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赞普到土司:唃厮啰家族研究》:
(二)语言
西纳族最初所使用的语言是藏语。迁居青海之后,西纳族的语言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嬗变。西纳族现在所使用的语言属于青海方言,俗称“青海话”。大量汉族迁入之后,西纳族固有的藏语和外来的汉语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使西纳族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是汉语和藏语两种语言融合的产物。这种语言的特点:一是存在着大量的藏语词汇。如日常生活中西纳族人讲的糌粑(炒面)、加统(喝茶)、乔的冒(你好)、古鲁毛(银圆、钱)、阿来(是的,一般用于应答)、阿爷(爷爷)、阿呀(奶奶)等,均是藏语词汇。二是语法受藏语的影响非常大。现代汉语往往都是先主语,后谓语,最后宾语,西纳族所讲的青海话却受藏语的影响是一种先主语,后宾语,后谓语的结构。如“你吃饭”,青海话往往会话“你饭吃”。正因如此,在青海才有“会说青海话的人就懂一半的藏语”的说法。这种语言的形成是汉藏两个民族长期杂居,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
(三)婚丧习俗
西纳族的婚俗受汉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婚俗中既有汉族的习俗,也保留了藏族原有的独特礼俗。如对媒人的看法,过去汉族的传统文化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纳族的婚俗也将媒人看得很重,“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正因如此,在西纳族的婚俗中,从说媒到结婚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媒人,媒人在西纳族的婚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媒人的习俗之外,“抢婚”习俗也是西纳族婚俗中重要的特色。“抢婚”习俗形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时期。“男子的经济地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地位提高到占优势的时候,为强制实行夫方居住,彻底完成对偶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变,、就采取抢劫妇女(在允许通婚的氏族范围内)来缔结婚姻关系,并且由起初的偶然行动变成往后较为通行的一种惯例。”①西纳族婚俗中的男方到女方家吃闭门羹、被泼冷水、新娘婚鞋不翼而飞等均是古代“抢婚”习俗中遗留下来的“反抢婚”的相关内容。
在通婚方面,西纳族既有变化又有坚持。西纳族历史上实行民族内婚制,禁止与外族通婚,与其他民族通婚会受到家人和族人的阻止和谴责。随着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大量迁入,西纳族的民族内婚制逐渐发生变化,开始有限度地与外族通婚,特别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西纳族的传统社会也默许了本民族的年轻人与汉族之间的通婚。尽管如此,西纳族传统社会仍然强烈反对与回族等其他民族的通婚,藏族传统的藏传佛教信仰与回族的伊斯兰教导致藏回之间仍然难以通婚。
丧葬方面,现在的西纳族几乎全部实行土葬,作为藏族早期丧葬方式的天葬基本被废弃。西纳族现在流行的是一套独特的丧葬习俗,体现的仍然是多元文化的特征。西纳族人去世之后,家人要请寺院的僧人来家里念经为亡人超度,这是藏传佛教在西纳族丧葬习俗上的最明显的体现。“藏传佛教认为,无论是活佛还是凡人,都是可以转世的。但是人死后亡灵一般不能马上转世,没有转世的亡灵不是鬼,是死后至转过程中的一种精神存在,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②在藏传佛教转世理念的影响下,请僧人来家中念经为亡人超度是最重要的仪式。人刚刚去世之后的祭奠仪式上,僧人就要到家中念经,之后的三七、五七、百天、周年,都要进行同样的超度仪式。受汉族的影响,除请藏传佛教的僧人念经之外,西纳族有时还请几位道教徒(西纳族称之为“老师傅”)来家中念经为亡灵超度。在念经的过程中,藏传佛教的僧人和道教的“老师傅”被安置在不同的两间房子之内做法念经,互不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