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高校博物馆社会亲和力的思考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北京)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指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的博物馆,包括综合性大学或专业性院校创建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陈列室或标本室等。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院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高校博物馆具有鲜明特色,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南通博物苑建苑之初隶属于南通师范学校,也是我国最早的学校博物馆。张謇先生创办南通博物苑具有明确的宗旨,就是为了教育,为启迪民智、救亡图存。他在给清政府的呈文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了“设苑为教育”的观点。“夫近今东西各邦,其所以为政治学术参考之大部以补助于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苑。”他认为,在当今世界各国能够为政治、学术研究服务的,是图书馆、博物馆,它可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庶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并认为博物馆可以辅助学校教育,使学校学生能够得到直观教育。
张謇先生认为仅凭少数学校,即使能按部就班地教学,毕业后的学生仍有其局限性,怎能成为大学问家!图书馆、博物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后盾,为学生实验和研究服务。南通博物苑各类标本的采集、制作,到文物标本的展示,无不浸透着南通师范学校师生的汗水。南通师范学校对南通博物苑进行管理建设,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为南通师范学校以及南通地区的学校服务。张謇撰书的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悬挂在博物苑南馆月台上,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告诉参观者,设立博物馆为了辅助学校教育,普及科学知识①。
我国高校博物馆建设已有百年历史。例如,筹建于1914年的华西医科大学博物馆,拥有4万多件藏品,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北京地区共有10 余座高校博物馆,创立于1909年的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是我国最早的地学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航空博物馆,在飞机模型爱好者中具有较大影响,每周举行的大型仿真飞行表演总能吸引不少参观者;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藏各类标本3万余件,典型性、观赏性较好。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北京印刷学院的中国印刷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都依托高等院校专业特色,在北京甚至全国独具特色①。
众多高校博物馆的建馆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它们的前身多为文物室或标本室,依附于相关学科之下,藏品数量多数在数千件到数万件之间。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发生了明显改变和提升,高校博物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总数已达到160余所,与全国3000余座博物馆相比,在数量上已经不容忽视,成为博物馆大家庭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高校博物馆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以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苏等地。高校博物馆类型多样,包括考古、历史、民族、艺术、地质、医药、交通、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数十个类别,是我国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高校博物馆在大学教育和学校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但是教学科研的基地,也是加强与社会各界交流的平台。一些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当地社区、甚至城市的社会教育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由5个博物馆组成,利用自身展示特色,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团体建立起相对密切的联系,获得发展的资金和业务指导。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显著增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逐步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呼声日益增强,其中20余座博物馆成为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②。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服饰类博物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馆深入民族地区,对既有民族学意义又有审美价值的民族服饰加以全面地收集、整理,先后对毛南锦、壮锦、土家锦、侗族刺绣、侗族剪纸、苗族蜡染、赫哲族鱼皮服饰、鄂伦春族狍皮服饰、哈萨克族金工首饰、藏族金工首饰等服饰工艺及相关习俗开展考察,完成了一批文字成果,摄制了一批音像资料,收集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藏品,例如在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赫哲族鱼皮衣。对这些世所罕见的文物珍品价值进行真实的记录和综合的研究分析,为保护民族服饰这一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做出了有效而实际的工作。
高校博物馆是学校的一面镜子、一个窗口、一张名片,是校园独特的文化景观。高校博物馆资源丰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首先,高校博物馆的藏品来源广博,其中不乏文物精品;其次,高校博物馆本身专业人员集中,智力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水平;第三,高等院校本身的社会信誉度较高,在博物馆建设和对外宣传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今天,一些高等院校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到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例如山东大学博物馆的发展凝聚了几代师生的心血,从无到有,办馆条件逐渐完善,博物馆管理理念与水平不断提升。
高校博物馆可以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由于完整性、系统性的收藏,先进的展示手段,良好的参观环境,高校博物馆的作用是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所不能替代的。高校博物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博物馆的讲解员一般都是优秀学生充当。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博物馆为学校的贫困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和社会实践的舞台,均有近10名学生参与纪念馆的讲解、服务工作。参观高校博物馆往往是学校新生入学的必修课。目前,全国高校中有23座开设了博物馆专业或相关课程,很多教授博物馆专业的教师在本校的博物馆中兼职,成为我国博物馆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承担很多博物馆领域的研究课题,推动我国博物馆学不断进步。
由美国著名收藏家A. M.赛克勒(A. M. Sackler)捐赠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于1993年正式建成开放,完整地收藏了北京大学考古系半个多世纪的考古成就,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座考古专题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在我国考古学界的学术地位斐然,曾经主持或参与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重要考古发掘,取得的科研成果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轨迹。从这些考古发掘项目中提取的教学标本,无疑是几代考古系师生为从实物角度补写、重建中国古史而努力的完整写照,同时又承担着培养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教学任务。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自身的藏品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北京大学考古系成立之前的旧有收藏和前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的藏品;二是北京大学考古系成立之后在历次考古发掘、田野教学实习中所获得的教学标本。而后一部分文物藏品是最能反映该馆功能特色的博物馆文物藏品。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作为带有浓厚教学和学术成分的高校博物馆,记录了考古学者们为人类文明的保存与传承而进行的努力,其学术意义远远超越了观赏意义,造访此处的参观者,不仅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代艺术品,而且更能够透过文物展品看到背后为学术而努力耕耘的考古学者①。
当前,我国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行各业的迅速兴起,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高校博物馆一般建设于校园之内,馆舍往往隐秘于教学楼群之中,长期疏于开拓社会资源,缺乏“独立”意识,观众数量往往不多,利用率大大降低。高校博物馆在校内的知晓率也不均衡,或以本校新生为主,或以关联性强的专业学科学生为主,以及校外具有工作关系的参观者。一些拥有许多镇馆之宝的高校博物馆却很寂寞,终年门可罗雀,有的甚至连在校师生都不知晓,有的由于没有良好的展出条件,文物藏品利用率很低。
各具特色的高校博物馆往往依托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建成,对于博物馆的管理理念并不熟悉。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览依赖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容易形成对社会人群的“专业屏蔽”。人们期待高校博物馆,能够走出学校的围墙,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相比之下,国外著名大学一般都拥有高水平的博物馆,有的大学甚至建设了不止一座博物馆,例如牛津大学目前有8座博物馆,剑桥大学有7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科研水平较高、教育功能发挥完善。一些世界著名的高校博物馆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根据馆藏文物特色,设计出众多面向学校之外的家庭、儿童和成人的教育计划,为社会公民的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目前,高校博物馆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从总体上讲,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普遍不高,甚至在高等院校内部的影响也明显不足。例如一些专业博物馆的设立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缺乏明确的建馆目标和长远规划,文物藏品收集思路不明确,甚至偏离本行业的专业领域征集文物藏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削弱了博物馆的特色和优势;一些专题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文物藏品研究不够深入,陈列展览水平不高,不重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观众主要局限于行业专家和系统人员,社会公众或没有机会参观,或因专业性太强而使广大民众看不懂。此外,专业博物馆还普遍存在藏品保管、科学研究、展示服务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人才缺乏等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曾就北京高校博物馆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知道也去过本校博物馆的大学生仅有48%,知道但没有去过本校博物馆的大学生有39%,还有超过10%的大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本校有博物馆。此外,入学以后去过本校博物馆3次以上的大学生仅有25%。参观本校博物馆之后感觉收获非常多的比例占5%,比较多的有41%,感觉一般的则为46%,主要原因是高校博物馆投入较低、定位滞后和专业性不强①。因此,当前高校博物馆应进一步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而不仅仅局限于封闭的“象牙塔”内,吸取先进博物馆的成功经验,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功能与社会化职能。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博物馆蓬勃发展,为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教育学习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高校博物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博物馆的建设、管理及运营状况与时代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尚待提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为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的重要意义,切实重视和支持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
通知要求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地高校博物馆发展的目标、措施,鼓励和引导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博物馆的科学发展。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博物馆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扶持和管理。教育部将会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制定“普通高等院校博物馆规程”,设立高校博物馆发展指导委员会,建立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联席工作会议,编制和实施高校博物馆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任务,保障发展资源。并定期向社会发布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状况信息,增进社会对高校博物馆的认知,引领高校博物馆发展。
要加强对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战略研究和统筹规划。高校博物馆建设应以保护、研究和管理为基础,以激励和实现知识的创造、分享、传播为中心任务,以服务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为主导,以坚持高校博物馆自身特色为动力,以服务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持创建优秀大学为主要目标。要从实际出发,着力于凸显高等院校优势学科特色,完善博物馆功能,把增加博物馆的数量与提高质量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在提高质量上狠下工夫,要加强博物馆建设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立项、实施等环节的协调指导和评估论证,促进科学决策,要避免不顾实际和可能,盲目追求建设规模的现象。要加强重点博物馆建设,使一批高校博物馆率先跻身国内一流博物馆行列,并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要加强履行博物馆业务指导职责,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等规定,积极辅导协调高等院校做好高校博物馆的设立注册登记工作,指导高校博物馆业务活动,将高校博物馆纳入行业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积极协调在高校博物馆之间,以及高校博物馆与区域其他博物馆建立长效的交流、协作机制,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博物馆协作网,在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