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胡健访谈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6041236
  • 作      者:
    边静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边静,1969年生人,山东济南人。199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影视实践与研究教学工作,现供职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影史和电影产业,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胶片密语》(2007)等。现已执行主编“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影业春秋》(2011)、《胡健口述历史》、《三秦影事——陕西电影人口述历史》。
展开
内容介绍
  《胡健访谈录》让老电影人胡健进行生平讲述,内容包括其从业经历、社会履历、个人生活三个向度,力图在口述历史采访中探索并建立专业史、社会史、心灵史三合一的丰富历史档案。《胡健访谈录》的出版,不仅意味着拯救了一批弥足珍贵、鲜活独特的历史资料,而且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的收藏体系和学科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胡健访谈录》:
  陈:对你父母没有动粗什么的? 胡:传讯时打过我父亲,在家里没有。没经历过那个时候你可能不知道,实际上日本宪兵队是主宰一切的,不需要经过伪满洲国政府,因为(我哥)这个事件性质是“反满抗日”。那时候“伪满”有一条罪叫“反满抗日罪”,这是要杀头的,属于政治犯,其他还有经济犯等。宪兵队一般是一杆儿到底的,传讯直接到宪兵队,那真是进去很难出来的地方。这样一来,我们家就门可罗雀了,没人敢来了,只有邻居,天天见面的。政治上的这种压迫啊…… 陈:对您也有影响?心理上的影响。
  胡:心理影响是很大的,每天放学回来我得到门洞看看是不是有人。我们家发生这么一个事件,带来一系列问题,一个是亲戚朋友不敢再来了,还有一个关系我们家经济生活的事情是,店的股东说不能让我父亲继续干了。
  陈:你父亲失业了。
  胡:再找工作,谁敢要啊!再加上儿子走了,心里也难过,又挨了打,受了惊吓,所以他就一病不起了。这是1943年,我记得好像是夏天,或者秋天,我才10岁。
  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了,靠什么呢?靠典当。哈尔滨这个地方冬天冷,一般人都有皮衣,夏天把皮衣当进去,冬天再想办法赎出来,穿一冬,完了再当。当时家里把我母亲陪嫁的金银首饰统统拿去当了。那时很苦的。中国人在日本统治之下,最好的粮食给日本军队了,我们吃什么?高梁米,还是那种最次的、发了霉的,还有玉米面、橡子面。现在想起来我都感觉要反胃。这些东西还是配给的,排队买。我父亲病倒了,我母亲撑着这个家。小时候我就陪着母亲去当铺,她特别好,不让我进去,让我在门口等着。我这个继母真是不简单,她没孩子,把我们当成自己孩子,尤其对我妹妹,那简直视如己出,当年那么困难也不让我妹妹做什么活儿。
  1944年是最困难的,我们家就很难生活下去了。
  没办法,我那时候在小学念书,利用暑假,跟着一群小伙伴们去卖瓜。松花江江北种瓜,有西瓜、香瓜。
  我们到江北把瓜贩来,然后在街头上卖,有时我妈帮着卖,维持点生活,不然怎么办啊。
  陈:1944年您才1l岁。
  胡:在家里就是个强劳力了。冬天就更难过了,全家挤一块儿,真冷啊。听别人说,哈尔滨郊区有一个火力发电厂,给哈尔滨供电,那我们用不起。烧煤,家里也没钱。穷孩子们就到煤场捡煤渣,夜里二三点就去了。
  陈:不是最冷的时候吗? 胡:是,然后天亮的时候要出来。煤场有铁丝网拦着,但有的网子早被剪了一个窟窿,我跟着其他人钻进去。1944年,我捡了一冬天的煤。
  陈:一次能捡多少? 胡:我那个年龄,不可能捡多少,捡一筐回来,就这么多,然后就拖着走。如果被发现的话,他们真是开枪打的。
  陈:是军警还是保安? 胡:军警,那时候日本人也是草木皆兵。我们也是捡差不多了就走了,有时候多一点有时候少一点,也不敢太靠近。天亮以前,赶快出来,等到早晨七八点我就到家了。 陈:离家多远? 胡:说不清,那时候煤场在哈尔滨郊区外,有十几里路吧。捡来的煤渣还不敢大烧,不然很快就烧完了。用个火盆烧,一会儿开一开门,走一走味儿,白天放在门外,晚上拿进来再烧。我记得第一次把煤渣捡回去以后,我妈生了小碳炉子,着了,我们非常高兴。我对父亲说:爸,你看,儿子大了,我们冻不死了。然后父亲给我做了当时很不容易的一顿饭。当时家里有高粱米和配给领的米,还有带皮儿的,他用手搓,硬是把红的搓掉,剩了白的一点,给我煮了一顿饭吃。那是我吃的最好的一顿饭,我妹妹都吃不上。1944年就那么艰难,艰难地过去了。
  1945年8月15号日本投降了。对于日本投降,现在影视剧有各种说法,其实也不完全是那样。刚投降时,我们都不知道。因为日本人统治的时候,收音机都被管制了,如果哪天夜里突然查你,一摸你家里的收音机热了,就有问题了。那天我发现,突然街上秩序大乱,很多人跑,好多人还背着东西。一打听,说抢了日本人的仓库了。人们扛着米啊,面啊,服装,肉,就跑,很乱。
  陈:那些人知道日本投降了。
  胡:这时候发现街上有人逮着日本人就打,还放火烧日文书。现在想起来很可惜的,好多字典。现在叫日汉辞典了,那时候叫日满辞典,满街冒黑烟。这些行为是自发的,那种心情就是见天日了。乱了一阵后,很快就知道日本投降了。
  陈:一阵是多长时间?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家庭、童年(1933一1946)
一、我哥哥和另外几个学生跑了
二、小学我受的是奴化教育

第二章 中学、参加革命(1947一1950)
一、夜里真有打黑枪的
二、称呼我老师,我就很不好意思

第三章 东北“鲁艺”学院和东北人民艺术剧院的
学习和演出生活(1950-1952)
一、在“鲁艺”我正规学习了一年
二、我那时候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三、我觉得搞形象思维的人是有一些特性的
四、进入电影圈纯属偶然,而且我一点兴趣也没有

第四章 初入电影圈、中影公司(上)(1953-1956)
一、宣传科那些事儿
二、一下子把我调到中影公司山西办事处
三、负责东北训练班的王辉把我调去当辅导员了
四、我在“鲁艺”时写了入党申请书
五、当时我们还编小人书

第五章 “反右派”、下放劳动、“反右倾”(1957-1959)
一、“反右派”斗争对我来说是一次教育
二、既然是中央号召下放,我认为是好的
三、我最大的想不通在这里
四、真正跟贫下中农一起了
五、电影海报出来就不得了了

第六章 中影公司(中)、涉足影片进出口(1960-1963)..
一、文化学院的电影班
二、我的事就被甄别了,平反了
三、1962年解决了大问题
四、我们选片人总有这个思想:想成全一部影片
五、冻透了,饿透了,我坚持下来了

第七章 常驻国外(1963-1966)
一、先从新闻素材交换打通这个路
二、从机场传出消息,政变了
三、不能固守书本上讲的,你要重新认识世界

第八章 “文革”开始(1966-1973)
一、文化系统是这么形成了两派
二、大门口贴了一张大字报
三、说我是“5·16”嫌疑分子,必须下去
四、负责清理阶级队伍和落实政策
五、有条件走的你就走吧
六、在这么一个思想状态当中度过了干校这三年

第九章 文物出版社(1973-1978)
一、南辕北辙的两个事,我很不习惯
二、革命文物就在夹缝中生存了
三、这是一个真实的我
四、他走了不知道多少圈

第十章 中影公司(下)(1978-1993)
一、中影公司性质与任务(兼谈与省市公司关系)
二、中影公司与制片厂经济关系的调整
三、电视与录像对电影的冲击及关系的调整
四、中影公司内部机构改革和干部选拔
五、“改造城市影院”发展战略的提出
六、创建合作制片
七、“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电影国际交流
八、艰难“转身”

第十一章 一年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第十二章 反思
一、安居与乐业
二、选拔使用年轻干部的成与败
三、影视合并的得与失
四、对中国电影本性的再认识

第十三章 对历届领导的回忆

第十四章 老友篇
一、夏公曾经给德问题字:“豪杰”
二、他说不用再看,就哭了
三、始终觉得我的血里流着成吉思汗的血液
四、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五、到现在还是坚持拿中国护照
六、谢晋,算你有办法
七、把他称为国宝级的导演
八、当年的大嗓门现在居然就是一种无可奈何
九、搞了成名作品也不趾高气扬
十、别搞出零拷贝这种事
十一、好像还不失他文雅的风度

第十五章 结语
一、很简单,就是为人民服务
二、后人容易否定前人就是缺少一种历史观
三、反正基本还算平平安安、幸福

【采访手记】
附录1 怀念胡健先生
附录2 胡健先生:一个真正的人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