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年》:
以上办法充分利用了当时所内已有的条件。唯独光中子源需要自己制作,黄胜年心中无底。为了赶进度,尽量简化,尽量自己动手。当时来不及去找人加工特制铍壳,只就找到一瓶铍粉盒后自己封装。铍粉是剧毒材料。当时没有防护设备,来不及去加工手套箱。黄胜年在深夜一个人到实验室,用塑料布做了一个简单的防护层,打开瓶子,封装完毕后,把塑料布卷起来,装在袋内作埋藏处理。他想,万一发生问题,也不会影响别人。
由于多方面的协助,如工厂加工很及时,9月1日,黄胜年小组已把探测系统(包括屏蔽体)灌好石蜡、硼酸,安装调整完毕。熬石蜡的大锅是从食堂借来的,燃料是捡来的树枝和木头。接下来的就是夜以继日,开始刻度实验。总算一切比较顺利,各种方法的测量结果相当一致。9月下旬,装箱运出。
1964年1月14日,兰州铀浓缩厂生产出铀235,浓度达到90%的首批产品。二机部的贺电称这是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毛泽东主席批示“很好”。不久,西北酒泉工厂开始了浓缩铀的冶炼、铸造和加工。期间一度因为“气泡”问题花了一些时间。在冶金专家张沛霖总工程师的指导下,终于解决了铸件内部孔洞的缺陷,4月底铸造出合格的坯件。5月1日,由富有经验的车工师傅原公浦承担加工切削任务。虽然他已演练许久,技术娴熟,但是当他真的拿起沉甸甸的比金子还要重的核部件(俗称“核炸药”)时,心中免不了有一点紧张。可能是由于情绪激动,刚进两刀,核部件竞从夹具上当的一声掉到切削盘里。他头上冒汗,衣服也湿透了。在场的部、厂、车间的有关领导和有关科研人员以及监测、记录人员为之一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