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字的故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90567
  • 作      者:
    唐诺[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作者简介

唐诺,本名谢材俊,一九五八年生于台湾宜兰,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

曾与朱天文、朱天心等创办著名文学杂志《三三集刊》,后任职出版公司数年。

近年专事写作,曾获多种文学奖项,朱天文誉之为“一个谦逊的博学者、聆听者和发想者”。《十三邀》第三季嘉宾,许知远称其为“天下第一读书人”。

著有《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读者时代》《世间的名字》《尽头》《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字本性喜欢游山玩水,人间四下浪荡。

《文字的故事》是专业读书人唐诺的文字学,百科全书式的文字通识读本。真正人的活动是用字而非造字。那么,文字究竟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未来它又将走向哪里?书中,唐诺用诗意的想象带领读者重返大造字时代,在远古先民造字的生命现场,展开对文字这种“极坚忍世故的动物”的生命历程、本质与意义、责任与困境,及未来命运等问题的深度思索。一个个习见的字被还原出它们不可能相同的温度、色泽与记忆刻痕,鲜活灵动。同时,唐诺将丰富的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知识熔铸其中,对语言、命名、时间、历史、记忆、自由等人类重大主题展开思索,一幅幅由文字绵延开来的历史与文化画卷也由此展开,阔大深邃又亲切可感,磅博优美且发人深省。

文字的故事,即文字与时间、空间、历史、人类角力的征程。这是一部讲述文字历史与命运的寓言,也是一部文字学视角书写的思想文化随笔。


展开
精彩书评

《文字的故事》不会有下一本,但我对文字的好奇并未结束,事实上是更好奇。

语言已走到尽头,接下来文字要一个人走。可是这麻烦在于,我们整个世界似乎朝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尤其这五年十年以来,我们仿佛身处于人类历史最不信任文字、最厌恶文字的时代,不断感觉到人们对于文字的不耐烦与敌意,某种程度上想把文字消灭。我们想回归语言和影像。

对我而言,文字是独一的,没有任何替代物,它是所有知识的最终载体,甚至是人类记忆的最后一片海洋。如果人类世界、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还有“远方”,还能前行,我们可以仰靠的,从思索、表达到记忆,只能是文字。

——唐诺

 

惊艳,这的确是唐诺致力于传递的最主要情绪。

潜藏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日日共处、时时相觑的熟悉文字,甚至因为太过熟悉而油然激发厌恶感的文字,其中竟然藏着那么丰富、那么繁华、那么陌生而新鲜的风光!

这是唐诺在中国文字里辛勤翻搜,找到的宝藏。

——杨照

 

《文字的故事》这种应该枯燥的文字学,读着却让人像是被下了一样不可自拔。《文字的故事》绵密的逗点一气直下,根本存心让你没有闪神空间地跟着他,这样的行文颇便于“扯很大”,再结合浩瀚的篇幅,便成了“唐诺——跑野马体”。《文字的故事》也因此愈胡扯愈天马行空愈好看,例如全书最精彩的就是脱离了甲骨文释义的《死去的字》《简化的字》《卷土重来的图形字》诸篇。

写字先生唐诺不但写字,分析别人如何阅读书写,同时也写文字的故事。“能指”与“所指”同在他的方寸之间。一个心智世界最好的游手好闲者,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学问与心灵的雄辩家,和文字计较了一辈子的人。

——张瑞芬


展开
精彩书摘

0 登高丘&middot;望远海

 

 

这本小书,就让我们从这个漂亮的字开始。

这是整整三千年前的字,甲骨文,彼时商代的人把它刻在牛的肩胛骨或龟的腹甲上头留给我们(我们这么说是不是太自大了点?),奇妙的是,时隔这么久,我们居然还不难看懂它,这其实是有理由的,和中国文字黏着于具象的有趣本质有关系。

首先,它里头很清楚有个“人”字,,然后在其上端头部特意地加以夸张,尤其是眼睛的部分,形成一个的样子(也就是甲骨文中的“臣”字,意思是随时得睁大眼,非常戒慎戒恐的人),最终,这个伸直身子、睁大眼睛的人还踩上高处,也许是一方大石,也许是个小圆丘甚至更高海拔的某山头,怔怔看向远方。我们当然不会晓得数千年前引颈于广阔华北平原的这个人到底在看什么,有可能是打猎的人正贪婪看着远远的麋鹿成群;有可能是家中妻子有点焦急地等出门的丈夫回来;也极可能只是谁谁不经意走上某个高处,却忽然发现眼前的风景和平日看的不一样了,不由自主地驻足下来;更有可能就只是很平常的,像我们今天任谁都有过的,看着眼前,发发呆,让时间流过去,光这样而已。

人站高处,会忍不住驻足而望,这好像是某种人的本能,也因此,几乎每个此类的观光景点都会设置瞭望台什么的,甚至投币式的望远镜,看得更远。

 

这让我想起童年时一个朋友过早的浪漫想法,说他很想哪一天有机会站到一个四面八方无遮拦的大平原之上,可以看到整个地平线圈成一个漂亮的正圆形——那是一九七○年以前的往事,当时我们还在宜兰念小学,兰阳平原是个三角形的小冲积扇,三面山,一面太平洋,我们四分之三的视野总是被雪山山脉和中央山脉的余脉给挡着,看不了太远。事隔十三年,不知道老友这个梦想究竟实现了没?

说真的,就一个已经存留了超过三千年的字而言,“望”这字的确还活得极好,生气勃勃。有些字会死去,有些字会在长时间的使用中改变了用途,变得形容难识,“望”字却一直到今天还存留着最原初那个引颈看前方的基本意思。

比方说,同样强调官能知觉的另一个甲骨字,,大耳朵的人,旁边再补上一个代表“口”的符号,意思原来大概是听觉敏锐、可以而且愿意聆听从嚣闹到幽微各种声音的人,让我们想到诸如古希腊苏格拉底这样四下探问、倾听一切,因而反倒如德尔斐神谕所说变成最智慧的人。我们晓得,在人的五官之中,视觉是最方便、最能直接使用的一种,听觉则不是如此,它得更专注才行,因此需要投注进去更多人的意识;而且还得仰赖接听之后的分辨,因此更得大量牵动内心的既有积存记忆,以进行排比、分类和判别。所以说,听觉好的人总比视觉2.0的人更给我们敏锐、睿智、天纵英明的稀有况味,以为不是人人能为之,尤其愈早期愈是如此。在狩猎的时刻,他能比一般人更早察觉兽群何在或危险临身(比方说我们都在电影里看过那种趴在地上、一只耳朵贴地听声音的厉害印第安人),他更可能在那种泛灵崇拜、天地山川鸟兽虫鱼皆有鬼神的时代,成为能聆听万物隐藏声音乃至于神灵启示的人,于是,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这个大耳之人有机会逐步神圣起来,被视为某种天启式的领袖人物,这个字遂也脱离了原初的素朴现实意思,伟大起来,成为我们膜拜对象的某专用指称。

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也还用的“圣”字,从听觉转到智慧,再到最终的德行无瑕不可逼视,一路往抽象、概念的世界走去不回头。

相对地,走上高处睁眼而望,只要健康,无需天赋异禀,是绝大多数人能做而且常常会做的事,所以仍好端端留在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而且,就像了不起的阿根廷盲诗人博尔赫斯(显然正是一个比较接近“圣”而不是“望”的人)所说的,愈是具象,愈是现实,它愈有机会被装填入更多的情感、心思以及想象。于是,大耳朵的“圣”字升天而去,成为伟大的字、宗教的字;大眼睛的“望”字则留在平凡的生活里头和我们脆弱的人日日相处,成为诗的字。

 

好,既然如此,就让我们顺着这样的诗之路再往前走一点,看看可否像这个站上山头的人,多看到些什么。

同样也是诗人博尔赫斯所说的,尽管我们在字典辞典里总是看到诸如“望者,看也”这样的解释方式,但事实上,每一个字都是独一无二的,并没有任何两个字存在着完完全全的替代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字可以百分之百重叠在另一个字上头,因为每一个字都有它不同的造型长相、不同的起源,以及最重要的,在长时间中的不同遭遇。这不可能相同的历史遭遇,给予了每个字不可能相同的记忆刻痕,不可能相同的温度、色泽和意义层次。

比方说,“望”字就比单纯的“看”字要多了不少东西,包括动作、意识和观看焦点,以及因此迟滞而带来的时间暗示,这不论从字的原初造型或实际使用都分辨得出来。


展开
目录

0 登高丘·望远海

1 字的黎明

2 造字的困境暨文字生产线的出现

3 象形的字

4 指事的字及其他抽象符号

5 转注·假借·不再创造的新文字

6 找寻甲骨文里的第一枚时钟

7 最本雅明的字

8 低贱的字和一页完整的性爱生产图示

9 可怕的字

10 奇怪的字

11 简化的字

12 死去的字

13 卷土重来的图形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