而有时则是千方百计要 让对手陷入这种困境。
讲一个古代的小故事,在某地一座寺庙中的和尚们众口一词 控告主事僧将一块金子私自据为己有,而这块金子则是一位施主捐赠给寺庙作修缮庙宇用的,历任主事僧在交接之时都会将这块 金子记在账上,但是现在这块金子居然不翼而飞了,所以和尚们 一致怀疑是主事僧贪污了这块金子,要求官府彻查。主审官员对主事僧进行了审讯,发现主事僧虽然承认将金子据为己有,但始 终无法说出金子的具体下落,而且这位主事僧平日里为人宽容敦 厚,根本不像是奸佞狗盗之辈。为了彻底查明真相,一天夜里,主审官员又来到狱中看望主事僧。这时,主事僧方才告诉官员,他其实从未见过其他和尚所说的“金子”,他们不过是想一起将 自己排挤走,所以故意编造了一本假账使自己含冤莫辩。得知真 相的官员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第二天,他将寺庙中的历任主事 僧全部召集到了衙门,并分别带进不同的房间,然后发给他们每 人一块黄泥,要求他们将自己见到的金子的形状捏出来。因为这块金子原本就是子虚乌有,哪个主事僧会真的知道它的形状呢?
所以,案件的真相立刻就不言自明了。 在这个故事中,主审官员通过刻意制造不平等信息,为历任 主事僧设计出一个绝妙的“困境”,轻松瓦解了他们原本的合作 关系,从而实现了查明案件真相的目的,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囚 徒困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己方深陷其中会变得非常被 动,但如果能够利用现实中的各种因素,设计出让对手为难的 “囚徒困境”,就可以扭转局势,一举制胜。
再以美国1971年的禁烟运动为例。有钱有势的烟草企业一 向只以利益为唯一目标,面对国会通过的禁止在电视上投放烟草 类广告的法案,他们正常的反应应该是千方百计向国会施压,阻 止这项法案的通过。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烟草企业表现得相当 平静,甚至还有些欢迎这项法案的出。原来,20 世纪60 年代 的时候,美国的烟草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各个烟草公司纷纷想尽 办法为自己宣传造势,而宣传方式当然也包括了在电视上投放大 量广告。但是,巨额的广告费不是一笔小的开支,它将使企业的 利润大打折扣。即使如此,各大烟草企业的广告竞争还是愈演愈 烈,因为他们已经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如果一家烟草企业 选择放弃做广告,其他烟草企业却继续,那么放弃做广告的这家 烟草企业的市场很有可能就会被其他烟草企业侵占,利润也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因此,只要有几家烟草企业做广告,那么继续 做广告就是另外一家烟草企业的最佳策略,而所有的烟草企业都 这么想的时候,即便广告费高出天际,人们也会看到各个烟草企业一掷千金的“奇景”。
而就在此时,美国国会的介入却改变了这一“困境”:国会 通过法案禁止烟草企业在电视上投放烟草类广告,不但替烟草企 业省下了一大笔广告开支,而且还不用担心自己的市场因此被同 行侵占,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政府将会对同行进行严格监督和 违规惩罚。这样看来,所有的烟草企业都不做广告才是这场博弈 的最好结局,只不过,因为每个烟草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市场 扩张的野心,想要让他们达成共同放弃做广告的协议是很难的。 所以,自己走不出困境却意外被政府解救出来的各个烟草企业, 当然是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反对呢?
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经提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结 局是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论断,“囚徒困境”则将这一论断彻底 推翻了。但这并不是亚当·斯密的结论有错,而是资本主义的经 济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亚当·斯密这种单纯地将个体利 益相加而得到集体利益的论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个体之间互不影响,没有交集,而资本主义早期的工商业主要是以手工 作坊和私人工厂为主要形式,此时的资本主义的确符合亚当·斯 密的理论前提。但是,随着资本的日益集中,企业开始脱离原始 积累的状态,甚至转型为咨询服务、贸易服务等脱离生产的企业 形式,这个时候,各个企业之间就不再是互不影响、没有交集的 关系了,而是相互影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关系,集体利益 也就不再是个人利益的单纯相加了。
序言
改变自己的策略
第一章
“心时代” 的博弈运用
个人理性与集体非理性交织的囚徒困境
在对抗中寻求合作
预测他人接下来的行动
如何提升决策效率与决策结果
缩小博弈的范围
纳什均衡揭示自私的悖论
第二章
打响经济操控的防御之战
反操纵首先要识破操纵
关于操纵者的行为密码
识破操纵者的假面
操纵者最常出现的几种面孔
经典心理操纵模式分析
运用处境分析的反操纵策略
第三章
一半是同谋, 一半是受害者
真相隐藏在迷雾之中
判断与行动力不足
孤岛效应的化学作用
因魔咒而产生的购买行为
被操控者的原始动力
诱惑性语言与心理暗箱
识别信息超负荷的焦虑综合征
第四章
抢占博弈最高点的方法论
失败案例的自动筛选
先为自己造势
以弱势姿态进行的优越捧杀
由“试行”到“可行”的幼犬效应
稀缺性: 无可替代的魅力
关注核心问题和本质关系
第五章
最高明的博弈隐形制胜法
重新定义情境的哈洛效应
心理反转的博弈
自我发展与突破的猎鹿效应
用沉默使对方说话
赢得人心的角色渗透
语言变化所引起的不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