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奥秘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千百年来,宇宙的起源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科学家们认为,宇宙诞生于100亿到200亿年前的宇宙爆炸,即大爆炸,大爆炸将物质投射到四面八方。宇宙最初是一个致密炽热的火球,时空一片混乱。引力在大爆炸后的第一秒内形成。随后,宇宙急剧膨胀,开始被亚原子所淹没,亚原子相互碰撞,形成质子和中子。三分钟之后,宇宙温度达到2800亿摄氏度,质子和中子形成最简单的元素,包括氢、氦和锂。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爆炸以后,原子历经50万年才形成,行星和星系历经3亿年才开始出现。无数的恒星进化演变,消失陨落,之后,太阳才在我们的星系—银河系—中诞生。而45亿年之后,太阳系才由气体和尘埃星云形成。
宇宙有多大?
没有人真正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之大,无所不包:行星、卫星、恒星和星系。在可见的宇宙之中,星系—或者说巨大的恒星系统—的数量超过1000亿。每个星系所包含的恒星数量各不相同,但很可能都数以亿计。正是无数的星系和恒星构成了巨大的宇宙!
宇宙如何成为一体?
引力让双脚始终紧贴地面,同样,引力也让整个宇宙成为一体。引力是任意两颗物质微粒或两个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在引力的作用下,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月球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有了引力,一切物体紧紧依附于地球或者其他任何天体,而不会飞向太空。物体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大。
什么是光年?
光年是测量距离的一种方式,天文学家用其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它指的是光在一年中所传播的距离,差不多相当于9.5万亿千米。想知道一光年有多长,那么设想一下:太阳距离地球大约1亿4900万千米,一个人从地球到太阳,走31,620个来回,才能走完一光年的距离。在宇宙中,距离地球超过150亿光年之外的事物,科学家们都能看到。
宇宙在膨胀吗?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天文学家通过标示出3万多个星系的位置,绘制出了当时最大的宇宙地图。这些星系基本上都在不断远离我们。大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宇宙处于膨胀之中—宇宙中的一切物质无时无刻不在远离彼此。这并不是说恒星和星系的体积不断变大,而是说物体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
因为宇宙膨胀的规模如此之大,所以我们在地球上从未注意到。实际上,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在汇集众多科学家的成果之时,才发现宇宙在膨胀。他对天空展开研究,并创造出“哈勃图表”。“哈勃图表”表明,星系光的偏红程度,即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随星系离地球的距离而递增,这种递增在图表中呈一条直线。星系离地球越远,远离我们的速度也越快。
宇宙有可能反过来坍缩吗?
根据“大挤压理论”,一切物质在某一时刻都会反方向运动,收缩成诞生之初的那个小点。还有一种“高原理论”认为,宇宙膨胀至某一点时,就会慢慢停下,这时,宇宙到达高原状态,不再发生改变。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吗?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以地球为中心,由55 个同轴的水晶球组成,天体依附在这些水晶球之上,以不同的速度旋转。这之后的差不多两千年,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直到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而非地球时,情况才发生改变。他的模型也称太阳中心系统,认为地球不过是又一颗行星(太阳向外数的第三颗行星),月球在其轨道绕地球而非太阳运转。虽然太阳系也许就是这样,但是由于天文学家无法用望远镜看到整个宇宙,所以宇宙的“中心”到底位于哪里,无人知晓。
什么是外太空?
外太空,有时简称“太空”,它指的是地球与月球之间、太阳系的行星相互之间以及恒星相互之间的区域。太空并非完全空无一物。它没有空气,但存在一些尘埃和气体原子。
哪个星系离我们的星系最近?
仙女座星系是离我们的星系—银河系—最近的大型螺旋星系。它看起来像仙女座之中的一个小光斑,却差不多有两个银河系那么大。虽然仙女座星系规模庞大,闪闪发亮,肉眼也能看见,但它距离我们约230万光年。实际上,仙女座星系是人们不用望远镜就能看到的离地球最远的物体。
行星与太阳系
什么是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和绕太阳旋转的一切物体组成,包括八大行星、含月球在内的几十个卫星、几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以及所有的小行星和彗星。它们都在各自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旋转,并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银河系如同一个巨大的圆盘,数以千亿的恒星位列其中,并依靠引力形成一体。太阳系差不多位于银河系边缘与其中心点之间正中的位置,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一切恒星都属于银河系。但是,有了巨型望远镜以后,科学家们能观察到宇宙中许许多多的其他星系;他们认为这些星系的数量多达1000亿。
太阳系的年龄有多大?
科学家们认为,太阳系诞生了差不多有46亿年之久。地球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都由一团巨大的气体和尘埃星云形成。在引力和旋转力的作用下,星云逐渐被压扁,形成一个大圆盘,星云的大部分质量漂移到中心位置。这一中心就变成了太阳。剩下的部分形成一些叫作微行星的小天体。微行星相互碰撞,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天体,其中一部分天体变成行星。据科学估算,这一过程历时2500万年左右。
什么是轨道?
轨道指的是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圆形或椭圆形路径。例如,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卫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行星运转。宇宙飞船要想进入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就必须以至少每小时28,163千米的速度飞向太空。如果达不到这个速度,它就会掉到地球上。
什么是行星?
“行星”一词源于希腊语中意为“流浪者”的词语。根据古代天文学家的定义,行星是夜空中围绕恒星运行的物体。今天的天文学家将行星定义为:一个在轨道上绕恒星运转,并有足够大的体积(足够大的质量)来产生自身引力,从而形成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物体。此外,行星在一条干净的轨道上绕恒星运转—这条轨道上没有任何其他的天体,它们都被行星在其围绕恒星运转的过程中“清扫干净”。
宇宙中有多少颗行星?
科学家们并不知道宇宙中到底有多少颗行星。但是,绕太阳运转的行星有八颗,分别是水哪些行星是岩石行星?
行星的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各不相同。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通常又称“岩石”或“类地”行星。火星、水星和金星的组成成分与地球相似。太阳热量使得氢和氦等轻元素蒸发到星际空间。大部分岩石与金属就在这一区域中保留下来,相互聚集,形成太阳系内的岩石行星。它们没有行星环,并且,只有地球和火星存在卫星。
哪些行星是气态巨行星?
这四颗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称作气态巨行星。气态巨行星的体积远远大于类地行星的体积,也都有着行星环和多颗卫星。它们主要由氢、氦、冰冻水、氨、甲烷和一氧化碳组成。其中,木星与土星中,氢和氦的含量最大,天王星与海王星中,冰(冰冻水、氨、甲烷与一氧化碳)的含量最大。
什么是X行星?
20世纪30年代,美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 Lowell)下决心在海王星轨道之外找到一颗行星,他把这颗假设的行星称为“X行星”。这次研究最终导致冥王星被发现,但是多年以来,很多天文学家都认为,海王星的轨道之外一定还存在一颗比冥王星更大的行星。这是因为,海王星的轨道似乎受到一个未知行星的引力的影响。更新的研究表明,大型X行星不太可能存在,但X行星这一术语仍旧用来指代太阳系中尚未发现的行星。
我们的行星是谁命名的?
除了地球以外,其他行星的名字都源于希腊与罗马神话。肉眼易见的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叫法。根据它们的运动和外部特征,罗马人把它们叫作行星,意为“流浪者”。举个例子,他们用众神之王的名字为木星命名,用罗马美丽之神的名字为最明亮的金星命名,用战争之神的名字为泛红的火星命名,用农业之神的名字为土星命名。这些罗马名字被欧洲的语言与文化所采用,并成为标准的科学名称。
在所有行星上,一天都是一样长吗?
不是,不同行星上,一天的长度也不相同。一天是一颗行星绕自己的轴心运转一周所用的时间。金星和天王星与其他行星运转的方向相反,呈反向旋转。地球上的一天为24个小时,土星上的一天则为10.5个小时。
哪些行星有行星环?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周围都环绕着行星环或者由岩石组成的细带子。木星的行星环很细很黑,在地球上难以看到。土星的行星环五颜六色,很宽很明亮。天王星周围有九条漆黑的行星环,海王星的行星环也是黑色的,但包含一些明亮的圆弧。曾经,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都有着行星环。这些行星环很不稳定,它们的组成物质要么消失在太空之中,要么被这些行星的卫星所吸收。
有红色行星吗?
有。火星是距离太阳第四远的行星,被称作红色行星。由于火星表面的岩石含有锈铁,所以它看起来是红色的。火星的大气层由云、风和尘暴组成—它的红色尘土飘浮在大气层中,使天空呈现出一片红色。火星有两个卫星,它绕太阳运转一圈为687天,绕自己的轴心运转一圈为每24小时37分钟。
哪颗行星很可能漂浮在水面上?
土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二大行星,密度最小。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而土星主要由气体和水组成,密度为0.69克/立方厘米。这意味着,如果能获取一大块土星,并把它拖回地球,它能在你的游泳池中漂浮起来。
哪颗行星能熔化金属?
大部分人认为,由于水星距离太阳最近,所以温度也最高。然而,距离太阳第二近的金星却有着最高的温度,这是因为金星含有大气层。金星的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如同一个温室。太阳热量进入金星大气层以后,无法折回,使得其表面温度高达482摄氏度。这么高的温度足以熔化包括石墨、锡和锌在内的多种金属。
太空中哪里可以溜冰?
木卫二是木星的一个卫星,只要穿上宇航服,便有可能在这里溜冰。木卫二比地球的卫星稍小,表面覆盖着光滑的冰。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八分之一,人在上面可以大步跨越。然而,木卫二上的温度低达零下200摄氏度,这意味着一纳秒之内你就会被冻僵。海卫一是海王星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唯一温度比木卫二还低的天体,海卫一上有一个独特的“冰火山”,此外,它的表面温度低达零下235摄氏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