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喝喜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404620
  • 作      者:
    吴正光,杨通河,李葆中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杯喜酒,是喜悦欢乐,是人生大事
  一场婚礼,是风物民俗,是人间百态
  “喝喜酒”,走进多彩贵州,在别具特色的婚俗中,投射出不同地域文化的历史镜像。

展开
作者简介
  吴正光,湖南凤凰苗族人,历任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主要著作有《贵州古建筑》《贵州的桥》《十进侗寨》《屋里屋外话苗家》《中华古村落大系?贵州卷》《沃野耕耘——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等。

  李葆中,河南唐河蒙古族人,历任贵州省丹寨县文化馆馆长、黔东南报社编辑部主任、凯里晚报社总编辑,主任编辑,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多件作品获省级奖。主要著作有《苗村侗寨纪行》等。

  杨通河,贵州黄平苗族人,历任黔东南州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和民间绘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州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所绘《苗岭风情》《苗族龙舟节》《清水江的节日》等美术作品参加全国美展,《苗族龙舟节》获银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喝喜酒”,是人生的欢乐,婚礼是人生大事,而婚俗,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镜像,投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影像。《喝喜酒》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该民族的历史源流、建筑文化、节日文化、婚恋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通过一场“喜酒”全方位地展示给读者,勾画出独具特色的多彩贵州。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苗族的历史源流
  苗族是蚩尤的后代
  苗族是个历史悠久、迁徙频繁、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很
  早以前的“三苗”“九黎”“蚩尤”时期。我们到苗族村寨考察,经常听到苗族村民演唱颂扬“告尤”即“蚩尤公”的苗族古歌,讲述缅怀“告尤”的传说故事。许多苗族村民认为自己是“蚩尤”的后代。蚩尤后代与炎黄子孙,同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成员。
  苗族长时期远距离大规模迁徙
  古往今来,苗族先民由北向南、由东向西不断迁徙,长期过着“老鸦无树桩,苗家无地方”“喝千个水井,住万个屋基”的流浪生活。在乌蒙山区赫章县的一次民族节日集会“跳花节”上,我们目睹纳雍县的苗族村民在山坡上边吹芦笙边跳舞,他们称为“迁徙舞”,把苗族人民抗拒自然灾害、抵御异族侵袭、战败辗转迁徙以及对家园故土的深切留恋,表现得淋漓尽致,舞步沉重,芦笙呜咽,催人泪下。
  苗族有一百多个支系
  如今,国内苗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南的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广东、海南等省市自治区。贵州苗族相对集中地居住在武陵山区、苗岭山区、月亮山区、云雾山区、大娄山区、乌蒙山区。
  贵州省苗族人口最多,据说占该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由于居住分散,彼此往来不便,形成许多支系,史上号称“百苗”。20世纪50年代,通过民族识别和语言调查,语言学家将苗族语言分为三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如果按服装款式划分支系,多达一百多个。
  二苗族的居住文化
  生活在贵州,经常听人说“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客家住街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民谚生动形象地表明,苗族大多住在山区。虽说都是山区,但又有平坝、河谷、阶地、山麓、山腰、山顶之分,呈垂直分布状。
  吊脚楼上安装美人靠,那就一定是苗族民居
  苗岭山区是苗族村民的一个最大聚居区。民间相传,洪荒时代,“苗王”率部南迁,蜗居荒山野岭,山岭因名“苗岭”。苗岭主峰多雷电,人们以为是雷公栖息的地方,故称“雷公山”。千百年来,苗族先民披荆斩棘,开辟苗岭山区梯田,创建雷公山麓家园,逐渐形成以吊脚楼民居为突出特色的数百个山地村寨。吊脚楼民居,多为四榀三间,出檐深远,微微起翘,轻盈飘逸。虽然同为吊脚楼,却又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建成不同的体量和形制。主要有三开间吊脚楼民居、三开间带耳房民居、三开间带一迭落民居、三开间带两迭落民居、四开间吊脚楼民居、五开间带耳房民居。
  雷公山麓苗族民居房屋装修的最大特点是,在吊脚楼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安装美人靠,苗族村民称为“豆安息”。其实,它就是安装在建筑物上当靠背用的弯曲形栏杆。
  婚姻问题必须到不同姓氏的村寨去解决
  苗族村寨布局,由两条纽带维系:一是血缘纽带;二是地缘纽带。苗族长期保留宗族社会制度,只要条件允许,必定“聚族而居”。武陵山区、苗岭山区的许多苗族村寨,除了苗族,没有别的民族。在纯粹是苗族的村寨中,基本上是一个村寨一个姓氏。苗族同姓不能通婚,更不用说同一家族了。因此,这样的居住文化,直接影响到婚恋习俗——要想解决婚姻问题,就必须到不同姓氏的村寨去找配偶。
  三苗族的婚恋教育
  苗族村民十分重视婚恋教育,突出表现在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唱歌、跳舞、刺绣、蜡染等传统技艺,有如汉族的“读书识字”等启蒙教育。
  姑娘不绣花,找不到婆家
  苗寨有些老人,擅长运用“老话”教育后代,对人晓之以理,人们尊称他们为“理老”。“理老”讲的话,相当于谚语。比如“后生不学唱,找不到对象;姑娘不绣花,找不到婆家”,这是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要注意学习唱歌、跳舞、蜡染、刺绣,以便长大后获得与异性交往的资格。在苗寨,歌舞水平如何,往往是情场角逐胜负的关键,因此,必须“从娃娃抓起”。
  苗寨女婴一出世,家长便用一种善于鸣叫的小鸟的羽毛,在其嘴唇抹一下,心满意足地认为,从小吃了鸟儿肉,长大跟鸟儿一样善于歌唱。各地苗族村民都酷爱养鸟,几乎家家户户吊脚楼上的美人靠,都悬挂有鸟笼。苗族村民养鸟,意在聆听鸣叫。黎明时分,笼中小鸟与林中小鸟竞相鸣叫,宣告新一天的到来,动听极了。丹寨苗族村民特别擅长制作鸟笼,有的篾匠已成为“鸟笼制作传统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女孩子除了学习唱歌、跳舞,还得比男孩子多学一些诸如纺纱、织布、蜡染、刺绣等方面的本领。特别是绣花,女孩子必须学。因此之故,从前哪家媳妇产下婴儿,隔壁邻居会这样询问性别:“是绣花的,还是读书的?”“绣花”成了女孩的代称。在苗岭山区,随时可见女孩子在吊脚楼的美人靠上绣花。大姑娘、小媳妇,也常常三三两两,坐在吊脚楼或风雨桥的美人靠上绣花。无论哪个山区的苗族女性,都把纺纱、织布、刺绣技艺视为必修课,孜孜不倦地向高手请教,力争精益求精,胜人一筹。
  苗族刺绣,技艺高超,手法多样,刺绣图案十分丰富,各种动物、植物及几何图案达数百种之多。即便同一动物,又有许多变化。如苗族妇女常绣的龙,竟有牛龙、鸡头龙、蜘蛛龙等十余种。
  与学习刺绣手艺一样,苗族姑娘必须学会蜡染技艺。婚礼上使用的蜡染被面、床单,具有特殊含义,核心是生殖崇拜。植物图案,多为石榴;动物图案,多为鲤鱼。特别突出的是,高度崇拜锦鸡。锦鸡交尾——明白无误的性崇拜。历史上,由于连年战乱、频繁迁徙、生活贫困、卫生条件极差等原因,人口急剧减少。苗族先民渴望添丁加口,便把“锦鸡交尾”等图案绘在蜡染被面、床单上,作为结婚礼品赠与新人,祝愿“早生贵子”“多子多孙”。
  织锦也是制作嫁妆的重要内容。刺绣、蜡染、织锦、织带,不管工艺有多复杂,每个女孩都必须学会。否则,不能参加令人眼花缭乱的“打花鼓”“踩芦笙”“踩铜鼓”等节日社交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孩子学习女红的过程,也就是为自己准备嫁妆的过程。
  服装工艺是衡量新娘智商的尺度
  苗族服装经久不衰,与特殊风俗、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青年人在恋爱和婚姻中常用鞋垫、花带、荷包、背袋等,作为勤劳、智慧、富有的象征,爱慕、思恋、忠诚的信物。结婚服装更为讲究,届时,新娘子将从小在先辈指导下精心制作的结婚服装统统穿出来,以为越多越勤劳,越勤劳越富有,越富有越美丽。有的地方,姑娘要经过多年操劳,为自己缝制“上轿衣”,一辈子只穿这么一次。服装数量的多少,制作工艺的优劣,是衡量新娘智商的尺度,步入人生的“文凭”。婚后生儿育女,年轻的母亲将全部母爱倾注于下一代。于是,小巧玲珑的儿童帽子、儿童鞋子、口水围脖、儿童背带等婴儿用品,一件比一件精,一套比一套美。在这里,一套套制作精美的婴儿服装成了建立新家庭的重要标志,是苗族妇女人生旅途上的重要里程碑。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苗族
一 苗族的历史源流
二 苗族的居住文化
三 苗族的婚恋教育
四 苗族的恋爱活动
五 武陵山区的苗族婚礼
六 苗岭山区的苗族婚礼

第二篇 布依族
一 布依族的历史源流
二 布依族的居住文化
三 布依族的恋爱活动
四 布依族的婚礼习俗

第三篇 侗族
一 侗族的历史源流
二 侗族的居住文化
三 侗族的婚恋教育
四 侗族的恋爱活动
五 侗族的结婚礼仪

参考文献
绘画说明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