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学家同行》:
王梓坤:我先说说我自己的读书习惯。我读书时通常都是先缓后急。每读一本新书,开始时总是读得很慢,一章一节甚至一字一句细细琢磨,完全理解之后才会继续往下看。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慢慢读,我会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做习题。因为想要记笔记、做习题,浮光掠影是不行的,就需要认真思考,这样就要反复看几遍,弄懂弄通。我会在读书的开始时读得慢,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一本书的前一两章是全书的关键,而且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专门的术语和符号,这些在读整本书的前一两章中是可以熟悉起来的。因为每一本书的研究对象不同,由一本书转向另一本书时,开始会觉得很不适应。这时就需要读书的人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将书的前一两章吃透,摸清这本书的基本思路,再往下读就会觉得容易得多。一旦将一本书的前一两章吃透,就弄懂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风格以及相关知识的基本概念等问题,后面读起来就会越来越快了。
访谈人:先缓后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图书的种类和样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供青少年选择的内容有很多,您觉得在现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青少年读书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王梓坤:首先读书要有所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书是不值得一看的,有的书可能只值得看20分钟,而有的书可以看5年,有的书可保存一辈子甚至于永远不朽。但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选择地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但要记住的是,一定不要去读坏书,对于一般的书,只需要速读即可。只有好书,才值得细细品味。
其次读书要多思考。在读书的时候要学会质疑,要问自己作者说得对吗、完全吗、适合今天的情况吗。要知道写书的人不同,观点也会不同,要会树立自己的观点。读书的时候要有的放矢地读,带着问题读或偏重某一方面读。时刻让我们自己的思维处于主动寻找的状态,像猎人一样去找自己的猎物——找书中的答案、发现书中的问题等。最后,读书要专精和广博相结合。我想在先后次序上,一开始要专精,首先应集中精力学好专业,并且努力在自己的专业科研上做出成绩,再逐步扩大领域,力求多方面的精。我在求学的时候,曾精读杜布(J.L.Doob)的《随机过程论》、洛易夫(M.Loeve)的《测度论》等世界数学名著,这让我受益终身。总而言之,要“始于精于一,返于精于博”。正如我国的革命一样,先有了一块根据地,站稳后再开创几块,直到最后全部连成一片,读书也要如此。
访谈人:在您那个年代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我想您能上大学是有一番奇遇的,您能谈谈成为大学生的经历吗? 王梓坤:这一段经历是我毕生难忘的。我能上大学,要感谢我的一个湖南籍的高中同学,他叫吕润林。我和他结伴去湖南,他主动为我提供了从江西到湖南的旅费。但是我们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个时候,交通并不像现在这么便利,我们只坐了一段火车,大多数时间还是要走路的,但有一天我腹泻,就让他先行一步,我再去追他,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但后来我们俩却走散了,到晚上的时候,我也没能赶上他。后来看到一户人家,想要借宿,但是他说不方便,就将我领到了一座荒凉古庙中,那个地方周围没有人烟,淡淡的月光下,只见庙里积尘极厚,泥胎菩萨破旧不堪。我没有出过远门,再加上小时候看过小说,这样的环境让我想起《水浒传》中做人肉馒头的情节,心中感到害怕。但如果不在庙中过夜就要露宿荒野,所以就在庙门口顶着门坐了一夜,天色微明后我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想来觉得自己将人想坏了,那个人是个好人。天色还早,就没有当面跟那人告别,我当时身无分文,只留下了一块手帕当作谢礼。
访谈人:这的确是很难忘的事情,您后来找到那位同学了吗?到了长沙后,您又经历过哪些事情,才最终考取了武汉大学数学系? 王梓坤:找到了,那时我觉得前途渺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后来我走到一条河边的时候,奇迹般地碰到了那位同学,我很高兴,和他结伴,终于走到了长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