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志·刀杆节》:
米斯的彩礼传说 刀杆节中,对于天神(鬼)的祭拜也是重要内容,其缘由可以从下述传说中看出来。
从前,亚瓦玛村有两个姑娘,一个叫片普玛,一个叫甘普玛。她俩长得很漂亮、很结实,都善于绩麻,善于织布,在附近寨子里出了名。在傈僳族村寨,每年的织布月约当于冬、腊月,是妇女们最忙碌的日子,大家忙着纺麻、煮麻、洗麻、织布。有一年,片普玛和甘普玛绩得很多的麻,纺成了线,煮了又煮,然后一人背着一背,到村边的河里去洗。她们一面洗麻一面高兴地唱: 滑石板上来洗麻呱, 脚踩麻线如跳两步舞, 手扶栋木脚踩线呢, 洗线如跳三步舞。
提起蛇头甩三甩呢, 蛇皮摔在向阳坡。
抓住蟒尾抖三抖呢, 蟒鳞抖在背阴角。
洗出的麻线晒在竹竿上, 麻线洗得像雪一样白哟。
洗好的麻线晾在树枝头, 麻线像垂挂的冰凌一样美哟。
到了傍晚,太阳落山了,村里的妇女们都回家了,可就是不见片普玛和甘普玛回来。到了半夜,还是不见回来。她们的爹妈着急了,就请村里的人打着火把到河边去找。大家找啊喊啊,一直找到天亮,就是找不见。她们的爹妈着急,全村人都着急。这样找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结果。到第四天早上,她们的爹妈又到河边的悬崖下去喊:“片普玛!甘普玛!你们在哪里?”“阿爸阿妈,我们在这里!”突然从悬崖上传来姑娘们的声音。这堵岩子很高,岩壁上有一层一层的天然的壁穴,岩子中央有一个很大很深的洞,听说打着火把都走不到顶,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深。片普玛和甘普玛的爹妈抬头一看,见两个姑娘站在岩洞口边向下招手边喊道:“阿爸阿妈,我们被米斯留在这里,下不来了。你们不要再找我们了。到下个月的十五那天晚上他们要送彩礼到村里。他们会送来很多很多的牲畜,你们回去把畜圈都准备好,他们要来很多很多的人,你们多煮些好酒招待……” 片普玛和甘普玛的父母回到村里,按照她俩的嘱咐,和村里人盖了很多的畜圈,煮了很多的好酒。亚瓦玛村人每年都有吃不完的蜂蜜。这就是米斯娶走片普玛和甘普玛后送给村里人的彩礼。每年六、七、八月,是割蜜的季节。割蜜时,村里人要在取蜜的地方举行祭祀,要杀猪宰羊、献酒,以怀念和感激米斯和片普玛、甘普玛给村里带来了礼品。祭祀时要唱述上面的故事,并祷告: 我们不是随便来取蜂蜜的, 我们是按照片普玛、甘普玛的关照来的; 我们不是随便来采蜂蜜的, 我们是来取米斯赐给的彩礼的。
传说经过这样祭祀和祷告之后,取蜂蜜才会顺利。还传说,在这入岩口的路上,睡着两条大蟒蛇,如果不先行祭祀,它就会把进去的人吃掉;如果祭祀了,它就自动地走开了。据说这蟒蛇是米斯家的看门狗。
米斯彩礼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傈僳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尤其是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也是刀杆节祭拜自然神灵的根源所在。
玛姑传说 口弦,傈傈语叫“玛姑”。竹制的乐器,在唇外弹奏,音色颤悠悠的,如款款山风,一阵紧过一阵,听起来很有韵味,在刀杆节歌舞中也少不了。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个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个寨子里有个叫尼戛扒的小伙子。他机智勇敢,不怕什么鬼神。有一年,为到山里种苞谷,他挥刀砍倒竹,举斧砍倒树。辛苦了一天,好不容易砍完了一块地。太阳落山时,他下山回家了。
第二天,他背刀扛斧来到地边一看,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昨天砍倒的大树,全部直挺挺地立着,已砍倒的竹子也一棵棵立起来了。风吹过后,还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他晓得是鬼作了怪,但他一点也不怕,鼓起勇气又继续砍地。整整劳累了一天,一块地砍好了。
第二天天亮后,他再次到地边去瞧。那些伐倒的树木、竹子依然一棵棵全立起来了,树根上连刀痕都看不到。勇敢的尼戛扒下决心要消灭捣乱者。
这天,他仍然砍好一块地,太阳落山时照样回家了。第二天天不亮就摸黑来到地边,躲在草棵里细细观看。忽然,深山里走来一伙鬼怪,他们来到地边,弹着“响竹”大声呼喊:“都来!都来!”喊声中那些砍倒的树木、竹子全都哗啦哗啦地立起来。果然是鬼怪在作孽!尼戛扒拔出长刀冲了出去,左一刀右一刀,把鬼怪统统砍死,夺过了“响竹”一看,原来是口弦。
尼戛扒全明白过来了。他立即站到地边,边弹口弦边大声喊:“朵吉!朵吉!”喊声中,那些直立着的大树、竹子哗啦啦一棵棵倒了下去,尼戛扒有了许许多多的地。后来,尼戛扒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大家,人们砍起树来容易得多了。不久,大家都过上了安居的生活。从此,弹口弦也就越传越开了。
将乐器的来源神圣化,也是傈僳族民众智慧的体现,不但对于口弦的来历作了故事化的解释,而且也反映了傈僳族传统刀耕火种生产方式,无疑也是对其传统生产知识的传承。在刀杆节期间,男女以“玛姑”对“唱”诉说情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