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第4卷)》:
由于在调查李林甫的案子过程中表现得积极勤勉,左相陈希烈和右相杨国忠都得到了皇帝的嘉奖,陈希烈被封为许国公,杨国忠被封为魏国公,各自领取到了一张国家的长期饭票,然而,此时此刻,杨国忠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这张长期饭票最多只能用五年。
不管未来会是怎样,反正现在坐在政事堂的主位,执掌天下的已经是他杨国忠了。
杨国忠早就立志一改前任李林甫的行事风格,树立自己的一套,事实证明,他也确确实实做到了。
在李林甫的时代,虽然才华过于锋芒毕露的容易被宰相削,但大部分的官职分配,还是讲原则、走程序的,总的来说,还是做到了人尽其用。一个职位的候补人选在经过三次考试(第一场是笔试,类似于今天公务员的《申论》,主要考查文字功底和处理事件的能力;第二场是口试,主要考核应试者的举止、口才;第三场是面试,当面考察候选人的综合能力),层层把关后,才能最终上岗。可杨国忠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删减了这个程序,把本来耗时数个月的选拔时间最短缩到了一天,真正实现了今天过了审,明天就上班。这看上去是大大提升了官员选拔的效率,但实际上却是把原本严格的选人用人制度完全破坏掉了,自此,官员的升迁任免全凭杨国忠个人的喜恶决定,门下省的复核形同虚设,两个门下侍郎则彻底沦为了杨府的高级跑腿人员。
在李林甫的时代,朝廷里面的气氛当然谈不上民主自由,但还算得上是井然有序。李林甫虽说不是相貌非凡,却生来有一种逼人的气势,不怒自威,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安禄山,这么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横人,每次见到李林甫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连话都不敢多说一句,有时还会出冷汗、直发抖。所以,其他人更是如此,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但杨国忠上台之后,这一切也跟着改变了。
杨国忠虽然为人机灵,口齿伶俐,但毕竟是市井混混出身,轻率浮躁,没有什么威严。特别是在他当上宰相后,这一固有的缺陷便如同被置于显微镜下,放大了数倍,可杨右相对此却一点也没有自知之明,在朝堂之上,裁决军国大事时往往不假思索,还总是喜欢高谈阔论,所以无数官员表面上啥也不说,表现得恭恭敬敬,但背后都对杨国忠十分不屑。以杨国忠的那两下子,连普通官员都镇不住,更不用提安禄山了。
事实上,在搞臭李林甫后不久,安禄山就和杨国忠分道扬镳了,再往后两人的关系日益恶化,直到剑拔弩张——杨国忠跑到李隆基面前称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安禄山则在外痛骂杨国忠是奸邪小人,扬言要亲手干掉他。当然,这些内容具体说来还属于不久之后的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现在就不多剧透了。
李林甫一死,安禄山可谓是去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而那个杨国忠又从来没真正进到过他的眼睛里,所以大唐朝中可以说再无安禄山畏惧之人。不过,没有畏惧并不完全等同于毫无顾虑,事实上,在安禄山的内心深处时时刻刻都有所顾虑,且他所顾虑的人还并不只是一个,而是有三个人之多。
首要的无疑是阿布思。当年若非安禄山处心积虑想要吞并阿布思麾下的同罗精骑,阿布思不至于被迫叛唐而走,落下个坏名声,所以这两位真真是有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一旦安禄山起兵叛唐,南取长安,阿布思必定会乘虚而入,袭击安禄山的老巢,甚至搞不好还会因此与唐朝冰释前嫌,携手合作,那样一来,局面可就大大不妙了。因此,安禄山考虑得很清楚,在行动之前,他无论如何都要先消灭阿布思,除去自己的后顾之忧。
就安禄山所掌握到的情报来看,叛逃漠北后的阿布思的生存状态并不容乐观,后突厥汗国崩溃后在草原上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早就被崛起中的回纥人所迅速填补。像阿布思这样的突厥旧贵的归来,对于回纥人而言同样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所以自阿布思率领部众重回草原以来,回纥人便对其开展了围追堵截,意图消灭这一所谓的“突厥残余势力”。
由于整体实力差距过于悬殊,天宝十二年(753年),阿布思在与回纥的战斗中被击败,实力大损,从此踏上了被回纥人追击的道路。
安禄山太懂得趁人病,要人命的道理了。听说阿布思吃了败仗,他立即对阿布思发起了攻势,而这将给阿布思带来最为致命的一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