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与现代视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67829
  • 作      者:
    王虎学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内容包括: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社会”;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现代社会的哲学沉思;社会分化与价值整合等。
展开
目录
引论:“社会”的发现与马克思哲学的出场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社会”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回溯

一、多维视野中的“社会”

二、广阔问题域中的“社会”

三、“社会”的多重面相及其丰富内涵

四、回归“社会”的原初理论语境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历史缘起

一、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节点

二、“类”与“社会”: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水岭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生成与嬗变

一、“本真社会”的理想规定

二、“人类社会”的实践之根

三、“现实社会”的具体考察

四、“典型社会”的个案研究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方法论意义

一、“社会”的历史性:“从抽象到具体”

二、“社会”的整体性:“一个马克思”

三、“社会”的典型性:“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四、一种“新哲学”何以可能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

第一节  “人是什么”的哲学解答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

二、人是类存在物

三、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四、人是社会存在物

第二节  人的存在境遇的哲学省思

一、“对象化”、“异化”和“物化”及其辨析

二、“物化”与“异化”:人的存在境遇的哲学表达

三、“生产之路”与“意识之路”:扬弃“异化”的双重观照

第三节  “历史之谜”的哲学追问

一、“历史之谜”的缘起

二、“历史之谜”的解谜之路――劳动

三、“历史之谜”的自觉――共产主义

第四节  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变奏

一、“共同体”:人与社会的原初统一体

二、“资产阶级社会”:人与社会对抗的社会形式

三、“自由人联合体”:人与社会的“真正共同体”

第三章  现代社会的哲学沉思“

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范型”:公民社会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厘定

二、人的全面发展:公民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建构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话语”:现代性

一、现代性的方法论之思:“视域共现”

二、现代性的论域之思:“领域共现”

三、现代性的通路之思:启蒙、自我与理性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特质:分化与整合

一、分化:现代社会的历史境遇

二、整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指向

第四章  社会分化与价值整合

第一节  多元社会的价值重建

一、社会分化与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重塑

二、“意识形态终结”与社会主义“精神的太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成与建构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

一、社会主义及其“中国特色”

二、社会主义与“中国道路”的开拓

三、社会主义与“民族国家”的价值契合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

一、文化整合力

二、价值整合力

三、社会整合力

第五章  哲学转向与马克思哲学的重建

第一节  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一、从知识论到生存论

二、从实体存在论到生存论存在论

三、从永恒在场的非历史性到人的存在的历史性

第二节  他者:重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向度

一、他者:从认同到异化

二、他者:作为方法和视角

三、“他者”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中国化:重建马克思哲学的话语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书写历史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先进哲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哲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过程

第四节  “马克思式的阅读”:重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范式

一、阅读马克思的什么?

二、怎样阅读马克思?

三、为什么阅读马克思?

第五节  社会本体论:重建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

一、本体论研究方兴耒艾

二、重建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自觉

三、社会本体论:系统哲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

附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述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