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永熙自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630031
  • 作      者:
    张永熙口述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中国相声界里,提到张永熙先生,业内外人士无不称赞。张老是一位说、学、逗、唱功底深厚,传统、现代全才的老艺术家,有着“南张北候”的美誉。《张永熙自传》是张老九十高龄的口述实录,坦诚回忆蹉跎人生,真情诉说从艺经历。
展开
内容介绍
  张永熙自幼拜师学艺,跟随师父及诸多相声前辈走遍全国各地鬻艺为生,不仅笃学相声技艺,更得前辈指点精通京胡、三弦等各种乐器的演奏,更擅唱各地戏曲,博采众长,纳姊妹艺术之精髓应用于相声表演。张永熙以“小张麻子”的外号成名于少年,既为观众所喜爱,亦为同行称道。
  五十年代定居南京后,张永熙曾任南京市曲艺团团长,并先后担任过秦淮区、南京市人大代表,表演作品多次获奖。曾与侯宝林、刘宝瑞、孙少林等诸多相声名家共同演出,与侯宝林并称“南张北侯”。
  张永熙先生在多年的表演实践和创作研究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其艺术形式中说唱并重、模仿传神,尤其以精湛唱功著称。同时相声中更善于把握各地方言的运用,台风文雅诙谐,表演潇洒自如。
  张永熙先生从艺八十余载,表演、创作之余也致力于相声艺术的传承,门下数代传人已多达百余位。张永熙先生直至九十高龄仍登台献艺,为观众带来欢笑,是相声界硕果仅存的“宝”字辈演员之一。
  海云:相声爱好者,自由撰稿人。曾先后在《曲艺》、《女友》等杂志发表文章,并为《东方早报》、《扬子晚报》、《都市快报》等刊物长期撰写专栏。
  吕海云撰写,张永熙口述的《张永熙自传》为相声老艺人张永熙先生的个人传记。张永熙先生出生于民国,幼年拜师学艺进入相声行业,从艺八十余载,为相声南传的历史性代表人物,相声行业硕果仅存的“宝”字辈演员之一。张永熙先生历经民国、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新中国成立、建国初期、十年浩劫、改革开放等多个典型历史时期,目睹并亲历了相声乃至整个曲艺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变迁。在走南闯北的演艺经历中,张先生与众多历史上的相声前辈、大师互有交往,使本传记不仅具有知识与理论的研究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展开
精彩书摘
  《张永熙自传》:
  1.我的父亲本来,我应该先描述—下自己的母亲。可是很遗憾,我竟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当我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她就因产后的无名之症而去世了。我后来曾猜想,也许是因为贫穷,在怀孕时就缺乏营养,而产后生病又缺医少药、调理不善,最终才会导致母亲如此年轻就撒手而去。父亲很快地续弦另娶,那位继母我也只在很小的时候见过一两次,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母亲,普通人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了。
  我的父亲原本姓王,生于北京一户贫民之家。家里有兄弟四人:老大靠拾破烂为生;老二出外做工一去不回,生死未知;老三更是因为无力赡养而自小就过继给了别人;我的父亲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祖父靠拉板车为生。因为前面的孩子都苦于家贫而耽误了教育,祖父也曾下过决心:无论多么艰难,也要让小儿子念上几年书,以后好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岂知天不遂人愿,突如其来的一场肺病彻底剥夺了祖父的劳动能力,使他卧床不起;祖母偏又是天生耳聋,根本找不到活儿做。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都落在年长些的老大身上。然而依靠捡破烂儿又能换几个钱呢?渐渐地,家里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送子读书的想法更是成了泡影。祖父无奈,只好把我父亲送去一位银匠家里做了学徒。做学徒虽然没有工钱,但师父可以管吃管住,将来要是能学会了这门手艺,虽无大富大贵的希望,也聊可安身立命,好歹是给孩子找了一条活路。不久,银匠一家去青岛耍手艺(注:指靠手艺干活),就把我父亲也带走了。之后处处兵荒马乱、几经人事变迁,父亲跟自己的家庭就此失去了,联系。
  父亲的师父姓钱,是个脾气极其暴躁的首饰工匠。拜师学徒时,父亲才十二岁,每天就要像奴隶一样,侍候着这位钱匠人。起初,师父很少教他学手艺,整天就是做杂务,伺候一家人的起居,烧火做饭、端茶递水,每日里早起晚睡,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罪、顶砖罚跪那更是家常便饭,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年少的父亲多次想到要逃命而去,可是一想起师父曾经吓唬他:“逃徒捉回,打死勿论!”就不免胆寒。父亲私下里想着:“好歹只有五年,只要打不死我,熬过这五年,许就能有个出头之日了。到了那时候,我有了手艺,也能赚钱了,我就找我亲爹妈去,好好地孝敬他们,也算他们没有白白养我一场。”——就是抱着这样渺茫的希望,父亲忍耐下来,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师父,勉强度日。
  到了青岛之后,钱匠人在一家“如意首饰楼”制作金银首饰。这个时候,父亲开始有机会给师父做做零碎活儿,学一点基本功了。可是,在店里的日子依然是天天吃不饱,除了帮师父干活之外,依然要勤于各种家务杂活儿。十来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哪里经得起整日辛苦劳作又不给饭吃?父亲被饥饿折磨得日渐消瘦,最后逼得没有办法,就只能开始偷东西吃。有一次,父亲偷吃师父的大饼被当场抓到,仅仅是为了这么一张普通的面饼,店里头三个大人_块儿打他一个孩子。他们个个下手狠辣,把父亲打得死去活来,左眼更受了重伤。那一次,父亲左思右想,觉得在这里继续待下去肯定是活不成了,在夜里头,他终于奓着胆子逃了出来。
  那一年父亲十四岁。
  他遍体鳞伤、跌跌撞撞地狂奔在异乡深夜的大街上,被打伤的左眼还往下流着鲜血。远远听得身后吵吵嚷嚷,一群人已经追赶而来,身体强烈的疼痛和背后清晰的威胁,使父亲恐惧到了极点。他脚步踉跄地跑着跑着,心里越来越绝望,甚至想到了自杀——宁可死,也不再回去那个“阎王店”里受罪了!不过命运总算没有抛弃这个苦命的孩子,他意外地撞进了一个大杂院的门洞子里,幸运地被一位妇女救下来,藏在了家里,总算逃过了这一劫。
  这位善良的妇女姓张,是做老妈子的,人们都叫她张妈。张妈不但仗义援手救下了这苦命的孩子,还把他长久地藏匿下来,爱惜抚养。到后来,更认作螟蛉,视如己出。自此,我的父亲就跟随张妈生活,虽然家境依然贫困,却也过上了有人疼、有人爱的生活。
  父亲逃亡出来时,左眼被伤得非常严重,张妈也曾带着他四处求医,乃至倾尽积蓄为他看病治疗,却还是无可挽回地失明了。这,成为了父亲终身的遗憾。——两年多的学徒生涯,真正学到的手艺少得可怜,只给父亲留下一只永久残疾的左眼。
  张妈是个寡妇,丈夫老喜子早年病故,膝下并无子女,遂将这个逃亡而来的孩子视为珍宝一般,并取小名“大喜子”纪念故去的丈夫(到我出生时,乳名就叫做“小喜子”)。父亲长大之后,百般联络,却再没有找到自己原来的家庭,于是就随张妈姓了张,大名张松亭。
  父亲后来跟随另一位为人和善的刘姓银匠继续学习手艺,满师后也做了手艺匠人。不久,又在他师父和养母张妈的撮合下,跟刘家的干闺女大芬姑娘——也就是我的母亲——成了亲,后来一家人辗转回到了故乡北京。
  回到北京之后,父亲凭借学到的手艺,找到了一家小首饰店里的工作,住在店里干活。这种首饰匠人依然属于底层的手艺人,收入很是微薄,只能勉强糊口。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我始终非常冷漠,在他续弦之后更是逐渐断绝了对我的探望,他既不曾爱过我,也不曾养过我。从我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开始,就一直由张妈独自抚养。这位张妈,就是我的祖母。
  ……
展开
目录
序 绿野布熙阳郭德纲
第一章 伶仃总角
第二章 拜师学艺
第三章 民国艺人
第四章 奇情本末
第五章 战乱哀鸿
第六章 鬻艺郑州
第七章 “南张北侯”
第八章 金陵艺事
第九章 “文革”浩劫
第十章 悲恋之灾
第十一章 艺游四海
第十二章 桑榆未晚
第十三章 情深连理
第十四章 曲坛述故
第十五章 艺海杂论
第十六章 珍帚文集
后记 “心和得天真”——为张爷爷写自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