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伊森和他的蝶类科学绘画
王新国
1806年,威廉?休伊森(William C. Hewitson)生于英国纽卡斯尔(Newcastle)一个富裕的家庭。少年时,他跟随一位土地测量员做学徒。在求学期间,他就开始收集英国各地的昆虫,主要是鞘翅目昆虫(甲虫)和鳞翅目昆虫(蝴蝶和蛾子)。
1829年,23岁的休伊森学业结束,回到纽卡斯尔开始了土地测量员的工作,同时也参加当地博物学协会的活动,后来成为该协会昆虫馆的名誉馆长。
19世纪30年代正是自然科学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进一步飞速发展的时期,科学家看待自然的眼光也悄然变化。当时出版的一系列博物学专著对休伊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他更坚定地投身博物学的研究。
1831年,休伊森的鸟类学专著《不列颠鸟卵学》(British Oology)在纽卡斯尔出版。
1833年,为了寻找一些迁徙性鸟类的繁育地,他和好友一道去挪威旅行,并考察当地的鸟蛋、昆虫和植物。他们的队伍车船并行,记录了北极圈附近的岛屿、山脉、湖泊和瀑布。在一座岛上,由于恶劣的天气,他们曾面临几乎饿死的险境。这次为期三个月的考察是他们最为成功的一次探险,他们带回了北欧雷鸟、北欧田鸫、红翼鸫、翻石鹬、鹊鸭和其他许多稀有鸟类的鸟蛋。与同时代的博物学家和自然爱好者一样,休伊森不断地旅行,探索世界的各个角落,追逐自然的奥秘。
1845年,当休伊森由于身体状况,考虑放弃土地测量员的工作,却又发愁于继续从事博物学研究所需的大笔资金时,他的父亲和两位叔父相继离世,大笔遗产归入他名下,包括金钱和房产。在突降的财富的支持下,加上对于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休伊森终于放弃了土地测量员的工作,决定用自己的后半生全情投入博物学的研究。这一年,他迁入了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一座环绕着雪松与橡树的新建宅邸。在这里,他接待了对他的收藏感兴趣的许多访客。
1846年,休伊森和好友造访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研究日行性的鳞翅目昆虫,其成果发表在了《动物学家》上。这是休伊森参与的最后一次考察活动。之后,由于身体状况不佳,他再也没有去各地旅行探险,实地考察当地的动植物。但丰裕的资产为他提供了另一种收集标本的途径——他从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旅行家和博物学家手中购买标本,并且部分甚至全部负担他们的旅行费用。他曾经为一件标本花费了3501英镑,相当于今天大约800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从1856年到1876年,休伊森的杰作《异域蝴蝶新种图解》(Illustrations of New Species of Exotic Butterflies)陆续完成出版。书中的物种多出自他那令人赞叹不已的个人收藏。
1859年,休伊森成为英国动物学协会成员。
1862年,休伊森成为林奈学会成员。
1878年,休伊森在泰晤士河畔的家中辞世。
在各类介绍休伊森生平的资料中,对休伊森的描述不约而同地打上了诸如神经质、偶尔忧郁症而引起消化不良一类的病弱与离群的标签。这位身形纤瘦的博物学家居住在伦敦远郊泰晤士河边的大宅中,接待慕名而来的访客和朋友,挥金如土地收集所有可以找到的动物标本,以极端严苛的标准将这些异域奇珍绘制出来,印制成册,再把这些无比精美且价格高昂的书籍卖给其他富人。这样一种混合着药品气味、笔墨气味、金钱气味的生活,是休伊森后半生33年的写照。实际上,在迁入新家的第二年,休伊森的妻子病故,他没有另娶,也没有后代,他毕生精力的几乎大半都用于编写《异域蝴蝶新种图解》。
休伊森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又是一名严谨的制图员,此二种身份,使他以尽可能还原标本原貌的苛刻要求,描绘出他收藏的大量蝴蝶。
对于他本人而言,这些绘画作品应该是完美的科学图解;而在用图画描绘蝴蝶的专业人士看来,休伊森的作品无论在科学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做到了业界翘楚。
《异域蝴蝶新种图解》中的科学绘画均出自休伊森的精工细笔。他先在用于印刷的石板上以极为精细的笔触精确描绘他的蝴蝶标本,待黑白素描图印刷出来后,又亲自为每幅作品着色,作为原始图版。而当时的读者所拥有的图版,是出版商聘请其他艺术家,依照休伊森的原作,在印刷的黑白素描图上再次着色后装订成书。受聘的艺术家们以一种类似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分担每幅作品特定部位或者特定颜色的绘制工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缩小了插图之间的差异。
现在读者手中的这本《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便是依照其中一套正式出版的作品重新制版印刷而成。
本书中这些蝶类科学绘画的原作,现在保存在英国国家博物馆,悄无声息,又绚烂夺目。
……
展开
由于图片逼真,有的人在乍看之下甚至会将这些手绘图误认为是相片。这些图片充分体现了19世纪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高水准绘制工艺,不仅有科学意义,在美学上也价值非凡。
——徐堉峰(台湾师范大学 教授)
休伊森亲手绘制的蝶类科学画是科学绘画中的珍品,既体现了蝴蝶物种特征的准确性,又有着精美的画工,让读者能够充分领略尘封了一个多世纪的传世名作的风采。
——武春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图幅中的蝴蝶结构完整,特征清晰,色彩、形态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种类识别与艺术欣赏价值,十分精彩。
——顾茂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这座案头蝶园里的蝴蝶引领了三个世纪、两个半球的有缘人,一窥庄周的梦里家园。本书兼具科学的精准和艺术的妩媚,不愧为传世之作。
——方圣平(台湾清华蝴蝶园 负责人)
这部完全写实的蝴蝶科学手绘弥足珍贵。原作的蝴蝶比例、翅纹都特别准确,在150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精准定种。对于中国分布的蝶类还特别标明,是一部良心之作。
——张辰亮(@博物杂志 主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