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 镇江古街巷名掌故》:
城隍庙街在镇江五条街不远处,南至中山路,北至文昌宫。因为这条街地处城隍庙门前,故名。镇江城隍庙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原在府治西,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移建于此,宋乾道元年(1165年)南宋孝宗皇帝赵奋赐庙额“忠佑城隍庙”,内有始建于宋代复建于清代的戏台一座,已经列为镇江的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中国县治以上的城市都设立了城隍庙,但是所供奉的城隍各有不同。据地方志记载,镇江城隍庙里供奉的是纪信,“郡守方滋奏:城隍庙,润人相传汉将军纪信庙食此方”。
纪信是汉刘邦的将军,公元前205年3月,刘邦在基本平定三秦以后,趁项羽都城彭城空虚之时,引各路诸侯兵56万人攻取彭城。项羽立即率大军进行反攻,大败汉军。公元前204年夏4月,项羽派兵围攻荥阳城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也筋疲力尽,刘邦十分着急。五月,将军纪信见情况十分危急,便对汉王说:“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在得到刘邦同意后,由陈平写了降书,派人送交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到了半夜,城内两三千妇女从东门鱼贯而出,络绎不绝,楚兵都拥至东门看热闹。刘邦便乘机在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的保护下从西门逃出,逃往成皋。待东门上千妇女走完,天已经亮了。这时装成汉王模样的纪信,端坐在一乘龙车上,黄幄左右,前遮后拥,楚兵以为是汉王出降,欣喜若狂,高呼万岁。项羽出营审视,见车上端坐者不是刘邦,便问:“你是何人,敢冒充汉王?”纪信答道:“我乃大汉将军纪信。”项羽又问:“汉王在哪里?”纪信说:“早已离开荥阳了!”项羽气极,下令将军齐集火炬,烧毁龙车。纪信所坐的龙车和全身被烈火烧着时,还大骂项羽弑义帝,杀忠臣,绝无好下场,必被汉王所擒。纪信被烧死后,埋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由于纪信为保刘安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后人立庙以祀。且历代王朝都有追封: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
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庙宇。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文化中,城隍是城池守护神,其前身是水庸神。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官》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明代,朱元璋更是对此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于难。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都城隍庙由皇帝亲自敕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制冕毓官服。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并下诏去除了城隍封号,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其他只称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
镇江的城隍庙,在民国期间仍然有祭祀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丹徒县人民政府的机关招待所,以后又改名凤凰岭饭店至今。只有一座古戏台保存着,其他古建筑已经不见踪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