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心灵之履,率真地面对每日的寻常生活。”
是百草艺廊想要传达的理念。
日本陶作家安藤雅信及妻子安藤明子透过“艺廊百草”
传递回归日常、回归生活、回归使用的 “日用即道”。
日本陶作家安藤雅信著作集,以他与妻子共同创立的生活美学空间“百草”为切入点,去探讨艺术空间所应传达的意义,以及建筑与物及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倡导一种“率真面对寻常生活”且从“使用者”角度来开展创作活动的生活美学及工艺观念。
文末收录了三篇对安藤夫妇的深入访谈,讲述了安藤从雕塑与音乐学习转向陶艺的并不顺利的人生历程,以及“艺廊百草”的诞生过程和夫妇俩为其注入的意义和理念,多面向展现了安藤夫妇对于民艺的深刻洞见和思考。
前言
多治见市位于日本列岛中央、岐阜县的南部。从名古屋坐电车去大约四十分钟,开车则要一个多小时。我和妻子在多治见住下,还出乎预料地经营了一家艺廊,已经是十四年前的事了。说起来,还要追溯到我们与这个家的邂逅。
某日,一位庭园建筑师朋友告诉我:“有一座准备要拆除的带茶室的民居……”据说这是一座明治中期的建筑。我们之前就对茶室和战前的建筑感兴趣,于是马上赶去名古屋。房子保存得非常完好,仿佛可以感受到之前的主人是如此钟情于此,这是一座简朴的数寄屋建筑。“不管改变成什么样子,都希望它还能用…… ”我深知要移建并且维持这样一座建筑并非易事,然而从主人这句如托付般的话中,又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使命。那之后奔波了好几趟,也曾为此而烦恼,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早在初初见到它的那一刻,我们心里就已经做了决定。
明子[我的妻子]说:“要好好利用这间屋子,大概也只有开一家艺廊了。”而那时我的脑海里,是当时菅木志雄的民居展示品和刊登在《朝日图志》上的“COMME des GARÇONS”特集的照片[一张以古民居和庭园为背景的模特裸脚照片,和这间很相似],这间民居能呈现些什么?我的思绪翻飞……最后我们决定在此住下并把它经营为一家艺廊。
下了决心要把这间民居移到多治见之后许久,终于找到了安置它的地方:一个树木苍郁的山谷。除了树木,一米之外几乎看不见别的什么。在这个莺啼婉转的娴静山林,一家人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砍了四周的杂木,平了地基,堆好了石头堤,翌年开始移建。那之后大概又过了两年,终于有了“Galerie 百草”如新生儿般的诞生。
说来也真快,从那时到现在转眼已经过了十一年。这些年,我们做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敬爱的工作,还有觉得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并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分类。每年还策划了六次特别展和常设展来介绍自己的手作。我们唯一的信条就是把生活用具和现代美术不分界线地融入日常生活。
作品也好,生活用具也好,它们从来不是孤立于生活存在的。它们会因被使用的方式不同表现得很美抑或丑陋,呈现的空间和陈设不同也会让他们显现不同的姿态。我一直重视如何让器物呈现得更生动。这么说,也并非一定需要特别的展示道具或什么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我会用一些苹果箱、鞋柜子、仓库的长板等,这些每日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旧物,只要稍稍改变他们陈设的方式,搭配季节的变化,就更能贴近使用者的心态。
如此,用一些过去日本人在寻常生活中的创意,同时又作为艺廊经营者和手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把过去创作过程中闪现的灵光,在回首过往之时集成了这本小册子。第一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不同于“白盒子”那样的现代展示空间或者美术馆,而是作为民居呈现的艺廊,可以传达什么?第二章探讨如何利用建筑的特点去展现日本人日常生活背景下产生的感性生活智慧。第三章则以茶会和时装等非日常的活动为题材,表现了变换自在的日本民居,以及由此带来的艺廊空间的灵活性。第四章介绍了作为手工创作者的我们,同时用使用者的目光去创意:“没有的自己做吧!”开始设计制作原创作品。
只是一些疏浅的介绍,但若能令读者由此萌生兴趣便是三生有幸。
安藤雅信
前言
一章 脱去心灵之履
二章 空间与物体所孕育的
三章 从日常中看见非日常
四章 贴近每日生活的道具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