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王朝的遗辉:“隋炀帝与扬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曹庄隋炀帝陵的发现,不仅证实了陵就在吴公台附近,而且证实了古雷塘也在这一带。难怪唐人有关隋炀帝的诗作中或指在吴公台,如自居易的“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隋堤柳》);或指在雷塘,如罗隐的“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炀帝陵》);也有将吴公台和雷塘合而为一的,如赵嘏的“斗鸡台边花照尘,炀帝陵下水含春”(《广陵道》)。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它们同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唐人去隋不远,诗人们当时在扬州活动,不但可以看到隋宫的遗迹,同样还看到了隋炀帝陵。唐佚书《燕吴行役记》的作者于晚唐元和时期在扬州拜谒了隋炀帝陵,而且还做了记录:“炀帝陵高五十余尺,后齐王暕、赵王果、其孙燕王倓,三陵东西罗列,各高二十余尺。”从唐人的诗作到宋人的著述,到扬州隋唐城多年累积的考古成果,再到曹庄的考古新发现,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条。据此,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吴公台和雷塘是隋江都宫西同一地域的两个相邻或相近的地标性建筑,隋炀帝的改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一区域。
四、关于曹庄M1的时间和性质
既然吴公台和雷塘在同一区域,曹庄Ml的考古结论又是隋炀帝的终葬之所,那么隋末陈稜与唐贞观初实施的两次改葬到底有没有关联?两者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曹庄Ml真是唐初建造的吗?要解答这些疑问,还要从Ml的墓葬本体和出土文物中寻找答案。
曹庄Ml是一座坐北朝南,由墓道、砖券甬道、墓室构成,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两侧设置耳室、券顶的大型砖室墓。其形制与关中地区流行的宽凸字形的高等级墓葬一致,明显属于北朝系统。隋代墓葬少见砖室墓,这与北周的墓葬制度相关。北周提倡节俭,不封不树,以致于北周的皇陵及贵族墓葬均不采用砖室墓。与Ml最有可比性的是经过考古发掘的陕西潼关税村壁画墓(墓主人疑为隋废太子杨勇),它由长斜坡墓道、6个过洞、6个天井、4个壁龛、砖券甬道和墓室构成,水平长度达63.8米,尽管它的结构看起来比曹庄Ml复杂讲究,但如果去除过洞、天井,其结构则基本相同。相比税村大墓,Ml更显得古朴、单纯,合乎旧制。与墓葬形制无关的是施工质量,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在营造Ml的整个过程中,草率、将就的痕迹随处可见,如墓葬是平地砌筑的;由于墓道是预留的,墓道壁凹凸不平,显然未经夯实、修整;而且类似木梯这样的施工用具被随意弃置于墓道中;再如,墓室两侧的两个耳室没有从内到外整体发券,而是在门口部位安装木质的门楣,木材朽烂后导致局部坍塌。最能直观反映Ml仓促营造的是墓葬的建筑材料,Ml使用的墓砖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扬州唐城考古队在扬州古城遗址西北角发现的隋宫城墙体上的砖块规格是相同的,从这些砖块表面色泽不匀且多数存在开裂、酥松、剥脱的现象可以判断,Ml使用的墓砖是一批营建隋宫城过程中被淘汰、弃用的建筑材料。为节约时间,就地取材,最有可能利用废弃的城砖营造墓葬的是隋朝的陈棱将军。据《隋书》记载,宇文化及走后,陈棱先把隋炀帝从流珠堂地下请出来,“奉梓宫于成象殿”停灵待葬。曹庄Ml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仓促营造的。根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唐纪二》的记载,从宇文化及三月下旬率众离开扬州,到陈棱将军主持改葬吴公台,其间约有4个月的时间。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营造这样规模的墓葬虽然是可能的,但难免会出现上述多处因陋就简、马虎草率的现象和问题。如果Ml是李唐朝廷在贞观元年营造的,在和平的环境下,就完全没有赶工期的必要。对比建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M2,两者不但在墓葬形制、墓砖的规格上有了明显的区别,而且,M2工程的整体质量也明显高于Ml。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