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格林斯潘:金融帝国之王:king of the financial empir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670198
  • 作      者:
    古越著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古越,本名赵鲁杰,山东阳谷人,1964年9月生,现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大校军衔,著有《毛泽东与朱德》《邓小平兵法》《粟裕兵法》《中华军事五千年》《高技术战争哲理》《白宫首席外交智囊基辛格》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关于世界经济金融领域重要人物——格林斯潘的优秀人物传记。本书讲述了格林斯潘在美国经济、美国经济政策、世界经济形势和世界金融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作用和意义。格林斯潘从1987年担任美联储主席到2006年卸任,其影响力无人能及,他对世界经济和信息科技革命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本书立足经济事实,通过对格林斯潘在一系列金融事件中的言辞、做法和影响力的刻画,呈现了格林斯潘这位金融奇才的传奇人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金融奇才的传奇人生

格林斯潘发表讲话,不仅惜墨如金,而且以晦涩含糊著称。美国的《读者文摘》上曾刊登过这样一幅漫画:在餐桌上,一个男人对女朋友说:“你想知道艾伦·格林斯潘在想什么?嗨 !

我这人很棒,不过还没厉害到那个程度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又深知自己位置重要,不敢稍有造次的格林斯潘,说话比任何人都更加小心谨慎。1987 年秋,刚上台不久的格林斯潘,就在一次聚会上消遣了自己一番:“自从我就业于中央银行,我学会了语无伦次加含糊其辞。如果我令你们觉得过于明白了,你们一定已经误解了我的意思了。”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1995 年格林斯潘在一次谈话中说:“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我怕自己说话过于坦白,于是,终于学会了被称作为‘美联储的语言’,即学会了前后不一致地含混其辞。”这种“新语言”充满太多暗示,甚至经常让圈内人士也大伤脑筋。大多数人感到不可能总是肯定听懂了他所说的,他的句法绕来绕去,非常奇特。在一次对国会的讲话中,格林斯潘说了一段类似中国绕口令的名言,其内容,其表现形式,都堪称是最典型的“格林斯潘式警句”:“我知道你相信你明白了你认为我所说的,但是我不能肯定你是不是意识到了你所听到的并不是我的意思。”

格林斯潘素有“冷面机智”的名声,经常表现出一种令人喷饭的幽默感。有一次,格林斯潘应邀参加华盛顿上流社会的晚宴,有位新来者问格林斯潘:“华盛顿真诚的人都在哪儿?”格林斯潘眼睛盯着盘子里的羊肉,头也不抬地说:“根本就没有一个。”

1995 年 7 月,西雅图国际银行大会上,格林斯潘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他成功地告知人们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提到好的方面,他说:“我没有看到真正困扰我们的问题。”而提到可能的坏消息时他说:“就像我们一些同事提及的作为经济不景气的结果,经济萧条的各种可能性正在形成,至少会有一次。”结果出现了各种媒体相互矛盾的大字标题:《纽约时报》:“格林斯潘预见了经济萧条。”

《华盛顿邮报》:“格林斯潘断定经济萧条是不可能的。”对于各种揣测,格林斯潘一笑置之,他认为记者大会是成功的。对于矛盾的报道,他解释那是出于“推断的模糊”,他本人不想轻率地发布消息。有人认为,格林斯潘继承了他的父亲赫伯特 — 一位自学成才的股市分析家 — 对错综回旋的句子、扑朔离迷的观点的喜好。格林斯潘含混的语言包含着一系列令人发疯的前提和条件,从而使他几乎可以从任何他说过的话中全身而退。更多时候,格林斯潘三缄其口。对公众而言,他从来没有试图对经济形势做过一个清晰的表态,或者对利率做过一个可能的指导。

格林斯潘冗长饶舌的句子看上去前后不一,糊里糊涂地把人引入到一种令人不能精确理解,更无法言传的尴尬境地中,这正是他所谓的“建设性歧义”。或许只有格林斯潘自己才明白,他的含混不清并非天性,他曾经对好友罗哈蒂表示,“这个地方充满了邪恶的人,如果你不能应付每天都有人想算计你的日子,那你根本不要想到这里来。”

人们从他的调侃中,体会到他的幽默感,也感到身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不得不练就这种让人闻言如入坠雾中的“模糊语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梭罗(Robert M.Solow)曾这样评价说:“格林斯潘在美联储主席里,并不是第一个说话闪烁其辞的人。如果你回过头去看看威廉·马丁,甚至说话比较没有保留的保罗·沃尔克他们那些人,你就会发现,他们讲话差不多是一样的:他们都很精通没有含意的用词艺术。”

格林斯潘这种模糊的说话方式,华尔街即使仔仔细细地用心揣摩,有时也会出错。1996 年 12 月,纽约股市狂热上扬,这时,格林斯潘在华盛顿一次晚上会上对此作了一番评论,说他觉得投资者是不是表现出“无理性的积极性”了。这个评论实在太简略太圆滑了,以至于一些过敏的人领会得过了头,以为美联储是觉得市场过热,要泼冷水了提高利率了。第二天早上,道·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猛跌了 140 多点,可是利率根本没有动。

这一现象 7 个月后再次重演:格林斯潘对众议院银行委员会讲话时,预计在1998 年,“将会持续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这次,华尔街觉得,美联储主席的意思是没有必要提高利率。于是,第二天道·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猛升155 点,创 8061.65 的新高。

格林斯潘极富个人特色的说服艺术表明,他的魅力在于知道如何寻求支持、寻找平衡,如何通过语言和行为让从总统到普通投资人都心悦诚服。

格林斯潘何以能有如此权威?是美联储主席这个职务所赋予的,而并不完全在于他本人的本事。这个宝座不论谁坐上去了,都能够呼风唤雨,成为股民、投资者的“上帝”。可是,如何解释他能够稳坐在这个宝座上至少长达 4 届之久?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连任,说明格林斯潘必定不是个等闲之辈,他有他的几套高招、绝招。

其中之一就是依靠对数据的痴迷严谨分析得出结论。格林斯潘对数字有着特殊的好感,甚至可以说与奇特的数字有着奇特的缘分,是一个经济和金融数据奇才。也许是深受作为股票经纪人的父亲影响的缘故,格林斯潘从小对数字就有一种狂热的爱好。5 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在脑子里对两个三位数字进行计算,他就能心算多位数运算,这在不大擅长于数学的一般美国人中算是稀罕了。一旦小艾伦表演出这个拿手好戏,总是令周围人啧啧称赞。有人称赞他“好像是一台人脑电子计算机”。他在乐队演出间隙,常常潜心钻研货币学。

步入华尔街金融界之后,他经常把自己埋在大量的统计报表、原始数据、华尔街来的数字,以及直接或间接送到他面前的各种信息中。他的公文箱里,常常是装满了诸如《航空周刊》( Aviation Week )之类的各种经济贸易期刊。担任美联储主席后,格林斯潘对数据的精通让那些世界顶尖的首脑人物大为震动。

前英格兰一位银行行长说过:“我们都当笑话说他的一点,就是他一到描述美国经济状况时,就会说,我在爱荷华州从吸尘器工业得到的数字表明,经济正在上升(或下降或别的什么)之类的。他对经济中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着最深入细枝末节的了解。”

在一个星期六,这位行长与格林斯潘一道访问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话中,格林斯潘很随意地对美国经济的状况和发展前景作了一番详尽分析,让英国“铁娘子”听得津津有味。

过了几天,撒切尔夫人问他手下这位行长: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的运行,一切都了如指掌,你怎么就没有对我们英国知道得那么多?这位行长说,我不是格林斯潘。格林斯潘也给克林顿留下了一个“数据狂”的印象。1996 年,有一次白宫举行晚宴招待美国新闻媒体老板们。克林顿讲了这样一笑话:格林斯潘带着他相交多年的女友米切尔进入大厅,在存衣间交了1元小费后,马上就说,去年的价钱是75分。

在这个削减成本的经济时代,格林斯潘坚信他无法理解有些工业部门会出现效率及生产能力降低的情况。所以,他要求美联储的同事们在剔除这些部门以后再作一次生产能力的调查。当然,这些工作使这些人感到很乏味。但一位美联储的理事说:

“虽然很多工作人员对研究数据这种方法的作用感到怀疑,甚至抱怨,但事实证明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实际的生产能力高于数据所显示水平的可能性,使格林斯潘对上升中的股市充满了乐观态度。当他 1998 年对股票的上扬公开发表悲观的讲话时,他担心公司的利润可能无法支撑股市的上扬。然而,市场最终与他的预言相背而驰。他唯一的解释是: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现代的科技革命使格林斯潘和他的同事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因为政府的很多信息收集方法仅仅适用于旧的经济结构,由计算机革命而带来的变化使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经济预测者在信息时代中举步维艰。当中央银行为产出、通货膨胀以及生产能力寻找一个精确的测量方法时,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面对这种新的挑战,格林斯潘不断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他以专业经济分析方法,每天搜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运行数据。遇到要研究什么经济难题,就一头扎进烦琐的统计图表,找出上千个统计数字,翻个“底朝天”。后来,他更加大量依赖统计数字来得出结论。

格林斯潘总是把灵活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对统计数据的偏爱结合在一起。先是作为一个坚定的年轻的分析家,而后是柏林顿工业公司和莱勒系统公司的顾问,在这期间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头到尾阅读数千页的数据,从中可以得到对经济的全面结论。

后来的格林斯潘仍然习惯于称自己是一个经济学家,而不是政府官员。他的电脑里都是一些数据图表,各种文件也散落在办公室的每上角落。“这就是我喜欢做的工作,这也是我从 20 岁出头一直到现在都在做的事情。我的上司换了不少,但我每天做的事情却是一样的,我也不想改行。”格林斯潘说。

格林斯潘很重视通过详细的细节来得出结论的方法,当然,他也没有放弃寻找一个神奇的罗盘来指导经济政策的努力。他最喜欢用的经济指标有:存货水平、产业供应频率以及衡量工资和其对生产能力影响的关系指标。

曾在1991—1997 年担任联储地区银行行长的劳伦斯·林赛(Lawrence Lindsay)回忆,有一次美联储开会时讨论到一场洪水已经阻断了密西西比河上几乎所有桥梁,造成货运中断,只有一座桥幸免时,说格林斯潘不仅知道那座桥的位置,而且知道各种可以用来做运输的改道路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格林斯潘大大地扩展了他的信息来源,他亲手建造一个更大的信息库。据说,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工作十几年间,美联储调研人员跟踪调查的资料系列种类增加两倍,达到 1.4 万种以上。其中包括二十几种非公开的专项系列数据种类。例如,由格林斯潘设计的精巧的库存跟踪系统,美联储内部工作人员开玩笑地说只有格林斯潘自己能看懂它。1998 年年初成为克林顿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的前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詹尼特 .L. 耶伦,在和一些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理事讨论过这个系统后,说:“我不打算弄明白它了,它实在太复杂,超过了我理解能力的范围,不是我能摸着门的。”

格林斯潘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数据库。应他的要求,全国家用建筑联合总会对它下辖的成员进行了非公开的统计调查,这些数据使格林斯潘能够及时和详细地了解家用建筑的发展动态。每个月,通用汽车公司主席约翰·F. 史密斯都会与芝加哥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迈克尔·H. 莫斯库会谈,迈克尔会把信息反馈给格林斯潘。

通用汽车公司的首席经济顾问穆斯塔法·莫哈特雷姆说,杰克总是把销售渠道告诉格林斯潘。格林斯潘对经济统计数据的那种着迷和偏爱,确实使他高人一筹,比一般人先一步认清经济趋势,他能比其他人更早发现经济运行的方向,高人一筹。比如,20世纪 90 年代初,他预见了美国信用危机导致的“逆风”,这个危机使经济复苏的步伐减慢了。再比如 1994 年 2 月,他发起了反对通货膨胀的“先发制人进攻”。

当时引起了争议,反对者说,这时候再反什么通货膨胀,就会引发又一场萧条,可他却别具慧眼,看到了他们茫然未见的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由于他实施的举措得法,经济平安“软着陆”,从而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最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格林斯潘的“不动”,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崇拜他的人们,觉得他是个金融奇才。经济学家阿伦·辛奈赞叹不已地说:“格林斯潘领导美联储,是美国历史上的常胜将军。”

格林斯潘自己也有过一番评论,他说:“美联储要有能力快速地反应,有效地反应,即对任何特定系统的威胁的那种反应能力。美联储之所以有能力这样做,是因为它有丰富的经验和专门知识,拥有美国和外国银行以及金融系统的详细的材料,这还包括对支持的清偿系统的熟悉了解。这种专门知识是许多年来我们通过对国内大型的以及国际的银行的监管而积累起来的。”有过这么几次“众人皆醉我独醒”,大家不得不服气,包括当时不同意他的分析和举措的人也心悦诚服。这样,格林斯潘就在美联储和联邦开放市场委员会里树立了威信,使他能够超过在过去看来不可能被允许超过的界线,即使他提出一个许多人都摇头的见解,同事们越来越愿意先忍住自己的怀疑,不急于大声反对,而宁可仔细在心里盘算一下,对格林斯潘的直觉会有更多的信心。

格林斯潘的同事们说,格林斯潘对经济琐碎数据的偏爱,常常使他能够早于其他人看到重要的经济力量,并随即预作安排。1994 年 2 月,当他对通货膨胀预先发起进攻时,一时众说纷纭,但是他顶住了批评者的挑战。他们预言格林斯潘捕风捉影地化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做法会再次引发经济衰退。结果,格林斯潘使过热的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美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繁荣时期之一。由于格林斯潘经常远远地走在了前面,这使得他的同事在美联储的会议上不知所措。但一些工作人员认为格林斯潘对稀奇古怪的数据过于迷信,以至于使许多同事对他抱有意见而远离他。他们认为,有些数据是毫无意义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