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侧面,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书中没有令人费解的图表和方程式,也没有艰深晦涩的经济学术语,而是以经济学的基本结构作为框架,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进行阐释,从边际效用递减、供求规律这些最基本的原理出发,全面介绍了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世界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包括通货膨胀、货币与银行、利率与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失业、国际经济学、政府与市场等经济学观点,为人们在经济学和现实生活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第一章
自由市场如何运转
第一节 看不见的市场之手
可口可乐如何越过了柏林的市场墙
进行经营管理多年,令老年的道格拉斯·依维斯特津津乐道的,不是在可口可乐公司多年来由默默无闻到首席执行官的奋斗史,也不是可口可乐在出现“中毒事件”后化解危机的巧妙举措,而是早年在民主德国打赢的一场漂亮的销售战役。
1989年,柏林墙倒塌前夕,还是可口可乐公司欧洲总裁的道格拉斯·依维斯特突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销售队伍派遣到德国柏林,让销售人员免费向民主德国赠送可口可乐。有时能够看到可口可乐的销售代表正通过柏林墙上的洞递送瓶装可乐。
道格拉斯回忆起德国发生剧变之际他在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散步,想看看可口可乐品牌是否得到了认可,“每到一处,我们都会问人们在喝什么饮料,他们是否喜欢可口可乐。事实上,我们甚至不用说出名字,只要比划瓶子的模样,人们便理解那是什么意思”。于是,道格拉斯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向那里运送尽可能多的可乐——虽然,他们还不知道民主德国的商人将如何付款。
由于当时的东德还缺少冷藏设备,可口可乐公司给那些开始贮藏可口可乐的商人提供了免费的冰柜和冰箱,以保证可口可乐有一个良好的存储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公司在民主德国迅速建起了业务。
考虑到民主德国当时发行的货币仍然一文不值,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当于废纸的实际情况,从短期来看,道格拉斯·依维斯特的这个方案并不见得可以赚钱——光购买冷藏设备和支付销售人员的工资就已经是一笔较大的成本支出。然而,事实证明他作出的这个商业决策绝对是正确的:到1995年的时候,原民主德国地区可口可乐的人均消费量已经上升到原联邦德国地区的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民主德国很快成长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
在1989年前的阶段,柏林墙还是坚固的屹立在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边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社会形态使德国的氛围略显严肃。可口可乐却在不经意的瞬间,翻越了柏林墙坚固的墙身,进入民主德国市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将可口可乐送过柏林墙。当可口可乐的销售代表向民主德国递送饮料时,他们并没有摆出任何“人道主义”的姿态,也没有对那些居民的未来发表大胆宣言。他们只是在寻找商机获益——扩大全球市场、增加利润、取悦股东,这是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和个体所不停追求的。
可口可乐的这一事件显示了市场独特的运作方式:市场激励着个人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而努力,在个人努力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改善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在对利益的追求下人们往民主德国派送可口可乐来扩展市场,通过读研深造增加个人价值,设计各种最新的发明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市场的引导下,人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通过不断改变和对于利益最大化的不懈追求来获取属于自己的优越生活。
是什么养活了你所在的城市?有人常常会这么问。大量新鲜的金枪鱼从南太平洋的捕鱼船运往你所在城市的高档餐厅;每天你可以选择乘坐汽车、公交或者地铁,甚至是骑自行车外出上班;身边的社区超市每天上午总陈列着顾客所需的任何东西,从燕麦到新鲜的木瓜——尽管这些产品可能来自10〜15个不同的国家。这些看似烦琐复杂的事情充斥着我们每天的生活。而且不仅如此,我们的生活还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我们能在一天24个小时内的任意时间购买一台电视机,这足以令人惊叹!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1971年,一台25英寸的彩电需要一个普通工人174个小时的工资,而在今天,一台25英寸的彩电——质量更可靠、频道更多、接收效果更好,仅需一个普通工人大约23个小时的工资。
一个复杂的经济体每天都涉及数十亿元的交易,而绝大部分交易都不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完成的。正是市场使我们生活有规律地存在和维系着,使我们的城市存在几十年甚至是再继续存在几百年也能够以固有的秩序灵活运转。
即使如果你认为更好、更便宜的电视机不是社会进步最好的衡量标准,那么你也许会被20世纪所发生的事情所震撼: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47岁上升到72岁,婴儿死亡率下降了93%。一些诸如小儿麻痹症、结核病、伤寒和百日咳这样在几十年前轻易就能够夺人性命的疾病,时至今日已经为人们所控制。
传说,在“冷战”前,叶利钦到美国参观时,看到美国药店明亮的走廊两边摆满了从治疗呼吸困难到脚气的成千上万种药物,很是感叹,“这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叶利钦说,“不过美国是怎么做到让每个药店都储存了这些药物呢?”
与苏联不同,在美国,药店储存什么药品不是由美国政府决定。药店出售人们想要购买的产品,相应地,制药厂只生产药店想要储存的药品。苏联经济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直接干预每件事情造成的,从伊尔库茨克工厂生产的肥皂数量到在莫斯科学习电气工程的大学生数量都得由政府决定。
最终事实证明,这种计划经济过于繁重。弗里德曼指出:“在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里,任何交易的条件,都由参加各方协议。除非各方都相信他们能从交易中得到好处,否则就做不成交易。结果,各个方面的利益取得了协调。”所以,当一切运行正常时,自由市场能够让交易的双方都获益。
在自由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浪费或者无效率生产。因为,企业只生产那些能让世界变得更富足的产品,所以其生产出的产品成本将达到最低,并且有限的资源将被用来生产那些收益超过成本的产品。自由市场上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在自由市场下,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此时,市场能够将社会中有限的资源很好地转化为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市场不是万能的,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也是存在诸多弊端,但事实证明,没有市场确实是万万不能的。
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转的
通俗地说,市场应被理解成买者和卖者决定价格并交换物品或劳务的机制。从艺术到污染,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存在相应的市场。市场可以是集中的,如股票市场;也可以是分散的,如房地产或劳动力市场。它甚至可以是电子化的,例如许多金融资产或服务是通过电脑进行交易的。市场的最关键特征是将买者和卖者汇集到一起,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和成交的数量。
市场经济是一部复杂而精良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它也是一部传递信息的机器,能将成千上万的各不相同的个人的知识和活动汇集在一起。在没有集中的智慧或计算的情况下,它解决了一个连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无能为力的涉及亿万个未知变量或相关关系的生产和分配等问题。并没有人去刻意地加以管理,但是市场却一直相当成功地运行着。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或组织专门负责生产、消费、分配和定价等问题。
我们通常想当然地认为经济会顺利进行。当你走进一家超级市场时,你想要的东西——面包、麦片粥、香蕉等通常都摆在货架上。你付款之后就可以将这些食品打包带走,然后美美地享用。世上还有什么事比这更简单呢?
如果稍稍想一想并仔细观察一下,你也许会对每天为你提供面包的市场机制赞叹不已。这些食物在提供给你之前可能已经经历了5个或10个环节,它们成年累月地穿越全球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先后经过农民、食品加工者、包装员、运货员、批发商及零售商等一整套链条。整个过程似乎是一个奇迹:适量的食品被生产出来,运送到合适的地点,并最终以美味可口的形式出现在餐桌上。
但真正的奇迹是:整个体系运行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进行统一指导或强制运作。成千上万的企业和消费者自发地进行交易,他们的活动和目的通过看不见的价格和市场机制得以协调。没有任何人决定生产多少鸡肉,货车运往哪里以及超级市场何时开业。然而,最终当你需要之时,食品便会出现在商店里。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我们的经济,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市场无时不在我们周围创造类似的奇迹,成千上万的人无须统一指导或指令性计划,自愿地生产出许许多多产品。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如军队、政府和学校),我们的大部分经济生活都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奇迹所在。
正如凯恩斯所强调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课题之一就是确定政府同市场的合理界限。如果我们追溯现存的界限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话,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也许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在中世纪,欧洲和亚洲的不是混乱而是经济秩序。那时的经济活动太多由贵族阶层和城镇行会来指导。然而,大约两个世纪以前,政府对价格和生产方法的控制力开始日渐减少。封建主义的枷锁逐渐让位于我们称为“市场机制”或“竞争资本主义”的制度。
在既有的经济秩序下,市场经济一直在良好运转着。市场是买者与卖者们面对面讨价还价的实实在在的场所。农民将他们的产品拿到集市上或城镇里出售,在那里,满目都是黄油、乳酪、活鱼、蔬菜等大家十分熟悉的东西。今天的美国仍然有许多交易者汇聚的重要的市场。例如,小麦和玉米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石油和白金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而宝石则在纽约市的钻石区进行交易。
市场经济相比于计划经济,在价格机制上的交易以灵活见长。在市场体系中,每样东西都在价值基础上确立价格。价格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条件。如果我同意以4000元的价格购入一台冰箱,这就表明该冰箱对于我的价值高于4000元,而这一价格也高于交易商眼中该冰箱的价值。这样,二手冰箱市场就决定冰箱的价格,并通过自愿交易将冰箱分配给那些对其具有最高价值的人。
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价格还是一种信号。如果消费者需要更多数量的某种物品,该物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向生产者传递出供给不足的信号。例如,每年夏天,由于许多家庭外出旅行,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度上升,从而价格也会上升。较高的价位一方面刺激石油公司增加产量,另一方面抑制旅行者延长行程的愿望。
……
上篇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自由市场如何运转
第一节 看不见的市场之手
可口可乐如何越过了柏林的市场墙
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转的
混合效应使市场总剩余达到最大化
作为信号的价格使市场运行如此良好
看不见的手有时候真的运转不灵
市场运行依靠自由、法律还是道德
第二节 不受干扰的市场机制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没有友好的兄弟
完全竞争市场要均衡
高速公路上的均衡恢复考量
市场是增进经济福利的好方法吗
第二章 供给与需求的神奇力量
第一节 奇妙的供需
需求和供应,两者同样很重要
从卡恩退役看需求曲线
从倒卖的黄牛票认识供给曲线
把钱用在刀刃上的需求更有效
均衡就是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体
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的区别
第二节 谁在决定一支铅笔的价格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中枢
价格是检测市场的磁针
价格就是成本在用途上的价值
同乘一架飞机,相邻而坐票价却不相同
成本加成理论:商家对定价的解释
从密集限价令看价格管制
第三章 要素有限,生产无限
第一节 比尔·盖茨的劳动力
世界上只有一个比尔·盖茨
人力资本是企业最大的资本
一般工资水平与劳动工资差异
第二节 微软的获利资本
即便称为资本,也各有千秋
无所不在的资本市场
土地和资本市场的均衡
作为固定要素收入的租金
第三节 资源为王的新时代,整合生产要素
全球即将步入资源为王的新时代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要求
为了实现目标,资源应当尽可能地有效利用
实现要素兼并整合,创造企业价值
第四章 消费决策如何做到物超所值
第一节 解下惯性选择的眼罩
让所有的选择像选冰淇淋一样简单
用科学选择帮你摆脱偏见的束缚
别让小概率事件误导了你的选择
解下惯性选择眼罩,拒吃过期爆米花
浪费的350美元比节省的350美元更多
第二节 消费陷阱如何欺骗我们
优惠卡背后暗藏陷阱
高档商品的利润陷阱
买涨不买跌的经济陷阱
面对诱惑,堵住自己的耳朵
低价购买名牌产品是一种赌博
手机的收费方式为何复杂难懂
定价的秘密不是人人都知道
第五章 厂商如何才能获得利润
第一节 交易是源于比较优势
无论谁都拥有比较优势
企业经营与比较优势可变
推动专业化生产,打造自己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 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
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一只跳蚤
机会成本,就是你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成本和行为相关,而不是和事物相关
经营管理,无处不在的成本分析
第三节 省下的都是利润
这本书的利润到底是多少?
拥有剩余所有权的小店老板
计算利润,总是和成本息息相关
企业家是利润的最高拥护者
第六章 要竞争不要垄断
第一节 山寨手机的竞争
完全竞争市场,买者不能影响价格
不完全竞争,大学生恋爱难修成正果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的垄断竞争
第二节 标准石油的垄断
产生垄断:我们第一次背离完全竞争
产生垄断的原因之一:政府创造的垄断
产生垄断的原因之二:自然垄断
垄断的利润是否是一种社会代价
第三节 政府反垄断关卡
实施政府管制,防止垄断产生
确定价格上限:有可能引发市场短缺的手段
确立价格下限:最低工资法带给低收入者的伤害
第七章 政府是市场先生的朋友
第一节 外部性是祸是福
政府为何给林场补贴
走私是高关税的外部性
重复上演公共地悲剧
第二节 产权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前提
交通拥堵,收费合理吗
政府滥用土地征用权
医药专利的强制许可
有产权不必然有效率
第三节 征税是完美的措施吗
税收是文明社会所付出的必要代价
赋税的无谓损失,税收是一把双刃剑
该对收入征税,还是对消费征税
对中小企业主动减税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吗
下篇 宏观经济学
第八章 宏观经济的全景综览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图景
图景1:萧条的解释就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图景2:宏观经济模型是企业、家庭、市场等共同形成的
图景3: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价格总水平
图景4:宏观经济学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分析经济问题
第二节 经济指标有多重要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关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企业景气指数,事关经济主体活力
恩格尔系数,从“吃”衡量国民生活标准
基尼系数,社会贫富差距的预警绳
道·琼斯指数,经济的晴雨表
消费者信心指数:你对经济是否还保有信心
第三节 GDP是怎么一回事
要GDP,更要幸福感
理性看待GDP的增长
工资增幅落后GDP,影响拉动内需
无效GDP 耗费,必须放弃的崇拜症
第九章 经济周期的时间表
第一节 经济波动有没有章法可言
经济的波动有无规律
总需求的变动与经济波动
总供给的变动与经济的波动
第二节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究竟什么是经济周期
发现经济周期的繁荣与崩溃
经济周期中隐藏决定力量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超强繁殖力
要价1500万津元的津巴布韦鸡
从食盐抢购看政府稳定物价
政府治理通胀预期的主要政策环节
谁是制造通货膨胀的实际幕后黑手
第四节 衰退的唯一原因是繁荣
“食草动物”是经济衰退惹的祸
比通货膨胀更可怕的是通货紧缩
应该如何应对通货紧缩
“铜博士”会告诉我们经济何时复苏
第十章 劳动是宏观经济的首要问题
第一节 谁偷走了我们的工作
失业问题令奥巴马如坐针毡
不可避免的摩擦性失业
多大就业是“充分就业”
政府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节 失业的代价有多大
失业是经济社会的突出问题
失业要交付高额的成本代价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
第三节 奥巴马如何帮人们找工作
政府如何保障工作:失业保障
谁的蛋糕更大,是你的还是你邻居的
增大经济蛋糕可以带来更多经济机会
第十一章 谁在掌控银行和货币
第一节 货币那些事儿
从香烟作为货币看货币的演变
从符木到国债的信用货币历史
货币危机的多米诺骨牌
第二节 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货币是如何在经济中流动的
货币供给是如何衡量的
是谁控制了货币的发行权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高招
货币的流动偏好理论
货币政策的扩张与紧缩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法定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二:贴现率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三:公开市场业务
第十二章 金融市场的魔力
第一节 利率的作用方程式
利率,使用资本的应付代价
利率的变动影响到了谁
利率变动对资本价值的影响
把利率的决定权还给市场
第二节 金融工具应用分析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期货:创造价值的“买空卖空”
期货与股票、现货的区别
期权: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投资银行: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复利计算的魔力与72法则
提供投资资金的金融中介机构
第三节 优化你的投资方案
揭开股指的神秘面纱
总量股票市场异象
投资股票,还是在高买低卖
如何优化你的资产配置方案
把我们的口袋从水里捞出来
第十三章 走赢国际贸易的棋局
第一节 流动中的国际要素
玫瑰的流动: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
金融资源的流动:资本净流出
向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出会制造伤害吗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市场制高点
跨国经营,新形势下的全球性趋势
跨国公司给海外带来的是发展还是问题
对廉价劳动力的恐惧和去工业化的误区
和而不同,跨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全球化
面对国际分工,我们不应该盲目乐观
第三节 谁在制造贸易障碍
开在故宫的星巴克和卖到美国的瓷器
其实,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潜在正确性
无论动机如何,保护主义都是一种障碍
商品倾销与反倾销的维权之争
许多美国企业将制造基地设在中国或印度
取消进口关税是否意味着本国产业会走衰
第四节 谁在维护贸易秩序
国际贸易组织之一:世界银行
国际贸易组织之二:自由贸易协定
国际贸易组织之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贸易谈判是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途径
贸易决定财富,制定贸易政策该警惕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