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是秦汉文学地理,主要探讨秦汉时期八个区域的文学流变及其特色。基本观点如下: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山、太行山等山脉以及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江河流域。太行山以西的秦人故地,分为三辅文化、河西文化、巴蜀文化。三辅地区主要包括京畿长安周围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是关中的核心地区,而《后汉书·郡国志》论及三辅地区时还包括河南、河内、弘农三郡。但是根据传统的观点,河南、河内均在函谷关以东,从文化分布上应当划为河洛地区文化。三辅地区以西的河西文化主要包括安定、天水、陇西、武威、金城、张掖、酒泉、敦煌等地。而秦岭以南地区则为巴蜀地区文化,包括巴、蜀、益州、犍为、牂柯、越巂、哀牢等地以及与关中地区有重要关联的汉中地区。历史上往往巴蜀并称,但两者差异较大。这就有点像“齐鲁”,亦不可等量齐观。《华阳国志·巴志》说:巴“郡与楚接,人多劲勇,少文学,有将帅才”。故历史就有“巴有将,蜀有相”的说法。尽管如此,我们从该书中还是可以读到很多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虽已不可考,但都是巴人创作的完整的五言诗。联系到秦汉之际在巴地流行的《巴渝舞》,原本是用巴语演唱,可见巴地民间艺术之发达。而蜀地文化较之巴地更为发达。
太行山以东属于战国时期的六国故地。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魏、赵、巨鹿、信都、渤海、广阳、涿郡、渔阳、辽西、辽东、玄菟、右北平、上谷、中山、代郡、真定、常山、上党、五原、定襄、雁门、太原、河东及河套地区的朔方、西河及上郡等地,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我们可以统称为幽并文化。包括燕赵和三晋文化。
长江以南地区开发较晚,统称为江南文化。当然,秦汉时期,“江南”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有特指,有泛指,有广义,有狭义。从广义上来说,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都可以称作江南。往往是“大江之南,五湖之间”的统称。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将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包括陕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北地区。这里所说的“江南”就包括了长江以南比较广泛的地区,甚至岭南地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